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安徽工程大學 藝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數位技術觸動設計“心”商機
——以紐約MAD“失控:后數位化的成形”3D設計展為例
陳軍
(安徽工程大學 藝術學院,安徽 蕪湖241000)
摘要:從“IT”時代到“DT”時代,后工業化時代“人的分化”過程開始發生逆轉,數位3D打印技術等可使設計師從繁瑣的技能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在向“個體賦能”的過程中重新確立人的中心作用并指向“創新設計”.在當下“互聯網+”趨勢下,包括文化產品在內的社會生產開始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定制時代快速進化,智能設計突破傳統感性設計的范疇.根據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內在需求而進行精準設計,使人“心所想即可得”成為不爭的事實.從紐約MAD“失控:后數位化的成形”3D設計展作品中,可以明確地找到證據,即誰抓住了人“心”所想,誰就抓住了產品設計的無限商機.
關鍵詞:定制時代;3D打印數據經濟;精準設計
1馬云的“DT”概念與“利基市場”
美國著名學者Jeremy Rifkin在其《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稱:以互聯網、綠色電力和3D打印技術引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產生全球性的影響,特別是人機交互技術將極大改變人類生產、生活與消費方式[1].美國前《連線》總編Chris Anderson[2-3]在其《長尾理論》與《創客:新工業革命》書中強調:以“數位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科技,將率先吹響“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號角. 正在發生的互聯網變革,不只是將“人與人”、還將“人與機器”、甚至“人與未來”進行了全新的鏈接與重組,包括文化產品在內的社會生產各個領域,在數位科技的沖擊下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在紐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名為“失控:后數位化的成形”3D設計展中,窺見由數位科技引發的設計學革命正撲面而來.
Richard Dupont用一組數據3D打印出一個變形或半抽象的人像如圖1所示.從傳統手工制造來看實現它并非難事,但其革命性在于:通過數據處理,用特殊材料實現“增材”制造,這應該是馬云一再宣稱的“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 的一個分水嶺.那么“DT”與“IT”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一方面,工業時代設計與制造需要的兩個前提是“創意”和“技能”.在數位3D打印等智能技術誕生之后,“技能”門檻已越來越低,即便不具備美術、設計與機械等專業背景,普通人的創意也可以在電腦里做出三維圖形,通過數字3D打印機即可生成原型,人機交互過程再進行反饋、修正直至完成,并可通過互聯網平臺推向市場;另一方面,數位化制造進程的另一個附加結果,即工業化時代的人的“分化”過程,在數位3D打印等技術背景下將會產生一個“逆向進化”過程,也是向“個體賦能”的過程.設計者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產品定位,用專業軟件繪制出三維圖形,即可快速制作出原型并生產出成品.降低了設計的盲目性,突破了追求大批量、流水線作業以求降低成本的生產限制,顯現出了巨大的成本與效率優勢.這樣一來,社會的“個性化需求”與“設計者創新力”被同時釋放出來.從這個角度說,不難理解為什么馬云解釋“DT”概念時反復說明“IT時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而DT(Data technology)時代是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的技術.這兩者之間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技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思想觀念層面的差異”[4-6].
相比以往近乎壟斷式的、以專家系統為核心的傳統產品閉環設計模式,在“DT”時代誕生伊始就打著強烈的“開放、參與與互動”的烙印,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產品設計師.由于3D打印設備能把設計創意變成立體實物,這意味著無論是對數字技術研發人員、專業設計師、還是普通人而言,都可以將自己腦中的創意變成現實.這種數位技術革新引發從工業時代資本驅動以生產資料為核心的大眾化、規模化、標準化產品制造業,向以創新驅動為特征、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小眾化、定制化、個性化快速轉型.由于互聯網可將世界不同地域鏈接成一個龐大的信息池,因此,大數據時代龐大的消費人口基數把個性定制涉及的小眾利基市場逐層疊加,再次轉變成大眾市場.這組形狀獨特的餐具(見圖2)已經不能用“限量版”來描述,有可能是未來家里甚至市面上唯一的一組.國內不少像“維意定制”這樣的家居廠商已經在試水個性定制模式,并且取得不錯的業績.這種由精準的定制設計帶來的成本優勢無疑是革命性的.就目前來說,有些改變并非一蹴而就,Chris Anderson在2012年清華大學的演講中也說,這兩種制造方式在當下并非彼此沖突,在今后很長時間里是并行與兼容的,數位化智能制造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7-8].
