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琳



發行量銳減、收益率創新低都使得信托的高增長成為昨日黃花。受此影響,信托公司經營收入和凈利潤情況均呈低迷態勢,這些指標雖然同比依然增長,但增長動力與增長態勢已發生重大轉變
在轉型關頭,兩極分化開始出現:部分公司積極嘗試新的信托業務,實現業績逆市增長;而部分較為遲鈍的公司,過于依賴制度紅利,仍然深陷傳統業務之中,業績下滑在所難免
業績增幅超過20%的信托從2014年的8家上升至20家,以這些公司為代表,越來越多的信托公司都更加注重自身主動管理能力的提升。數據顯示,2014年年底新增集合信托的占比已經升至26.79%,截至2015年9月底,集合信托占比持續增長至33.84%
在對傳統的房地產信托和基礎設施類信托業務進行精耕細作的同時,資產證券化和產品基金化的信托、城鎮化和社會化的信托、另類資產化信托業務或將成為信托公司未來重要的盈利方向
面對信托變局,業內人士建議,2016年投資者可重點關注三類信托投資機會:一是“固定+浮動”收益品種;二是中長期信托;三是PE股權類創新產品
在互聯網金融崛起的過程中,信托業靜悄悄走完了2015年。
2015年,信托發售不再那么熱火朝天,媒體的關注度、曝光度均大幅下降。這一年,各大信托公司都在做什么?都經歷了什么?2016年信托業又將何去何從?
“自2014年起,信托就在經歷轉型的磨礪,2015年是尋求突破的一年,希望2016年能全面打開局面。”一位低沉了很久的信托業人士滿懷期待地表示。
2015低調潛行
跟前幾年信托發行的突飛猛進、規模的迅速增長以及風險案件的頻頻爆發相比較,2015年的信托業可以說是走過了低調的一年。
發行量銳減、收益率創新低都使得信托的高增長成為昨日黃花。
據格上理財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共68家信托公司參與發行,共成立2511只固定收益類集合信托產品,產品成立數量較前一年減少了32.21%。
從預期收益率方面看,2015年固定收益類信托產品總體平均收益率為8.63%,較2014年總體平均收益率8.73%有所下滑。其中1年期及以內產品平均收益率為8.10%,1~2年期(不含2年期)為8.82%,2年期為8.84%,2年期以上為8.57%。從所有信托產品看,2015年收益率水平整體下行,低收益率產品占比增加,高收益率產品占比減少,收益率下滑趨勢明顯。其中10月份至12月份,收益率下滑幅度最大。12月份,總體平均收益率達到今年最低水平。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盡管信托發行數量大幅減少,但信托發行規模卻見增長。據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二季度,信托資產規模就跨入了“15萬億時代”。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為15.87萬億元,比2015年一季度末的14.41萬億元環比增長10.13%,同比增長27.16%。
不過,資產規模的擴張也改變不了信托告別高增長時代的事實。
信托資產規模雖然在總體上較前一年繼續增長,但增幅已有較大回落。在2015年第三季度信托資產規模出現了環比負增長。
產品發行、收益是如此狀況,經營收入和凈利潤情況均呈低迷態勢。
與過去收入、凈利潤增速動輒30%以上時期相比,2015年明顯增速放緩,略顯疲態。
截止到今年1月中旬,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51家披露了2015年度財務報表。數據顯示,2015年,51家信托公司共計實現信托業務收入580.61億元,同比增幅為10.06%;實現營業收入940.90億元,平均為18.45億元,同比增幅為20.46%;實現凈利潤472.35億元,平均為9.26億元,同比增幅為14.56%。
兩極分化明顯
客觀評價,信托行業整體在2015年的發展屬于平穩,但從行業發展基本格局看,信托公司的增長動力與增長態勢已發生重大轉變,信托行業面臨新的發展格局。
比較明顯的征兆之一就是信托業務收入兩極分化明顯:高速增長信托公司有所上升,增幅超過20%的信托從2014年的8家上升至20家;但負增長尤其是超速負增長的信托公司數量同樣上升明顯,其中跌幅超過20%的信托公司從2014年的5家上升至9家,增幅高達80%。
9家跌幅超過20%的信托公司分別是新華信托、金谷信托、國元信托、中鐵信托、國聯信托、中誠信托、新時代信托、天津信托、粵財信托。
信托行業的另一個重要變化體現在,信托業務收入占比持續降低。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信托業務收入增長率僅為10.06%,較營業收入整體增幅低,超過10個百分點。受此影響,信托業務收入作為信托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在信托公司整體收入中的占比持續下降。2015年,信托業務收入在信托公司營業收入中的占比為62.47%,較2014年下降超過5個百分點,同時也是繼2014年后第2個年度降幅超過5個百分點。信托業務收入在信托公司收入結構中的占比在2011年達到78.78%的歷史最高位后,雖在2012年與2013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然維持在超過70%的水平,但2014年之后出現了連續大幅下降,已逼近60%的關口。
