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捷 柳思露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快速康復的護理探討
鄭曉捷 柳思露
目的探討膝關節鏡術后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快速康復的標準化護理模式,促進手術患者康復,對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方法42例膝關節鏡術后患者,對其實施 “快速康復”的護理措施,進行Lysholm評分、患者滿意度、知曉率等評估。結果所有患者術后均無并發癥,術后恢復迅速,術前Lysholm評分(76.3±3.5)分,術后1年評分平均(93.6±3.3)分,手術前后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知曉優良率為97.6%,滿意度平均98.3分,滿意率100.0%。結論科學合理的快速康復標準化護理模式,對于保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治療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能夠促進術后患者的功能康復,促進患者日常活動恢復至接近受傷前水平。
膝關節鏡術后;前交叉韌帶;快速康復;護理
快速康復的標準化護理,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有效緩解膝關節鏡患者術后疼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前向穩定的重要結構,前交叉韌帶斷裂后目前普遍行關節鏡下重建,由于重建后患者需進行長時間的功能康復訓練,術后活動能力恢復時間長。本科于2012年4月~2013年4月對42例膝關節鏡術后患者,實施了“快速康復標準化護理”護理措施,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本科住院的42例膝關節鏡術后患者,男28例、女14例;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26.3±5.2)歲,急性損傷5例,陳舊性損傷37例。所有患者均取自體半腱肌肌腱及骨薄肌肌腱,在關節鏡下單隧道重建前交叉韌帶,其中1例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予以修補,23例合并半月板損傷予以成形或修補術。
1.2 術前康復護理
1.2.1 心理護理 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與病情、康復有關的內容,消除患者和家屬恐懼、焦慮的情緒,令其可以積極主動的配合各項術前準備。
1.2.2 術前功能康復鍛煉 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由于關節不穩癥狀的發生,自覺減少體育鍛煉,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股四頭肌萎縮。術前指導患者行正確的股四頭肌功能鍛煉,不僅能術前促進股四頭肌肌力恢復,有助于術后功能恢復,同時有助于患者術后行標準的功能康復鍛煉。股四頭肌等長舒縮鍛煉:患者平臥于床,膝關節伸直,踝關節極度背伸,股四頭肌緩慢收縮至極限,此時患者股四頭肌緊繃,髕骨向近端移動,向遠端推移不能,保持直至力竭,緩慢放松,間歇3 s后重復,200次/d,分組進行。腘繩肌等長練習:患腿下方墊一軟枕,足跟用力向下保持5 s,放松2 s為一組,200組/d,使大腿后側肌肉繃緊及放松。直腿抬高鍛煉:患者平臥于床,健側膝關節屈曲,患側膝關節伸直,踝關節極度背伸,將腿伸直抬離床面,維持此姿勢至力竭,10次/組,3組/d。
1.3 術后快速康復護理
1.3.1 第一階段(術后第1周) 患肢術后行膝關節加壓包扎軟枕抬高3 d,膝關節活動支具0°伸直位固定1周。功能康復鍛煉方面,手術當天鼓勵患者行踝泵鍛煉,促進下肢經脈回流,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手術后第1天開始患者行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的聯合等長舒縮鍛煉,促進相關肌肉群的肌力恢復,為下一步康復鍛煉作準備。去除加壓包扎后,行髕骨推移鍛煉,避免髕骨僵硬。注意行功能康復鍛煉時去除膝關節活動支具。此階段患者可拄拐下地患肢無負重活動。
1.3.2 第二階段(術后第2~4周) 手術1周后,膝關節活動支具調至0~30°活動固定膝關節,指導患者行膝關節主動及被動屈曲活動度鍛煉,4周內患者屈曲≤90°。功能康復鍛煉方面,繼續第一階段鍛煉,同時行患肢直腿抬高鍛煉及終末伸膝鍛煉:在患膝下墊1個枕,保持屈膝約30°,然后足跟抬離床面而直至患膝伸直,5min/次,3~4次/d。此階段患者可患肢部分負重逐漸過度至完全負重,4周去拐完全負重活動。當然合并半月損傷行半月板縫合患者,4周內均避免負重,4周后開始部分負重,6周去拐完全負重。
