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嬌
?
預防接種后的一般反應及處理對策
張雪嬌
【摘要】文章介紹兒童預防接種時常見的一般反應及處理原則。
【關鍵詞】預防接種;一般反應;處理
預防接種一般反應,是指在預防接種后發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對機體只會造成一過性生理功能障礙的反應,包括局部紅腫和全身反應,如發熱、全身不適、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綜合癥狀。
1.1臨床表現 ①發熱:分為輕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接種滅活疫苗的受種者,若有發熱多出現在接種后5~6 h或24 h左右,體溫升高一般持續1~2 d,很少>3 d;個別受種者發熱可能提前,在接種疫苗后2~4 h即有體溫升高,6~12 h達高峰,持續1~2 d。注射減毒活疫苗后出現發熱反應的時間稍晚,個別受種者在注射麻疹類疫苗后6~10 d內會出現中度發熱,有類似輕型麻疹樣癥狀。②除體溫上升外,部分受種者可能伴有頭痛、眩暈、惡寒、乏力和周身不適等,一般持續1~2 d。個別受種者可發生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一般以接種當天多見,很少有持續2~3 d。
1.2處理對策 ①發生輕度全身反應時加強觀察,一般不需要任何處理,必要時適當休息,多喝開水,注意保暖,防止繼發其它疾病。②全身反應嚴重者可對癥處理。③高熱不退或伴有其它并發癥者,應密切觀察病情,必要時送醫院觀察治療。
2.1臨床表現 ①注射部位紅腫浸潤:根據縱橫平均直徑分為弱反應(≤2.5 cm)、中反應(2.6~5.0 cm)和強反應(>5.0 cm)。凡發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結炎者均為局部重反應。②皮下接種疫苗的局部反應:大部分在注射后數小時至24 h或稍后,局部出現紅腫浸潤,并伴疼痛,紅腫范圍一般不大,僅有少數人其直徑>5.0 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腫大或淋巴結炎、疼痛。這種反應一般在24~48 h逐步消退。③皮內接種疫苗的局部反應(卡介苗):絕大部分受種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現紅腫,以后化膿或形成潰瘍,3~5周結痂,形成疤痕(卡疤)。④接種含吸附劑疫苗的局部反應(百白破、乙肝和白破等):部分受種者會出現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硬結。輕度局部反應一般不需要任何處理。
2.2處理對策 ①輕度局部反應:一般不需要任何處理。②較重的局部反應:可用干凈的毛巾熱敷,10~15 min/次,每日數次。③卡介苗的局部反應:不能熱敷。對特殊敏感的人可考慮給予小量鎮痛退熱藥,一般2~3次/d,連續1~2 d即可。
作者單位:110032 沈陽,沈陽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
【中圖分類號】R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5-0009-01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5.006
收稿日期:(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