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鶯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給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更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和新起點。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融入“一帶一路”指導戰略,必須服務于“一帶一路”,必須加強與行業和企業的深化融合,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共享專業建設資源,共同培養人才。
【關鍵詞】“一帶一路” 職業教育 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C-0033-03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國家領導人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歷史背景下根據實際國情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是中國深入改革開放和加強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所需,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具有劃時代意義。“一帶一路”戰略給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也給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為了能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高職教育必須加強與行業和企業的深化融合,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共享專業建設資源,共同培養人才。
一、合作是基礎
“一帶一路”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核心理念是合作發展,要堅持共商共建原則,而共建原則中必須是在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堅持開放合作、市場運作,職業教育必須“走出去”和“請進來”雙向發展,必須與“一帶一路”的發展相協調。
(一)合作辦學。辦學是職業院校的使命,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合作辦學是職業院校的首要任務和出發點。由于每所職業院校都有其特色之處和強勢學科,甚至院校內部每個專業都有著先進管理經驗和可取之處,因此,只有在合作基礎之上才能取其精華、揚長避短,使職業教育獲得健康發展、共同進步。職業院校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和行業的指導,借助企業、社會力量,參與到職業教育的建設和教學過程,才能緊跟市場發展變化需要,適應市場人才需求動向,更好地把握人才培養的方向。所以,院校與院校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院校與企業之間、院校與行業之間,必須建立起合作交流的橋梁,探索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互動互惠的辦學思路,在政府的專業和產業發展、人才政策的引導下,在行業標準和規范指導下,學校與企業、學校與學校之間因地制宜適度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實施和完成教育教學過程,實現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學科融合,注重實踐教學和技能培養的職業院校必須圍繞“一帶一路”的重大建設項目設置相關聯的專業和課程體系,滿足“一帶一路”建設職業人才的需求。因此,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不能閉門造車,必須組建由政府人員、企業專家、行業專家和教育專家組成的團隊,根據專業和產業發展的趨勢,分析專業崗位群、解析崗位任務和崗位能力,調整專業結構,確定培養總體要求,引進企業行業標準,共建教學標準,共享企業資源,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合作辦學和培養人才,實現職業、崗位與教學融合統一。特別要發展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工程技術類、金融貿易類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把企業的生產車間建設在學校,建立校外生產實習、頂崗實習基地,實現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相互結合,如有進一步需要,可進行訂單式培養人才。同時,職業院校必須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派遣教師到企業鍛煉,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和技術骨干為兼職教師到校任課,實現校企互動,達到人才的優化配置,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服務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學校積極發揮社會技術服務能力,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教學、科研和產業三位一體化。通過合作,打破傳統思維,共建共享資源,尋求更大范圍資源和市場合作,提高資源利用率。
(二)合作研發。項目或課題的研究是職業院校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平臺或載體,是職業院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專業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項目或課題研發過程中,職業院校一般都存在科研基礎不扎實、科研團隊薄弱、科研重點不突出、科研經驗不足、科研成果轉化低等情況,因此應通過合作研發,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夯實校企合作基礎。職業院校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好局面下更應該及時更新科研觀念,調整科研的思路,重新定位職業院校的科研目標,把項目或課題的研發提到新的戰略高度,主動去聯系其他院校、企業和行業,探求項目合作研發的新局面,以提高職業院校的職業競爭力和社會知名度。
(三)合作管理。傳統的職業院校管理方法,領導管理主要是由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組織機構主要有行政管理部門和教學管理部門,各司其職,相交不相融,難以發揮作用;教學運行管理方法陳舊,缺乏職業院校管理特色,“以人為本”管理方式體現不到位;教學質量管理時而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重學科完整,輕實踐教學,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為了順應“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的需要,職業院校必須借助外界的力量,對學校的管理進行共同管理,由單一的管理方式逐漸轉向綜合型管理方式。職業院校應該面向市場,引進經營管理理念,把好生源關和就業關;引入質量管理標準方法,如ISO 9000、ISO 9001等質量管理體系,此部門由政府指定的相關市場管理機構進行管理;構建工學結合的教學管理模式,由企業對學生的實踐教學、生產實習、頂崗實習、就業等工作進行管理;人事管理機制也應該由人力社會資源保障部門根據需要指派相應的管理部門直接參與,兼顧公平,體現效率優先;學生的管理也可以考慮由外面的物業管理部門直接參與。通過綜合服務管理,通力合作,有利于學校更好更快地發展,適應市場要求,提高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質量。
二、共享是途徑
“一帶一路”建設是宏大經濟的愿景,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尋求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邁進,因此,“一帶一路”建設必須堅持“互利共贏”原則,整合現有資源,兼顧各自利益,尋求最大利益和合作的契合點,兼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潛力。依此原則,為了保證職業教育利益的最大化,必須堅持共享這個理念。共享可以提高職業教育管理和服務水平,還可以實現教育資源最大利用率,助推學校辦學軟實力均衡發展,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強化資源共享的實質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通過共享機制,在教學資源、師資、實訓渠道各方面實現深入融合,實現資源優劣互補、思想交流、經驗分享、互學互鑒,共同進步。
(一)共享教學資源。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學視頻、課件、教學設計、圖書館,等等。目前,這些教學資源被分散在各個職業院校,缺少專業性、綜合性,資源利用率非常低。建立一個教學資源的共享平臺,實現資源的整合、優化和有效配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資源利用率,優化教學管理的過程。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深入發展,共建共享教學資源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建立學區教學資源網站、QQ交流平臺、FTP文件、在線直播交流系統、跨校選修網絡平臺等。