2設計師的新裝備:大數據實現“心想事成”的精準設計
通過上述分析,數位化智能設計革命性的一面在于:利用消費者無所不在的數據分析,數字技術將作為生物體的“人與機器”接駁起來,通過數據聯通、分析與轉換設計出甚至“比你自己還了解你自己”的產品.類似電影《隱婚男女》中那位日本客戶記憶深處的香水設計過程,不再是偶然所得,而是一種生產常態.這意味著數據化的個性定制將成為后工業化時代的核心特性之一,“心”所想即可“得”的精準設計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具體表現.不僅如此,隨著大批量低成本傳感設備的普及,數字模式識別、視覺計算、自動化控制、機器自我學習迭代進化、大規模數據采掘等技術的日趨成熟,數位化的產業革命將在設計、生產與銷售(消費)等領域,全方位推進人類智力的延伸,這意味著任何能夠用數字化表述的統計規律、特征描述或編碼索引的日常提取、分析甚至決策都將被信息化與自動化.螺旋狀的首飾如圖3所示,利用分形幾何原理,制造出帶有隨機性質的獨一無二的首飾作品.因此,一個杰出設計師能夠做到精準設計將取決于三點:一是對智能數字化設計流程的熟悉與把握程度;二是在專業領域的素養與創意能力;三是對消費者個性需求大數據的掌握程度.此外,實現定制時代的精準設計關鍵還在于跨類數據的協同、集成與應用.
3待采的金礦:數位3D技術實現“數據形態”的空間轉換
數位化設計首先是編程設計,計算機把形狀的設計過程描述成一系列有特定順序的操作程序.譬如,可以在一個裝飾掛件上繪制上萬個復雜無比的精美圖案,這對手工來說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而計算機卻可采用分形生長自動生成,或設定好生長規則來建構,或隨著時間線的推進加上隨機擾動,或迭代進化生成所需個性化圖案.又如在建筑設計方面,數字智能設計可讓建筑造型根據物理學、環境與美學的參數變量自動進行匹配與調整,基于數據的智能設計軟件能夠最大限度地優化建筑的空間結構與形狀,從而使其更加合理與人性化,或者實現甲方或審定者認可的文化與審美價值.
此外,采用數位智能設計的另一個突破在于,可實現人、環境、文化與生態系統之間的交互性.如自然界的各種微觀圖形,有的有序重復、有的雜亂無章,大多數非人裸眼可見,可一旦與數字智能設備進行駁接,就能將圖形、聲波、腦波、反射光、運動甚至觀念等數據進行結構形態建構與轉換,比如轉換成三維物體,即“一組合成數據”可以轉換成建筑、首飾、用具、雕塑等可觸可見的三維實體,如圖4所示.變形的三維建筑模型正是通過逆時針數據的介入生成的一組奇特的類建筑三維體.這樣一來,一段聲頻數據可生成一個三位物品,一幅平面裝飾圖案可以轉換成一塊特定形狀的金屬,一段音樂可轉換成一串項鏈或某些不同體量的有序結構.還不僅僅通過3D打印可以實現,如先進的數位針織技術通過編織和纏繞控制,實現從數據到鞋類、服飾、家居用具等各類產品形態的生成與轉換.
很多情況下,數位化設計所涉及的生物與生態的現象(數據)常常成為產品設計師靈感與創新的出發點,有時連設計方式本身都在使用智能技術,并為從微觀有機體到宏大景觀的結構模擬提供方法.比如,像骨骼的進化、人物的姿態、植物的生長以及水流等都可以被捕獲、模擬并以三維形式再現出來,計算機程序通過不同的算法實現了上述的各種可能性.當然,這些數字程序是遵從人想要完成的最終目標來設定的,設計師有時正是模仿生物體自然思維與生長的程序來進行設計.如此一來,設計師通過對相關信息進行輸入與分析,再進行程序的數據推演,在自動生成方案中做出挑選,直至完成具有個性特質的產品,來呼應、滿足與順應你的需求變化,之后,或再根據反饋數值進行二次修正與優化,如此反復.這種基于人的數據的“形態轉換”會大概率地生成設計者與用戶都滿意的產品.