“在信托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整體保持較快增長的背景下,作為主營業務收入的信托業務收入嚴重滯后于營業收入的整體增長,顯示2015年信托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主要依托于固有業務收入的增長,上述情形為信托公司未來長遠發展的可持續性帶來了重大隱憂。” 中建投信托研究創新部總經理王苗軍認為。
業績分化、信托業務收入下降等負面因素對信托業的發展未必是壞事。“過去幾年信托業產生的泡沫非常大,比如在房地產、政信類、基建等等,甚至還有股市,信托都刺激了不少泡沫,可以說,坐享制度紅利一直是信托業過去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信托業人士分析認為。
傳統信托業務基本上依托制度優勢提供形式上的“創新”,實質上的融資服務(即信托貸款或通道業務),市場融資需求的旺盛使信托行業經歷了一個高增長階段。而現在,當初高增長的基礎發生了根本變化,傳統的信托業務越來越難以為繼,信托轉型的“關頭”出現。
在轉型“關頭”,信托公司業績兩極分化,表明一部分公司早已察覺傳統業務存在的風險因素,對新的信托業務布局展開嘗試,因此能夠實現業績逆市增長,而部分較為遲鈍的公司,過于依賴制度紅利,仍然深陷傳統業務之中,業績的下滑自然成為定勢。
令人可喜的是,如前述數據顯示,業績增長的公司數量占比更多,且2015年業績增長的信托公司數量較2014年還有增長。這些公司的轉型嘗試有據可依——“主動管理能力對信托公司業績分化作用明顯。”王苗軍認為。
在信托的傳統業務模式下,傳統融資信托業務,尤其是“通道業務”是主流,單一信托計劃占據高的比例,信托公司“仰息”于銀行,被動發行信托計劃,大有“靠天吃飯”的意味。但就在這一兩年間,集合信托產品占比逐漸上升,信托公司的主動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據畢馬威研究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底,新增集合信托的占比已經升至26.79%,截至2015年9月底,集合信托占比持續增長至33.84%。2014-2015年在信托資產總規模增速下滑的同時,集合資金信托比例卻加速提升,表明信托業為適應市場變化而加快了提升主動管理能力的步伐,“通道業務”比例開始降低,轉型效應明顯。
事實上,2014至2015年度是中國信托行業進入“新常態”的年度。“新常態”下的信托行業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包括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傳統融資信托業務比如“通道業務”的萎縮,資產管理行業市場競爭加劇,高速增長期積累的風險逐漸暴露釋放,甚至是互聯網金融崛起的沖擊等。增速放緩、結構調整與優化、動能轉換已成為信托業“新常態”下的主旋律。轉型已是信托業在執行中的命題。
2016三類業務方向
可以說,2014年是信托轉型元年,在2015年轉型方向已然出現端倪,2016年勢必將在這些方向領域積極拓展。
畢馬威在發布的《2015信托業調查報告》中稱,在信托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信托公司在增強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同時,逐步向差異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業務上,在對傳統的房地產信托和基礎設施類信托業務進行精耕細作的同時,以下三類信托業務或將成為未來重要盈利方向。
第一類是資產證券化和產品基金化的信托。資產證券化在金融市場中發揮的作用正與日俱增。對于信托業而言,由于信托制度具備能夠實現破產風險隔離的天然優越性,加上信托業長期積累的資產管理經驗,信托模式成為現階段中國資產證券化最好的選擇。
但我國信托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信托財產所有權歸屬不明。委托人發起設立信托時僅將信托財產委托給受讓人,并未明確表述為“轉讓”,因此在資產證券化操作時,基礎資產仍有可能與委托人存在一定的關聯,在進行破產風險隔離時存在不確定性。二是信托登記制度不完善。在實踐中,有關部門并未出臺相關的規定來完善信托登記制度的具體操作事項及操作流程。“因此隨著基礎資產的擴大,以上制度的缺陷會對我國信托在資產證券化的應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前述信托業人士稱。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日趨完善,資產證券化已經具備了大規模發展的條件,信托業有望在資產證券化領域大有作為。
