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兒
2015年12月18日,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由孟冰編劇,王曉嶺作詞,王祖皆、張卓婭作曲,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擔任藝術總監,指揮家張亮執棒,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歌劇團傾力打造,上海愛樂樂團強勢助陣,王景彬執導的大型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以下簡稱《野》劇)在上海星舞臺舉行了演出。這部根據李英儒同名小說改編的抗戰題材歌劇,在2005年總政歌舞團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首演時便已好評如潮,被認為是王、張兩位作曲家最成功的歌劇作品之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歌劇的主線便一直朝著民族化的原創歌劇方向發展。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新歌劇”奠基之作《白毛女》開始,涌現了大批以革命精神為題材的作品,如《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等,而由《野》劇的兩位作曲家創作的兩部歌劇《芳草心》和《黨的女兒》更是在八九十年代轟動一時。在承襲“新歌劇”精神,同時突破固有模式的驅動之下,一部全新的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就此誕生。它既繼承了“紅色經典”的精神內涵與主題歌貫穿發展的寫作框架,又進行了多種嘗試,比如在體裁上將稱為“朝陽藝術”的音樂劇和歌劇結合,在唱法上將民族、美聲、通俗三種唱法相融合,在戲劇結構上采用空間敘事等等,為民族歌劇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與西方傳統歌劇宣敘調與詠嘆調相結合不同,《野》劇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歌曲連綴的方式,將不同主題、體裁、風格的唱段銜接而成來塑造人物形象,設置情境,并用《鄉謠》作為核心主題曲貫穿全劇,展現了中華兒女對華夏大地的“鄉情”。最典型的例子是為了點明多田的日本人身份,在他首次出場演唱《中國是一位老人》時運用了日本音樂的特有調式,使其形象更加鮮明突出。為了描寫高自萍醉酒后糊涂的形象和狀態,《今朝有酒今朝醉》采用了二十世紀上海歌舞廳盛行的舞曲風,來概括他奢靡的生活狀態。而在《開藥方》中,作曲家更是巧妙地運用了民間曲藝的說唱手法,以中藥名入歌詞,詼諧地描繪出楊曉冬和關敬陶“智斗”的情景。

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與周小燕歌劇中心均為上海歌劇創作與制作的重鎮之一。這版《野》劇是繼《一江春水》之后的又一力作。相對于《一江春水》的全明星豪華陣容,《野》劇則是更為樸實的“學生之作”,是80、90后學生與歷史事件的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雖已過了十年,《野》劇卻日久彌新。為了理清全劇的思想脈絡,上音版《野》劇調整了劇中的部分結構,并對其中的唱段予以篩選,足以看出主創團隊的用心。原本連續十四場的結構被拆分為四幕,每幕中又各分場次,使表達的中心思想更為集中和凝練。第一幕以楊曉冬的到來、高自萍對銀環的表白以及銀環與楊母的相會為主線,交代了人物的基本形象和全劇的背景;第二幕以關敬陶接受策反、高自萍與金環被抓、多田對高自萍的威逼為主題,埋下了戲劇沖突的引線;第三幕以多田、關敬陶和金環的會面、金環被槍殺、高自萍被銀環擊斃以及楊曉冬被捕為主要線索,成為全劇中最具爆發力的戲劇高潮;最后一幕則以楊母的就義延續了第三幕的戲劇高潮,并在關敬陶的起義、楊曉冬的被救中結束了全劇的主體部分。序幕和尾聲的設計削減了女大學生陳瑤的戲份,但凸顯了這一人物的“穿越性質”以及在劇中的“引線地位”,使全劇主體部分所要表達的思想更為清澈明了。劇中的舞美設計恰到好處,對每場當下情景的設置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些年來國內出產的舞臺作品大多舞美過于浮夸,而此版《野》劇卻是難得的貼近戲劇本身,可以說是典范之作。
陳瑤在序幕中提及“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改動切合當下命題,歷史與當下的彌合更引起了觀眾內心的使命感。無論是陳家坡(飾楊曉冬)和施麗君(飾楊母)專業的演唱功底,李佳蔚(飾金環)出色的演技,王楠晰(飾銀環)內斂的個性塑造,艾利開木·艾爾肯(飾關敬陶)全面而靈活的表演,郭孟洋(飾高自萍)、百嘎利(多田)、劉丹娜(飾陳瑤)劇中角色的準確塑造,都是這一上音學生版可圈可點之處。全劇最精彩處在第四幕楊曉冬與楊母那兩段《不能盡孝愧對娘》和《娘在那片云彩里》,感人至深,許多觀眾紛紛落淚,雖陳家坡情到濃時唱破,卻是“不唱破不動情”,演員入戲太深。而第三幕中關敬陶、多田、金環所唱《生命的光彩》與金環《永遠的花樣年華》《勝利時再聞花兒香》同樣引來掌聲不斷。
四個月來幾乎不間斷一日的排練終究獲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適時地改變了觀眾心中對觀看演出必看國外名劇名角的“偏見”。一部歌劇作品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于名家名角,而在于主創團隊是否用心,心用在何處。在上音版的《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中國新歌劇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