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奇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是一個多層次的思想提升與社會實踐過程。從實踐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一般會在三重境域上展開,即理論知識認知層次上的傳播、思想觀念認同層次上的傳播以及實踐行動貫徹層次上的傳播。認知之境、認同之境、實踐之境,這三重境域由淺入深、有序推進,有利于促成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理解、思想認同與實踐貫徹,并形成“知識——思想——實踐”的互動,從而實現傳播的預期效果,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轉化為現實的物質力量。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認知之境;思想認同之境;實踐貫徹之境
中圖分類號:B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5)06-0026-04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是一個多層次的思想提升過程和社會實踐過程。從實踐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一般會在三重境域上展開,即認知之境——知識理論認知層次上的傳播,認同之境——思想觀念認同層次上的傳播,實踐之境——行為行動實踐層次上的傳播。這三重境域由淺入深、有序推進,有利于促成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理解、思想認同與實踐貫徹,并形成“知識——思想——實踐”三者的互動,從而實現預期的效果,最大程度上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觀念轉化為現實的物質力量。
一、認知之境:知識理論大眾化層次上的傳播
認知之境是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知識性、理論性信息的認知程度和理解把握水平。知識理論大眾化層次上的傳播,首先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理論所涉及問題本身的梳理解讀,以引導人們認知理解知識理論所關涉問題的來龍去脈與知識背景。諸如:問題本身是什么,是一個思辨性的純粹理論問題,還是一個回應現實質疑的現實性問題?是一個專家式的、學究性的問題,還是一個源于實踐的、大眾性的真實疑問?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問題提出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現實狀況如何?等等。其次是對回答問題所涉及的知識材料的真偽性進行考證。諸如用以回答問題的知識性材料本身涵蓋哪些方面的內容,材料的真實性、可信性如何,材料間的邏輯關系能否確立;由于歷史認識的主體性,被賦予主體價值傾向的知識材料是否具有客觀性等。再次是對價值觀的內涵因子所涉及的知識理論體系本身的梳理分析,建構相關“知識系統樹”,進行系統的傳播教育,并力求促成受眾的理解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龐大的知識體系,涉及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其中既內含各自獨立的問題,又相互構成價值與知識系統樹,因此,要真正使傳播教育產生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引導人們對理論所涉及的“知識體系”“知識群”“價值群”等系統把握,接收者點狀或單線條的信息接收可能會對“理論知識系統樹”的個別問題有所體悟,但這只是對知識信息的零星把握,不足以建構穩固的系統觀念,更不足以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和價值觀問題,所以必須進行系統的傳播教育,而受眾則要進行相對系統的學習,以建構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系統與價值系統。
當然,對大眾來說,系統化的學習研究可能只是少數專家式人物所采取的路徑,對于大多數公眾來說,不具備相應的條件、精力,也不具備充分的動機,正如鄧小平曾指出:“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長篇的東西是少數搞專業的人讀的,群眾怎么讀?要求都讀大本子,那是形式主義的,辦不到。”也就是說,在鋪天蓋地、角度萬千的理論問題與價值問題的分析論述材料中,最重要、最接近真實情況的材料往往只是少數,知識理論層面上的傳播可以對此作重點關注,但結果可能仍然流于只是提供或傳播一些已被反復宣講的常識性結論,這樣,由于深究不足,受眾就有可能對結論的正確性、真實性、權威性存在質疑,這是個難以回避的問題,也往往造成了學究式專家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隔閡、疏離甚至是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過程需要對支撐結論的知識系統與價值觀因子進行歷史性的追溯與實證性考辨,以促成接受者獲得思想與價值觀賴以確立的、知識的堅實基礎。
知識理論層面上的傳播是建構大眾思想的必要前提,沒有這樣的前提,正確的思想與價值觀就無法形成。但人們知識概念理論信息的習得卻不是形成思想的充分條件,換言之,知識不等于思想,因為影響思想的因素錯綜復雜,除了知識之外,還包括人們的情感、經歷、信仰、現實利益等諸多方面,都會對之產生影響。也就是說,雖然知識概念、理論術語等是可以被灌輸、被傳播、被教育的,也是可以在一定人群中實現普及的,但問題是知識(理論知識)通常只是一個殼或容器而已,或者說,知識只是一種載體,對于社會科學理論知識來說尤其是這樣,這種載體所承載的思想或容器里所盛裝的思想價值能否真正到達受眾頭腦深處,融合為受眾自己根深蒂固的“思想”與“價值觀”,則不是一個容易普及的過程。現實中,學習者接受一樣的教育,考出一樣的分數,但兩個人從同樣的知識中所形成的思想與價值觀可能截然不同。也就是說,思想不像知識一樣可以比較容易地實現普及,而個體的社會性行為多半是源自個體的真實思想,而可能不太拘泥于書本中習得的教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知識性的存在,但更重要的它也是思想性的存在,所以,超越知識性普及層次傳播的更高層次是“思想認同”,也即“價值認同”層次上的傳播。