4科技與藝術以設計名義的跨界聯姻
數位智能設計得益于對傳統歐幾里得數學的超越,并在三維數字智能設計中扮演著基礎性的角色.無論是描繪繁復的自然界圖形,還是表述生物體意識涉及的某種抽象的文化概念,都可以通過不同算法,以各種不同的角度、體面或曲線置于數字空間圖表中顯現出來,再通過數字3D打印機,把數據轉換成小件成品,或利用CNC數控機床生成大件成品.像“分形”、“空間桁架”、“六角形平鋪”諸如此類的術語一旦成為數學家、設計師或工程師通行的用語,就會被用來做為題示或描述他們的工作.一個從未學過藝術的工程師如今也能夠熟練地擺弄像如圖5所示的古典作品.由此可見,通過數字技術可以搭建起科技與藝術之間“跨界”的關聯性,使得學科跨界與協同創新成為一種可操作的設計新常態.
近些年,很多藝術家與設計師們一直嘗試在創作活動中采用數位設計方法,盡管有些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但在創作上仍延用不少傳統樣式與內容.先進的數字3D技術使構思能夠快速成型,新作品或多或少包含對傳統藝術風格的延續或重構.從圖5可知,在新的樣式上仍可能與新古典主義、哥特式的復興、羅可可式復興、機器美學、有機現代主義等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既可把過去熟知的經典作品進行重塑,又可再將當代性元素融入其中,從而創作出具有時代感的古典作品.實際上,當代很多藝術家(音樂、繪畫、雕塑與公共藝術等)大量利用數位技術來進行創作,在設計學上更是如此.
5閉環瓦解:互聯網與數位新技術背景下的“創新設計”
隨著“互聯網+”應用范例越來越廣泛與深入,數據經濟開始向縱深領域拓展.基于人工神經網絡和遺傳與進化算法的數位技術,在互聯網平臺的支撐下取得快速發展.數位智能設計不斷介入的常規設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場人工智能大賽早已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可以預測在未來若干年,智能設計將越來越成為社會資本追逐的一個焦點.
由于互聯網與數位新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了顛覆性的改造與拓展,創新設計方式逐步取代傳統設計方式的趨勢不可逆轉.它呈現如下特點:單一知識背景下的“閉環”模式逐步瓦解;設計流程在遵循一致性原則與評價策略基礎上,各學科跨界協同從不同角度朝著設計總目標推進實現;在設計流程的若干節點,每個節點對應一個專家系統,多個專家系統協同合作,信息共享,共同推進,以致最終完成一個滿意的“設計之解”.這種多學科跨界求解可以同構開發出一個由“知識源”、“全局數據庫”和“控制結構”組成的,具有實用價值的“人機環境系統”,并且一旦設計結果不能滿足要求,系統能夠自動返回到相應的節點,根據反饋數值進行再設計加以修正.以此類推,在這個智能系統的各個設計節點,設計師都可以自由介入,通過輸入相應的參數來控制、影響與完成整個設計過程.由于數位3D打印系統是一個具有高度集成化和開放性特性的高級CAD系統,不僅可以勝任常規設計,更可支持概念設計,具體實例如圖6所示.這種先進的數位設計模式可大大加強設計的創新性.設計師在人機系統中作為知識、美學或創意靈感的源點,從繁瑣的技能性工作中解脫之后,可以專注于設計觀念的創新,并借助強大的人機交互系統,對整個過程進行修正或干預.由此可見,人的重要性在這個開放性系統中不但不會削弱反而會加強,智能化設計系統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正是指向創新設計.以往設計型專家一般只解決某個特定問題,是相對孤立的閉環流程,很難與其他知識進行系統集成.而人機智能化設計系統面向整個設計過程,是一種開放的多學科(造型、功能、材料、工藝等)集成的整體.無可置疑,兼備多學科知識的復合設計人才是該領域資源爭奪的一個焦點.