2015年以來,信托行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就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包括中信信托、中糧信托、外貿信托、北京信托、中誠信托等在內的多家信托公司發行了資產證券化產品。其特點是在基礎資產上進行積極探索與創新,從傳統的個人住房、汽車信貸領域拓展到信托受益權等,例如中信信托以物業租金債權、外貿信托以微貸信托收益權為基礎資產發行的資產證券化項目。
基金化信托產品則是按照基金化的模式對信托產品進行改造,使之成為真正的信托基金,因此信托基金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征,一是規模化,只有當一個信托產品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才有可能通過組合投資來分散它的風險,與一對一的模式相比較,基金化信托產品通過分散投資,可以在空間分布上把信托風險分散開來;二是長期化,通常一只基金的存續期都在5年以上,信托公司可以將基金化產品期限設置為10年甚至更長,在產品設計中加入流動性設計,產品存續期間通過合理的申購、贖回機制以保證基金化產品的流動性。基金化產品較長的存續期,有利于信托資金進行中長期配置,以獲得穩定持續的投資回報。
第二類是城鎮化和社會化的信托。目前熱議的就是PPP項目,信托參與PPP項目成為政信合作模式的新的突圍點。
在降息周期、社會融資成本下降的形勢下,在距離“43號文”出臺一年有余,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融資職能被剝離,同時地方政府被賦予債券發行權的情形下,信托收益率和信托項目數量隨之下降,傳統政信模式難以為繼;而另一方面國家政策鼓勵推廣 PPP模式卻迎來制度紅利。
但是,在現實操作層面,信托公司介入PPP的項目卻是屈指可數。其原因有幾點:一是信托公司PPP項目要求較高的資金回報率,這與PPP項目本身公益性所決定的低回報率相悖;二是PPP項目周期較長,需要準確測算未來二三十年項目所產生的現金流,周期越長,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就越多;三是PPP項目的市場化運作方式決定政府不再承擔最終還款義務,投資者認可度或降低;四是信托公司介入長期PPP項目,發行給投資者的卻是短期限的產品,這需要綜合考量項目風險是否能駕馭,相關金融工具的配合,以及在投資過程中對項目前景的判斷。此外,PPP項目融資方式還面臨擔保不足、沒有合適的抵押物、缺乏信用增信評級等問題。
此外比較典型的還有土地流轉信托,不過到目前為止,信托業內人士對這類信托仍褒貶不一。
第三類是另類資產化信托。近一兩年,一些非傳統類資產進入信托視野,比如影視信托、碳排放信托、鉆石信托、藝術品信托等等。
從信托投資地域來看,信托轉型步伐也在加速,海外市場已成為信托布局的方向之一,逐漸將國際化業務作為其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繼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E(合格境內投資者境外投資)后,中信信托于今年2月份獲得跨境人民幣投資業務資格,這標志著信托業在海外投資、全球資產配置方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信托業海外配置多元化趨勢顯現。但由于全球資產配置對專業性要求更高更廣,且目前大部分信托公司都剛剛開始涉足海外業務,因此,國際化業務的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積累經驗是當前首要的問題。
投資者如何布局
面對信托變局,投資者在2016年該如何投資布局?
首先投資者要放低收益預期。“信托業是利率市場化的先驅者,其利率變動也與市場變動基本同步。在宏觀經濟疲軟、國家實行貨幣寬松政策的大背景下,多次雙降導致市場利率走低,信托收益率自然也跟著走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經濟短期內還難以快速升溫,信托收益水平或將隨市場利率繼續走低。”格上理財研究員王燕娛表示。
愛建財富報告認為,高收益信托產品難以再現,過去集合信托中常見的10%左右的平均回報,目前已降至8.5%附近。2016年“資產荒”持續,難有實質性改變,好項目依然難覓,投資者需要放低收益預期。
在此背景下,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以下三類信托投資機會:一是“固定+浮動”收益品種;二是中長期信托;三是PE股權類創新產品。
愛建財富認為,固定收益的產品可以抵抗降息周期下的通縮風險,但在博取超額回報方面略遜一籌,信托公司的該類產品中有些以“固定+浮動”的方式發行,承諾給客戶一個較低的保底收益,再通過股權類(定增/新三板)投資,爭取博取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
而由于2016年宏觀經濟不容樂觀,市場整體利率將處于下降通道中,短期固定收益產品無益于投資人抵抗通縮風險,中長期信托擁有穩健、收益較高等特征,購買當前收益率相對較高的中長期限信托產品可鎖定未來收益。
PE股權類創新產品也值得關注,由于資本市場將在2016年迎來一系列大的變革,注冊制、戰略新興板、新三板改革等,都標志著股權時代即將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