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
摘 要:課堂規則是課堂秩序的保障,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是學生首先要學習的行為規范準則。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建立制度化的課堂規則,明確地規范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有利于維護課堂教學秩序,保障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發展。本文就課堂規則的內涵、特點和課堂規則制定的依據、課堂規則制定的原則及其重要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課堂規則;原則;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1C-0028-02
一、課堂規則的內涵及其特點
(一)內涵
課堂規則是課堂成員應該遵守的、保證課堂秩序基本行為的要求或準則。課堂規則具有規范課堂行為、維持課堂秩序、培育良好行為以及促進課堂學習的功能。教師通過制定一系列的課堂規則使學生們知道作為課堂成員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制定課堂規則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自然形成法、引導制定法、參照制定法和移植替代法。
(二)特點
1.具體明確。
課堂規則要具體明確,不能籠統抽象。針對某一具體的規則,要說明具體的操作方式。教師要告訴學生怎樣做,而不是禁止學生不要去做什么。如在課堂中教師要求學生舉手回答問題,要求學生迅速安靜,教師首先要明確具體地告訴學生指示話語或手勢。
2.合理可行。
所謂合理是指課堂規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具有可行性。課堂規則不是要限制學生的行為,不允許學生有任何的表達和活動,只能安靜地聽教師的講述,這違背了學生的天性,這種課堂規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合理的課堂規則既要維護課堂教學的規范,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教師應該適當地讓學生放松。良好的課堂規則不是要束縛學生,而是要規范學生的行為,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規則是針對全體學生的規范,設計要合理。
3.少而精,內容通俗易懂。
教師應歸納總結課堂規則,做到少而精,在學生掌握一定的規則后,逐步增加規則。課堂規則需要用語言表達出來,規則的表達應通俗易懂,用詞恰當、生動,有利于學生理解并快速掌握課堂規則。在開始階段,教師要多次向學生強調課堂規則,直到學生習慣并能自覺遵守課堂規則。
4. 以鼓勵、肯定為主。
教師使用積極鼓勵的語言,鼓勵學生做到哪些行為,并對學生的行為積極肯定,時刻表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期望。規則的目的不是禁止,而是要充分給予學生自由,在遵守課堂規則的前提下,教師積極地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二、課堂規則的制定依據
本文把課堂規則的制定依據分為四個方面:法令與規章、學校及班級傳統、學生及其家長的期望、課堂風氣。第一,法令與規章。課堂規則的制定要以法令和學校的規章制度為依據,這樣可以保證課堂規則的制定遵循法律和學校規定的課堂教學規范,不會出現過嚴或過松的課堂管理現象。第二,學校及班級傳統。學校和班級傳統可以提供借鑒經驗,學校和班級形成的一套適合本學校和本班級的課堂規則,是非常有用的,按照這些傳統制定的課堂規則往往是最有效的課堂規則。第三,學生及其家長的期望。教師負責課堂規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課堂規則的內容,但是,學生是課堂規則的執行對象,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意愿,在制定課堂規則時,教師要采納學生積極的、正向的建議,同時也要參考學生家長的意見,結合多方面的建議才能制定出比較符合班級學生實際的課堂規則。第四,課堂風氣。制定課堂規則要根據課堂風氣的變化,課堂規則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班級氛圍的變化或班級新問題的出現,課堂規則也要改變。
三、課堂規則的制定原則
(一)正確處理尊重學生和遵守規則的關系
新課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并不是說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無需遵守課堂規則。尊重學生旨在師生之間建立良好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并不意味著放任學生。教師應該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建立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課堂規則,課堂規則既要維護課堂秩序,又要尊重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同時,在課堂規則制定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也是尊重學生、師生平等的重要體現。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對于實現有效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師生共同參與課堂規則的制定,不斷修改、完善課堂規則
很多班級的課堂規則都是教師制定的,忽視了作為主體的學生參與。學生參與課堂規則制定的過程,正是學生認識課堂規則、自我教育的過程,只有了解和認同課堂規則,學生才會自覺地遵守課堂規則。任何規則的制定都不是一步到位,課堂規則的制定應該循序漸進,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補充完善。師生共同參與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課堂規則,雙方共同遵守課堂規則。
(三)課堂規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對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學習環境和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幼兒園的課堂規則已不再適合他們,適應新的課堂規則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此時教師應該根據他們年齡的特點制定符合他們實際的課堂規則,課堂規則要簡單易懂,教師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課堂規則。對年齡較大的學生,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班會等形式共同制定課堂規則。
(四)學生若違反課堂規則,給予必要的懲罰
課堂規則一旦制定好,就是全班同學共同遵守的班級準則,若有學生違反課堂規則,應該給予必要的懲罰。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適當懲罰也是必要的。適當的懲罰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錯誤行為的認識并改正不良行為,而且可以督促其他學生認真地遵守課堂規則。
四、課堂規則的重要性
課堂規則是良好課堂紀律、課堂管理形成的基礎。根據首因效應,學生在開始時就掌握課堂規則,遵守課堂紀律,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之后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維持課堂秩序,促進學生學習
課堂規則的制定旨在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如果學生遵守課堂規則,就會得到教師和同伴的肯定和贊揚,相反,如果學生違反課堂規則,就會得到教師和同伴的批評和指責。在新學期一開始就規范和約束學生行為,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嚴格監督,有助于維持課堂秩序,及時糾正問題行為,保障教學順利進行。同時,適當的課堂規則,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師生相處融洽,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課堂的學習。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和習慣
小學生掌握課堂規則尤其重要。小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很多方面都不成熟,課堂規則可以引導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課堂規則先由教師指導執行,逐步被學生接受和內化,就會激勵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要求,形成自律,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及早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規則是人們在社會上生活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按規則辦事是社會生活的準則,規則意識越強,人的素質越高。課堂規則是規則的一部分,學校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并培養兒童規則意識的重要場所。及早地要求學生遵守課堂規則,有助于及早地向學生灌輸規則意識,幫助他們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有利于之后規則意識的培養。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越早掌握課堂規則,對學習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越有幫助。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堂規則制定的工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規則的制定工作中。課堂教學只有有良好合理的課堂規則,才會有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和良好的課堂秩序,才能實現有效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才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康穎卿.新課改下課堂規則的重建[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4).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袁琳,趙麗霞.小學教師如何建立有效的課堂規則[J].教學與管理,2013,(8).
[4]莊美金.論解放兒童的課堂規則重建[J].中國教師,2007,(3).
[5]楊翠玉.尊重學生與遵守規則的兩難選擇[J].新課程·(綜合刊),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