(二)共享師資。師資是重要的職業院校教育資源組成部分,是職業院校發展的核心,是教學教育的組織者實施者,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推進作用。很多職業院校中普遍存在師資數量緊缺、師資結構不太合理、師資模式單一、師資配置不合理的情況,通過實現師資的共享,可解決上述的問題,可發揮現有資源的最大效能,避免有限資源的浪費,有利于師資的均衡配置,真正實現教育公平。職業院校本著“共享”原則,打破師資“唯我使用”的管理機制,樹立正確的師資管理觀念,構建師資管理平臺和管理系統,為師資的共享提供保障和激勵機制,實現師資“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實現師資的互補,降低辦學成本,解決師資嚴重緊缺的有效途徑。
(三)共享實驗實訓基地、設備。由于各個職業院校都有著各自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所以購置的實驗實訓設備會有所區別。由于職業院校部分專業的學生人數不多,因此導致實驗實訓設備的利用率相當低,發揮不了設備的真正效益。再加上辦學的制約,實訓基地考慮到其專業性,只能供單一專業使用,甚至也只是在本校使用,這樣造成設備利用率不高、部分師資閑置,而且實驗實訓基地的數量也因為專業的限制嚴重不足,經費的投入也明顯跟不上,影響了正常教學的開展。通過強化實驗實訓基地、設備的共享,可以大大提高實驗實訓設備的最大利用率,發揮設備的最大作用和最大效能。
(四)完善共享機制。為了保證共享資源真正服務教育教學,各個部門都要樹立共享理念,政府、企業、行業和各個職業院校都要加大對資源共享建設的投入,同時還需要建立關于資源共享的法律法規制定,鼓勵教育資源的共享,完善資源共享的管理機制,統一規劃,協調教育資源的投入建設。
三、創新是關鍵
“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推進,關鍵是人才,如何培養適合和滿足“一帶一路”發展的人才需求,是職業院校的重點。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人才培養戰略優先原則,結合自身實際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突出重點、強調技能、強化特色,深度參與指導戰略,培養高層次高技能技術型人才。培養高層次人才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職業院校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方式,注重把關人才培養質量,完善人才培養創新機制。創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關鍵決定性的作用。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沒有創新,只能停滯不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有創新,就不可能培養出真正人才。
(一)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明確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促進人才培養的進度?!耙粠б宦贰钡慕ㄔO需要外語精通、視野寬闊、善于把握機會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根據“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側重培養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工科人才,合作辦學,利用自身優勢,與其他高校,甚至是國外高校共同培養符合國際化的應用型人才,尤其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如果有能力則可加大應用型碩士、博士的培養。確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出創新人才。
(二)創新課程體系。必須打破現有傳統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結構,借助行業企業資源共建教學課程,引入企業行業標準,做到課程設置市場化、內容職業化、目標能力化、實施項目化;課程內容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為了使學生盡快掌握課程內容,必須做到模塊化、綜合化、個性化和現代化,并且適應“一帶一路”的建設內容,緊貼市場發展的需要,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
(三)創新教學過程和教學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運用多種合理的教學方式,重新組織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環節,并且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和靈活的教學手段豐富課堂環節,每個知識點即一個子項目,每個項目都采用任務分析、理論知識、實踐知識、鞏固訓練的方式進行,注重實訓,實踐性強。要改變傳統的教室的學習環境,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做到傳統教室與生產車間的有機結合。此外,還要進行教學教育多元化,教學模式多樣化,教學過程動態化、個性化以及人性化,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語教學,采用靈活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人的個性化技能,嘗試“2+1”人才培養模式,即2年在學校,1年到企業生產實習或頂崗實習;也可以進行某個專業或某個學科的試點教育,或訂單式人才培養。
(四)創新考核方式。力求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水平,不再是一卷定終生的單一考核,更多采用多樣化的考核形式,注重過程性考核,實現企業、老師和學生三者評價機制,更加注重知識運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的考核??己朔绞娇梢圆捎瞄_卷、產品考核、上機考核、大作業、答辯、試題庫等形式,多樣化的考核形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如采用試題庫方式,教師把試題庫中的試題和答案發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主進行多次考試,取最高成績作為其科目的最終成績。除此,可以改變傳統的成績認定比例,對不同的知識點考核給予不同的權重比例;本著鼓勵學生和進行鼓勵教育的原則,更多采用等級制或模糊成績評定法取代百分制,提高學生的成就感,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總之,國家戰略決策“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高職教育一定要緊抓機會,加強交流,與國內外的其他院校、企業、行業共商、共建、共享區域職業教育,創造一切可以創造的條件,尋找一切可以尋找的機會,加強合作,以“一帶一路”戰略的指導思想指導教育職業發展,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通過合作,制定技能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在實現的途徑上,高職院校主動致力于教育資源建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在教學實施中創新人才培養方式,一切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調整專業結構、更新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設計、采用多種評價機制,為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蔡志全,趙紅霞.“一帶一路”背景下試行多元外語教育政策的思考——以新疆地區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5(1)
[2]段從宇,李興華.“一帶一路”與云南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5)
[3]馬昌前,陳華文.論高等地質教育如何服務“一帶一路”戰略[N].中國礦業報,2015-01-20
[4]莫蕾鈺,洪成文.“一帶一路”戰略實施 中國高等教育使命需及時調整[N].光明日報,2015-05-12
[5]王焰新.“一帶一路”戰略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化[N].光明日報,2015-05-26
[6]楚宗山. 發揮高教優勢服務“一帶一路”[N].湖北日報,2015-05-20
[7]李建忠.“一帶一路”給職業教育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N].中國教育報,2015-05-28
[8]張健.一帶一路戰略對陜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
[9]李偉,張偉.校企合作教育背景下的職業院校教學管理體制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10(7)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工程項目(桂教人〔2014〕39號)
【作者簡介】黃 鶯(1980- ),男,壯族,廣西武宣人,碩士,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電子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檢測與控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