1.3.3 第三階段(術后第5~8周) 6周患肢膝關節活動度達120°,8周達健側水平。功能康復鍛煉方面,繼續肌力康復鍛煉,4周后增加跨步訓練及平衡板訓練,6周后增加后退步、側方移動及下蹲鍛煉,促進患者肌力及本體感覺的恢復。6周可去除支具活動,行半月板縫合患者需佩戴支具滿8周。
1.3.4 第四階段(術后第9周后) 主要行本體感覺綜合訓練,術后3個月后恢復完全下蹲及恢復慢跑,1年后可恢復體育活動。
1.4 療效評定標準 ①手術前及術后1年分別對患者進行Lysholm評分,評分:優≥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②評估患者并發癥發生率;③圍手術期患者滿意度: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優≥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90分為滿意;④圍手術期患者知曉率:發放膝關節鏡術后知識調查表,優≥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周內患者患肢膝關節活動度均基本達到健側水平,3周恢復慢跑,1年后42例患者均恢復至術前日常活動水平,而23例患者恢復術前體育活動水平,10例患者未完全恢復至術前體育活動水平,9例患者未進行術前體育活動。術前Lysholm評分平均為(76.3±3.5)分,術后1年評分平均為(96.6±3.3)分,手術前后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知曉優良率為97.6%,滿意度平均98.3分,滿意率達100%。所有患者術后均無并發癥發生。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護理鍛煉仍存在一些爭議的地方,如術后膝關節維持固定角度:研究表明術后患膝屈曲15~30°位時,重建后的前交叉韌帶處于低張力狀態,避免韌帶松弛,但術后容易造成伸膝受限。直腿抬高運動時間:張俊等[1]認為術后第1天即可進行直腿抬高鍛煉,促進股四頭肌肌力盡快恢復。曾湘宜[2]認為,直腿抬高康復練習應在術后2周。保證膝關節伸直的前提下進行。開鏈訓練時前交叉韌帶承受過度的剪切力,易造成前交叉韌帶損傷。因此,術后3~4周進行直腿抬高訓練為宜。患肢負重時間:采用術后4周對患者進行前足踏地扶拐練習,第6周時患者全足踏地扶拐行走,第8周時可棄拐行走。李嗣菁[3]認為在術后第6周開始扶拐足尖點地,負荷身體25%重量行走練習。術后第8周患肢由部分負重逐漸過度到充分負重,加強負重及平衡練習,可用雙拐行走,術后第12周才能完全負重。曾湘宜[2]認為,術后第3天即可扶雙拐下地行走,從拇趾著地開始,逐漸負重,如不伴有半月板和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損傷,對完全負重并無具體的時間要求,患者能夠進行負重行走,可鼓勵其早期訓練,以盡快恢復運動。本研究快速康復護理方案通過綜合運動員康復方案及普通康復方案得出。
本研究中,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但部分患者仍未恢復至術前體育活動水平,原因為前交叉韌帶損傷為運動創傷,患者術后仍存在一定的心理陰影,而不敢從事與受傷前相當水平的體育活動,而選擇游泳、慢跑等體育活動,這與目前患者受傷后大多數未行系統的心理康復咨詢治療有關。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護理模式能保障關節鏡下全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手術效果,促進術后患者的功能康復,促進患者日常活動恢復至接近受傷前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俊,王紅亞,陳妙仙.13例關節鏡下股骨端雙隧道重建膝前交叉韌帶術的康復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17-118.
[2]曾湘宜.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護理.中國新醫學,2009,13(1):661-662.
[3]李嗣菁.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32例圍術期護理及康復訓練.中國全科醫學,2010,12(14):1574-157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160
2015-09-15]
510105 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分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