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芳 李文紅 程光平
【摘 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中,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以科研訓練為載體,探索向本科生開放實驗室的途徑和管理模式;開展創業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以其達到培養基本理論知識扎實、基本技能熟練、創新能力強的水產養殖專業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水產養殖專業 ?創新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C-0120-03
廣西大學水產養殖專業建于1977年,現設有水生生物博士點、水產養殖學學術型碩士點和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漁業領域碩士點。水產養殖教研室教師共13人,其中教授7人(博導3人),具博士學位10人;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的教師6人;羅非魚、對蝦產業技術體系廣西創新團隊崗位專家各1人。水產養殖教研室具有高級職稱、博士學歷的教師比例分別為54%、77%,師資力量雄厚。在廣西大學良好的教改環境下,水產養殖學專業以培養有一技之長的崗位創業者為主要目標,人才培養方法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提升,以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和受教育者渴望提升自我的要求,從提高就業率向提升就業層次的高度轉變。近年來,我們水產養殖教研室在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做了以下一些嘗試,并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探索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
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是討論式、探究型、實踐性的教學方法。采用具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符合課程特點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倡導教學科研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緊緊圍繞著廣西經濟建設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教學科研活動,使教學科研直接為生產服務,解決生產中的難題和熱點問題,使學生獲得實際工作的能力。如養殖水環境化學課程的教學就常常采用案例討論式教學,每個知識模塊選擇生活和實踐中發生的1-2個案例,以課程基本概念和理論為基礎來開展討論。如以2012 年的廣西龍江鎘污染作為案例,探討水中重金屬對養殖魚類的影響及其養殖水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并介紹我國重金屬水質基準的最新研究進展;以產業新亮點碳匯漁業案例引導學生了解二氧化碳體系基本概念和理論在養殖產業技術發展中的應用;通過微孔增氧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視頻案例復習和討論如何通過增加氧氣的溶解度提高養殖水體單位面積產量的技術原理。
二、探索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驗手段
實驗是有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工作能力及科研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實驗的效果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的。如魚類學課程中有一個骨骼系統的實驗,我們在實驗中要求學生制作一具完整的魚類骨骼標本,并在骨骼標本中標出各骨骼的名稱。學生在制作骨骼標本的過程中,一般是先將整條魚放到熱水中燙一燙,然后再慢慢將肌肉剔除,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小快的骨骼會散落,這就要求學生把這些散落的骨骼找準它原來的位置,重新粘貼回去,才能構成一副完整的魚類骨骼標本。這是一項需要非常細致、耐心的工作,學生往往需要花一個多星期的課余時間才能完成,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對著課本上的圖示,去認識每一塊骨骼所在位置和名稱,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變為主動的過程。學生交上來的作品,往往帶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如有的做成“魚躍龍門”的造型,有點做成一艘帆船載著魚兒歸來的造型,還有的做成水族箱里魚兒在暢游的造型,極富有想象力。總之,這個制作骨骼標本、標示骨骼名稱的過程極大的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枯燥乏味的骨骼系統的學習變得有趣,不但很好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創造性的培養也是極有特色的。
三、探索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能力訓練形式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在實踐中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魚類學課程中,魚類分類學部分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重點綱、目、科、屬、種的主要特征,以及代表魚類的分類地位等,除了課堂講授、制作教學視頻外,實踐活動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實踐活動主要包括:
1.實驗課及參觀魚類學標本室。實驗課的準備工作,往往讓部分學生參與其中,學生跟隨老師到魚類品種最多的農貿市場去,選取購買一些本地常見經濟魚類。在實驗課上,要求學生能辨認出每一種魚類,識別不同魚類的體型和各種外部特征,明確其分類地位。實驗結束時,指導老師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考核,過關后才同意結束實驗。實驗結束回去,要求寫出實驗報告,編制檢索表。通過驗證性實驗和對標本室的參觀,可以使學生掌握魚類物種的識別和描記方法,并了解整個魚類的分類系統及其代表性種群的主要特征。
2.走出課堂,對市場進行參觀、調查。首先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分組,一般每組人員控制在7~8人),到南寧市魚類品種最多的兩個市場—— 南寧市海鮮批發市場和淡村農貿市場去辨認魚類,也到花鳥市場去鑒賞觀賞魚類,因為購買回實驗室的魚的種類和數量畢竟有限,而且往往是死亡狀態的。市場上有充足的魚類資源,使學生見識到更多種類的魚類,尤其是很多魚都是鮮活的甚至是在水族箱里暢游的自然狀態,進一步彌補了課堂與實驗的不足。其次,還要求學生分小組去一些農貿市場以及超市進行魚類種類的調查,以及一些常見經濟魚類的價格的調查。學生在對市場的調查過程中,一方面對魚類的分類知識進一步熟悉,并且可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的各種魚類的經濟價值情況,在與魚販老板的交流過程中,對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激發了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另一方面,在調查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購買一些不熟悉的魚類帶回實驗室,利用檢索工具書進行鑒定分類,學習由被動轉變為主動。這樣的市場調查,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感性認識,又能了解本地特色,將教學貼近實際。