二、認同之境:思想觀念認同層次上的傳播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對象的大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理論的理解與對知識理論所蘊含的思想或價值的認同完全是兩回事。對于一個理性正常的人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教育通過推動人們的理性思辨,在知識理論上是不難實現人們了解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體系和內涵因子的,甚至在術語與概念表述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正如坐在宣講臺上的人可以高談闊論,滔滔不絕,但是思想上的那樣一種由強烈認同所產生的執著信仰會有那么一點點嗎?這可能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且可能帶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或者說得明白點,概念理論上的認知理解不等于思想觀念價值上的真正認同。所以,如何讓大眾從知識層次上的認知理解提升到思想價值層次上的認同接受,甚至產生信仰層面上的執著與信念,則是一個更深層次上的問題,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境界層次提升和實效性提高的顯著標志。近年來,全媒體平臺與國民教育系統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知識層面上的傳播不能說不多,幾乎家喻戶曉,但這種知識性的教育與傳播在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因子相對普及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尤其是在干部、黨員、青年人中,是否產生了預期的“思想與價值認同”,或者作個不恰當的類比:是否達到了像一些信教群眾那樣對某種宗教理念所能達到的認同、執著甚至是狂熱?遺憾的是,不少傳播者或教育者恐怕還沒有這樣的足夠自信。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宗教教義,而是科學的、真理性的進步價值觀系統。當書面上的知識信息與真實的思想不能接軌、融合時,結果只能是,理論概念還是書面上的那個理論概念,個體的思想可能還是原來的那個思想,這表明了表現于外的理論知識與深藏于內的真實思想之間可能偶或出現斷裂與背離現象,這種斷裂和背離使相對“形而上”的理論知識與人們“形而下”的真實的思想觀念之間出現了諸多相悖與不一致的情況,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真實效果也就因此顯得不容樂觀。endprint
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第二個層次是引導人們在思想理論認知的基礎上形成思想認同與價值認同。在紛繁蕪雜的知識理論的狂轟濫炸下,最終積淀到人們思維深處的東西就是那么一點點真正有價值的“思想”,而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形成“思想認同”。如何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體現和滲透的政治原則、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并內化為自己真正信仰的知識體系、真理體系和價值體系的一部分,這是傳播者與學習者,決策者、研究者與普通大眾等都值得深刻反思的深層次問題。研究者、教育者、傳播者是基于信仰層面上的執著認同而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的熱潮,還是自己甚至也言不達意、口是心非、將信將疑?所以,廣義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者自己的真實信仰、真實態度、真實情感直接決定著是否能引導受眾將接受從一般意義上的知識理論接收推進到思想認同層次上的接受。如果坐在宣講臺上的滔滔不絕者自己也底氣不足,缺乏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攝人心魄的信仰,問題就比較嚴重,充其量仍只是理論上、或者學術上的裝飾門面,看起來也花枝招展,但實質上只不過仍停留在知識層面上或書面層次上的理論探討,與自己真實的“思想”和真實信奉的“價值觀”可能并無多大關系。
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如何引導人們在思想認識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制度設計產生真正的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產生信仰般的執著。如果知識與思想兩張皮,或者能看懂、熟知或理解價值觀的概念表述,但無法對知識承載的“思想”真正有所感悟,即當思想認識對理論沒有產生真正的思想認同與價值認同,可能的思想背叛與行為背離或遲或早就有可能發生。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層次比之于知識理解層次要更進一步,也更為重要,歷史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黨的早期中流砥柱們,執著鐘情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及其信仰價值,但卻不一定是馬克思主義龐大知識體系的學究式專家,他們在馬克思主義的知識體系中,積淀并形成的是一種堅如磐石般的思想認同與價值認同,從而使理論與價值觀的物質潛能在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其巨大的作用綻放得淋漓盡致。但僅有思想認同還不夠,比思想認同更進一步的是在行為實踐中如何持續地貫徹實施的問題。
