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廓出口綜合征1例臨床報道
孫姍姍王丹陳丹
(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山東 青島 266071)
患者,男,47歲。反復左上肢麻木5月,于2014年6月入院?;颊哂?014年初出現左上肢麻木,同時伴有左上肢瘙癢、皮溫時高時低。曾在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外周神經炎”,治療后無明顯好轉。患者既往史、家族史無明顯異常。查體:左上肢輕微腫脹,Adson試驗陽性,Wright試驗陽性,神經系統檢查陰性。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凝血檢查均正常。左上肢靜脈造影提示:左上肢靜脈瓣顯示欠清晰,左腋靜脈通暢,但左上肢取過度外展位時,造影劑通過腋靜脈困難,提示胸廓出口綜合征。在我科給予針灸、艾灸、中藥熱敷、理療及糾正不良姿勢等康復治療,癥狀有所緩解后,轉入上級醫院治療。隨訪患者已于上級醫院行“經腋路第一肋切除術”治療,術后患者癥狀消失,無并發癥。
討論
胸廓出口綜合征發病機制比較復雜,主要因解剖結構異常使鎖骨下動、靜脈及臂叢神經在胸廓出口狹窄通路上的某一段受刺激和壓迫所致。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肩、臂及手的疼痛、麻木,甚則肌肉萎縮無力、手部青冷發紫、橈動脈搏動減弱等,也是肩臂痛的常見病因之一。本病可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主要適用于癥狀輕和初發的患者,方法主要有理療、口服地塞米松等治療,而手術治療主要適用于經過1~3個月非手術治療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的患者,手術原則是解除對血管神經束的壓迫,必須截除第1肋骨全長和解除有關壓迫因素,使臂叢和鎖骨下動脈下移而又不產生畸形并發癥。
本病臨床表現多樣性,診斷相對困難,應嚴密觀察病情,早發現、早治療,進一步防止肢體缺血加重,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采取一切措施,減輕神經、血管受壓。如癥狀較輕,無神經損傷癥狀,可試行康復療法,如癥狀加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應行手術治療,最大限度恢復功能。
(收稿日期201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