四、探索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科研訓練形式
在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科研助手、畢業論文中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有效開展包括科研興趣培養、文獻檢索和閱讀訓練、實驗設計訓練、實驗技能訓練、實驗結果記錄和分析訓練、科技論文撰寫訓練、科研素質訓練等。以科研促教學,直接吸收本科生參與教師、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科研項目研究,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實驗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科研能力。提倡學生自主學習,配合本科生國家級、自治區級、校級創新訓練項目,開放水產養殖專業本科教學實驗室,在指導老師和實驗室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自由進行各種實驗實習活動,鍛煉自己獨立的科研能力。如依托“羅非魚大水面養殖水質標準與技術研究”“淡水池塘養殖水質監測”和“廣西水產動物疾病監測”科研項目,強化水質分析和魚病診斷技能訓練;通過2011年右江、桂江、漓江水生生物調查和2013年紅水河漁業資源調查,對右江、桂江、漓江以及紅水河7座梯級電站水庫的魚類、浮游生物、水生高等植物、水生底棲生物及水環境理化因子,以及網箱養魚等進行全面(采樣)調查,強化學生對江河、水庫水生生物及理化因子的測定分析技能,學習撰寫提交給地方漁業管理部門的分析報告,并對漁業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網箱養殖提出建議。
五、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大量生產現場實習機會
科學研究歸根到底是為市場、為生產提供指導和服務,而水產養殖專業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專業,生產實踐是貫穿整個人才培養的主題。大學在校期間參加實習能使學生提前接觸和了解社會,積累工作經驗,也是找工作的好機會。廣西大學水產養殖專業建設充分利用校內教學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如廣西海洋研究所、廣西水產研究所、廣西水產引育種中心和桂林市第二水產養殖場等,由本校專家教授親自指導實踐教學。如由廣西羅非魚創新團隊崗位專家程光平教授指導水產本科學生的魚類增養殖及病害防治生產實踐,帶隊到桂林市第二水產養殖場實習,做到始終駐點,與學生同吃同住,指導學生的實踐。實習期間還組織實習學生到興安縣考察冷水魚類的養殖及了解“湘漓”水系特點,增強學生對內陸河系及漁業資源的了解。同時與通威、海大、粵海、正大、利洋等水產企業合作,開展暑期帶薪實習、預就業實習,保證100%的學生有在現場參與養殖生產的實習經歷,且大多數的實習都是有薪酬的,為學生實習提供了機會。
六、探索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創業訓練、社會實踐活動
依托校內基地開展周年養魚創業訓練項目。結合魚類增養殖教學課程教學計劃的實施,在初步系統了解課程主要內容的前提下,設定討論專題,并指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社會調查信息及互聯網查找的信息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魚類增養殖生產計劃(方案),同時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分組就各自制定的計劃(方案)進行答辯和討論。2013年秋,指導水產養殖專業11級共2個班41名學生學習制定假設條件下的“廣西大學水產教學科研基地(池塘)”生產計劃,并分班(級)就計劃組織學生答辯和討論。每班分兩大組,每組隨機選出4~5名代表宣讀、演示自擬之“計劃”,另一組對演示中的方法、數據、可信度及可行性等質疑,演示者及其所在組同學答疑,指導教師則就相關問題提問學生,并對難題作提示和更正。兩組間“問”與“答”交替進行。在課堂練習基礎上,學生利用校內教學實習基地開展周年養魚創業活動,自籌資金,在老師指導下,從買魚苗開始,到最后捕魚、賣魚,在一周年當中,學生全程參與、自行管理池塘養魚,學生了解了養魚的全過程,實踐動手能力加強,為今后的創業和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廣西大學水產養殖學人才培養取得較好成績,本科專業現有在校本科生200人,學生參與教改愿望高,如2011年本科論文與科研結合率達76%,水產本科08級16名學生參加校內基地自籌經費養魚實踐。自實施“教學與實(下轉第142頁)(上接第121頁)踐結合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的探索”教學實踐以來,人才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培養出了一批創新創業能力突出的優秀學生,如自主創業、回鄉養蝦獲得2009年第十三屆“中國杰出青年農民”、欽州市首屆“十大杰出青年農民”、廣西科技廳“科技種養能手”、欽州市“優秀團干”和欽州市第四屆“十大杰出青年”等稱號的鄧榮志同學;在校學生參加競賽獲得的獎項有:2010年第七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廣西大學選拔賽二等獎,第四屆“挑戰杯”廣西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一等獎,代表廣西大學參加2013年全國大學生海洋知識競賽獲廣西賽區三等獎等。2008-2013年廣西大學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生參與發表的研究論文18篇,2012-2014年共獲得28項本科生國家級、自治區級、校級創新訓練項目。
近三年來,雖然水產專業新生入學分數在廣西大學排在末位,但是畢業生就業率名列前茅,就業率均在90%以上,升碩率穩定在15%左右;2011年,2008-2010級140名在校生中共有25人榮獲校級和校級以上獎勵。廣西大學水產養殖學專業2011年在全國48所開設水產專業院校中排名25,2014年在水產類50所院校中排在第20位。
【參考文獻】
[1]劉泓宇,譚北平,張建東,等. 新時期水產養殖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4(1)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3JGA105)
【作者簡介】鄭惠芳(1965- ),女,廣西平南人,廣西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水產養殖的教學與研究。李文紅(1966- ),女,廣西平果人,廣西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水產養殖的教學與研究。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