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勇 段佩琰 劉勁松
腸道訓練聯合飲食指導對脊髓損傷患者腸道康復效果的影響
崔勇 段佩琰 劉勁松
目的探討脊髓損傷患者采用腸道訓練聯合飲食指導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64例脊髓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Barthel指數。結果干預1、2個月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Barthel 指數均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對照組Barthel 指數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個月后,對照組Barthel 指數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6.88%)顯著高于對照組(6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腸道訓練聯合飲食指導可有效改善患者腸道功能障礙,促進患者控制排便,該干預模式應用效果良好。
脊髓損傷;飲食指導;Barthel 指數;腸道訓練
脊髓損傷是常見的外科損傷,損傷后患者可能腸道功能異常,多數患者表現為嚴重便秘,需要通過藥物及輔助刺激手段才能完成排便。脊髓損傷患者長期便秘可導致頑固性便秘等疾病,治療難度加大,因而要治療脊髓損傷需早期對患者腸道功能進行干預,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為此,本次研究選擇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的64例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腸道訓練聯合飲食指導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了探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的64例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兩組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腸道功能障礙、肝腎功能異常、重型精神病等疾病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住院期間均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對照組增加飲食指導:每周根據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情況,為其制定飲食規劃,明確規定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蔬果的攝入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腸道訓練,具體如下。護理人員對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并與患者進行溝通,共同制定腸道訓練計劃。患者以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接受2個療程治療,期間監測患者腸道功能改善情況。①訓練第1~3天,首先番瀉葉沖服,用量為3~5 g,其次囑患者腹部按摩,同時開始提肛訓練,增加肛門括約肌敏感性和收縮力度。最后對患者進行肛門牽張技術干預,速度保持6~10圈/min,按摩5~8圈/次。②使用吸痰管連接注射器,將開塞露(20ml)緩緩注入患者直腸壺腹部,使其與大便充分混合。③經過上述訓練后,指導患者感知便意后,取側臥位,先積累便意,10min后,腹部按摩并引導患者用力排便,若仍不能排便者,則做人工挖便處理。
1.3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Barthel指數對患者的排便情況進行評價,Barthel指數評分0~10分,0分為患者完全不能控制排便,隨分數升高,患者排便控制程度提高,10分表示排便功能完全恢復正常。干預前后,分別對患者進行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評分改變情況,判斷排便功能是否改善。干預后,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評價干預效果:評分≥7分,視為顯效;評分4~6分,視為有效;評分≤3分,視為無效[2]。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為(2.82±0.52)分,對照組為(2.91±0.71)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5.251P=0.872>0.05)。干預1、2個月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為(5.72±1.34)分和(8.36±0.87)分均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364,P=0.036<0.05;t=13.364,P=0.021<0.05)。干預1個月后,對照組Barthel指數評分為(3.32±1.26)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6.364,P=0.423>0.05)。干預2個月后對照組Barthel指數評分為(5.32±1.52)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645,P=0.039<0.05)。干預1、2個月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19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88%);對照組顯效8例,有效1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62.50%。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27,P=0.0251<0.05)。
脊髓損傷患者易發生腸道功能障礙(NBD),而NBD 也是脊髓損傷治療的重要難題。腸道功能訓練是康復治療及護理中的新興干預模式,近年來臨床研究報道顯示,腸道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NBD,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為此,本次研究對腸道功能訓練聯合飲食指導改善NBD的效果進行了觀察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腸道功能訓練聯合飲食指導可有效提升患者排便功能,改善脊髓損傷患者腸道功能,療效可靠且預后良好。
飲食指導是腸道功能障礙治療中的重要環節。本院訓練方法為腹部按摩、人工挖便、使用通便栓劑、肛門牽張技術等,訓練方式較為溫和,不易損傷患者腸道。
綜上所述,腸道訓練聯合飲食指導可有效改善患者腸道功能障礙,促進患者控制排便,應推廣使用該干預模式。
[1]肖曉芬,史晶,滑蓉蓉,等.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的護理干預效果研究.中國醫藥導報,2014,5(1):122-124.
[2]郭華英,連文,陳春霞.腸道訓練聯合飲食指導對腰椎骨折并發脊髓損傷患者腸道康復的影響.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5(7): 993-99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168
2015-08-31]
110042 遼寧沈陽解放軍第463醫院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