三、實踐之境:實踐行動貫徹層次上的傳播
由一般知識傳播層次到思想認同層次再到實踐貫徹層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向縱深推進的需要與標志。當人們對一種思想或價值觀產生認同,通常會期望這種思想或價值觀所蘊含的價值能早日兌現,這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較多地關注現實利益以及當下一些人的急功近利不無關系。問題是,思想觀念所蘊含的價值的實現必須借助實踐來推動,而且這種實踐通常又多是有代價或成本的。如果說理論知識是思想的載體,那么思想就是價值的載體。思想所蘊含的價值是遠期價值,還是眼前價值,是物質價值,還是精神價值,價值實現的條件、成本、代價如何等,這也是需要向思想認同者、價值追求者、理論學習者做出正確的、合理的解釋,否則,就難以解釋美好的理論概念與嚴峻的事實之間的反差。在理論界、思想界、教育界高度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承繼、發展等“理論域問題”時,普通民眾可能更關切自己的現實物質利益等“現實域問題”。鄧小平曾指出:“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馬克思也曾強調:“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馬克思的這兩句表述實際上批判了否定群眾現實利益的錯誤觀點,他認為“利益”決定“思想”,群眾的實際利益決定其思想發展進程。也就是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倫理觀念”。換言之,盡管“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是,人們思想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要受到實際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即“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所以,如果不解決民眾的現實利益與民間的現實疑問,再完美的思想理論或價值宣傳都有可能使自己出丑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在一面高談闊論、廣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另一面必須高度關注并真正推動現實問題的解決,否則,就無法打消人們的某種質疑。如果說一些人有什么疑惑,那么可能是較多地把這些官方的思想理論價值觀與自己的現實做了鏈接。在核心價值觀與實際狀況及現實感受形成了明顯的反差時,價值觀的說服力可能不是來自價值觀本身的自圓其說,而是來自于這種價值觀所可能產生的物質力量,來自于這種價值觀“創造”的物質蛋糕分配在每個人自己手中的真實份額。
可以肯定,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基本價值理念在現時代發展的最新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思想是合歷史性與現實性、合規律性與價值性的凝練與概括,而對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每一個問題令人心悅誠服的回答都必須回到中國的近現代歷史與當代中國無法超越的現實國情。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現實實踐、中國傳統文化一經結合實現了自身的大眾化并勃發生機、結出碩果時,這種價值觀的先進性與合規律性更是得到了確鑿無疑的證明。當然,理論與價值觀惠及全民的價值屬性是一個漸次呈現、逐漸實現的歷史過程,在很多時候甚至要以代價為前提。如是,那么在現實價值可以為全體民眾相對公平地所分享到來之前,在伴隨著問題與代價的價值實現過程之中,就不是質疑甚至否認思想理論與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價值的可能性,而是毅然付之以堅定的信仰情節,在實踐中一如既往地守望、推動、貫徹、實施。
任何一種價值觀及與之相適應的思想理論都有一個與時俱進、在實踐中逐漸完善的過程。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教育的第三個層次,在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思想認同的前提下,尤其要注重引導人們理性地應對理論價值觀與世俗價值觀的反差,并著實推動人們在個人的行為實踐中執著地遵循、貫徹、落實,是通過行為實踐推動各方面的改進與完善,而不是有意無意地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可能的羈絆者。顯而易見,一張白紙可以涂抹任意的藍圖,但當這張白紙已經侵潤了習得的傳統、文化、世俗的生活與特定的時代境域等多種底色之后,藍圖的繪寫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須恰當地遵循“白紙”上已經客觀存在的主基調與業已存在的現實背景,這就使任意性的選擇、隨心所欲的價值編織成為不可能。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活動必須依據受眾生活現實和價值觀實際,順勢而為,并在現實生活中推動越來越多的人在生活實踐中踐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責任編輯 任浩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