6數位技術觸動設計“心”商機
數位設計涉及的核心問題是人,無論作為群體還是作為個體,消費者數據分析都是極復雜的.因此,設計師還需充當人類學家的角色,通過各種維度來定義不同類型的人群.比如名詞性分類,包括性別分類、年齡分類、教育程度分類、母語分類、國別分類、民族分類、地域分類、左撇子與右撇子分類、方言分類、南方人與北方人、東部與西部人的分類;更為細化的形容詞分類,比如高和矮、美與丑、強壯和柔弱、勤動與懶動、追求刺激與因循守舊等;消費習慣的分類包括喜歡網購與喜歡實體店分類、喜歡電影與喜歡電視人的分類、喜歡讀書與喜歡上網的人的分類、喜歡鄧紫棋與喜歡張靚穎的分類等等.這樣的分類仍可以持續下去,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分類數據的獲得不是通過常規的統計,而是通過大數據處理技術獲得.
若想保障智能采集數據的有效性,首先要建構一個持續性的、可靠的分析系統.設計師會根據設計目標選擇一個完整分析模型,盡管這種模型有時缺乏穩定性,還不能做到百分百的精確,但可以確定,設計師越了解相關數據就越能大概率設計出較為精準的產品,不是被動、延時的順應,而是根據數據的處理與分析結果,前瞻、主動、連續、甚至實時地創造出新的商機.譬如,國內某些有眼光的電影制片方,在策劃某個題材之前要作觀眾趣味與心理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同以往感性決策不同,針對潛在目標觀眾預測數據分析,是前期準備的首要一環.這種有關人群數據模型是有效的,目前還只是一種輔助性的分析工具,離精確的預測性系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7結語
紐約MAD“Out of Hand: Materializing the Postdigital”3D設計展展出包括扎哈·哈迪德、斯蒂芬·瓊斯、卡普爾、艾倫·麥科勒姆、阿拉德等80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建筑師和設計師利用數位技術手段創作的作品,代表了當今設計學最前沿成果,可一窺全球正快速發展中的數位智能設計的大體輪廓.隨著消費者對產品的差異化要求越來越強烈,根據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內在需求進行的精準設計,可實現心所想即可得的事實,這種產品本身文化附加值的開發與拓展越來越成為數據經濟最有吸引力的組成元素.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智能設計或可彌合工業化時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冷漠與疏離感,因為技術越進步,就越希望通過產品創造出高情感價值的人文環境.
數據經濟時代,產品更加注重為人們提供情感性的體驗.在數位技術的支撐下,個體體驗、文化寓意和產品功能將融為一體,這是設計學在新技術背景下拓展商機的一個重要方向.隨著人們對產品附加屬性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分層化與個性化,定制時代必將全面到誰抓住了消費者內“心”個性化的需求,誰就將贏得廣闊的市場.無論是馬云在德國漢諾威現場演示的刷臉支付,還是深圳智造的Cuptime智能水杯,盡管還屬于比較初級的數位產品,但已經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商機無限的未來圖景.
參考文獻:
[1]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理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克里斯·安德森.創客:新工業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杰里米·里夫金.零邊際成本社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5]胡迪·利普森,梅爾芭·庫曼.3D打印:從想象到現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6]余來文.物聯網商業模式[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
[7]約翰遜,格雷厄姆.高速數字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8]彼得·蒂爾,布萊克·馬斯特斯.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Digital technology triggering design's "Mind" business opportunity——Taking New York MAD "Out of Hand:Materializing the Postdigital" 3D design show as the example
CHEN Jun
(College of Art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After experiencing the "IT" era to "DT" era,the "human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started to be reversed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The digital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llows the designers to be liberated from the tedious skilled work and then reestablishes the human's central role towards "innovative design" in the "individual enabling" process.Under the current "internet" tendency,the social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cultural product,begins to evolve towards"customized era" dominated by the consumers rapidly.The intelligent design breaks through the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emotional design and the conducts "precis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demand of cosumers acquired by big date analysis,which makes "acquire anything in your mind" become uncontroversial fact.The evidence can be accquired from the works in the New York MAD "Out of Hand:Materializing the Postdigital" 3D design show that anyone who seizes human's mind would seize the unlimite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product design.
Key words:custom era;3D printing;data economy;precise design
文章編號:1672-2477(2015)06-0023-06
收稿日期:2015-05-02
作者簡介:陳軍(1968-),男,安徽蕪湖人,副教授,博士.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