趙 彬
吉林省德惠市實驗中學
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
趙彬
吉林省德惠市實驗中學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老師應當重視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樂趣,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化學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們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會大大的打壓學生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生的思維,喪失學生們積極求索的欲望。因此,老師應從多個方面去思考,將課堂的教學進行改革,想方設法的提高學生們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學習效率,從而培養學生們的能力。
高中化學;教學;學生能力培養
進入高中之后,隨著所化學課程的難度加深,以及學科的增多,再加上高中化學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們往往會擔心自己學不好,從而影響對學生們能力的培養和教學的效率,這種負面的問題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因此,作為一名化學老師,應想方設法的提高學生們學習生物的興趣,努力培養學生們靈活運用生物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就來淺析一下在高中化學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們的能力。
隨著高中學科的增多和老師家長們對學生的期望,多數學生們的心理壓力會增大。老師應當抓住學生們的這個心理,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增加學生們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們對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們走進一個豐富多彩的化學世界。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節課開始之前,老師應當做好充分的備課,將課堂的導入做的精美絕倫,這樣就能夠瞬間抓住學生們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老師可以提問一些與實際生活有關的現象來進行導入,比如:鐵為什么會生銹呢?對于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的,當然,學生們在思考過程中,就會無形的感覺到化學這門學科的實用性,并會逐步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加堅信自己能夠學好化學。而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證,是相信自己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的一種情感。因此在高中化學的教學中,必須采取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學生們一旦有了自信心和學習的興趣,那就有了學習的動機,在學習中會逐漸的提高自己的應用能力。
(1)靈活應用實驗教學
化學課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在課本的開始部分都有許多實驗,老師可以讓學生們來自己動手做實驗,給他們分成不同的實驗小組,鼓勵學生們自己動手來制作一些簡單的實驗。這樣,學生們在自己動手中,學習到了化學知識并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將會對化學產生興趣而且能夠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在實驗中,把實驗聯系課本知識并聯系實際,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們的感性認識。這種教學能夠讓學生們真正的感受到化學中的樂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們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為以后的學習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2)靈活應用練習題,講練結合
但是隨著課程的推移,理論性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多,相應的實驗部分也就逐漸的減少。在這種情況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不要急于的去講述課本上的知識,應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們引導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現象。不要自己跟著自己的思路一直講,一定要多和學生互動,實時的了解學生吸收新知識的程度。學習的一個過程無非就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們做一下練習題,講練結合,讓學生們輕松的學到知識,并培養他們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建互動討論小組
課堂上,老師要多讓學生來發表言論。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抓住學生的心,來進行教學。每當遇到一個學生有不同意見的點的時候,老師便可以抓住機會,讓學生們組成不同的小組,積極的參與討論,充分發揮自己的腦筋,并派每組的代表總結觀點,發表言論。共同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課后留的作業也可以讓學生們互相檢查,在檢查中發現更多問題,并強化知識。這樣會充分的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并逐步的引導學生們去主動的探索化學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們的綜合能力。
在化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付出時間來多和學生們接觸并了解他們的想法。許多老師都是講完課之后就不管學生了,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其實想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們的能力,就應該在課后與學生們進行交流并關注一下他們的興趣點。這樣會更好的建立師生關系,幫助更多的同學,使同學信任老師,從而也就喜歡老師講的課,在教學中也會發揮最佳效果。另外,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也發現學生們存在的問題,可以利用課余的時間幫學生們補回一下知識。從而讓學生更加有自信。每當學生們取得進步時,就應予以鼓勵和肯定,讓學生們嘗試到被肯定后的喜悅,并體會老師的良苦用心。
總之,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聯系化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的去進行教學。另外,老師應該善于分析學生,注重與學生們之間的交流,挖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不斷的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化學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們應用知識的能力。
[1]汪哮楠.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淺談高中化學教學[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年24期
[2]黃秀英.“自主—探究—合作”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