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平 夏思維
摘要:以經濟收斂理論為基礎對我國31個省區1990-2013年城鎮化水平的收斂性進行分析。通過設置多種空間權重矩陣將空間效應納入計量模型,實證結果表明:我國城鎮化水平存在顯著的空間正相關,地理距離因素是影響城鎮化空間相關性的主要因素;地區城鎮化水平不存在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單純靠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難以縮小區域差距,政府應適當加強宏觀調控作用;控制變量的引入加快了城鎮化率的發散速度,與理論預期相反的是,經濟發展水平對城鎮化增長率存在負向影響,區域間經濟水平差距過大是加快城鎮化水平發散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關鍵詞城鎮化;收斂性;理論假說;空間計量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6)01-0001-09
一、引言
我國城鎮化進程在近十年加速推進,2011年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2013年實現進一步增長,達到5373%數據來源: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
,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自然資源、歷史條件和政策傾斜等原因,東部沿海省份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且各省省情不同導致區域內差異也十分突出。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的結果,必然經歷區域間不均衡發展的過程,而城鎮化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其過大的區域差異必然也導致經濟增長的進一步不均衡。城鎮化作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主要戰略措施,如何正確認識城鎮化發展區域差異及其變動趨勢,為各地區制定適合的城鎮化政策提供理論依據,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城鎮化區域差異問題盡管已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但以往采用統計指標衡量區域差異的方法較為簡單。城鎮化收斂性主要研究我國城鎮化水平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是否具有更快的增長率,即是否存在趕超現象,運用計量方法研究城鎮化區域差異問題。索羅-斯旺(SolowSwan)的新古典增長理論是收斂性理論的起源,鮑莫爾(Baumol)最早將理論運用于計量實證,研究表明:經濟增長率和初始產出水平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但其樣本的選擇引起了德隆(Delong)對其結論的質疑,由此經濟收斂性研究開始受到關注,涌現了大批經典文獻:如巴羅(Barro)、巴羅和薩拉-伊-馬丁(SalaiMartin)、曼昆(Mankiw)、羅默(Romer)和韋爾(Weil)、伯納德(Bernard)和 杜爾勞夫(Durlauf)的研究[5-8]。國內學者對收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上,研究結論卻不盡一致,少數學者認為我國經濟存在σ收斂,即我國省域間經濟增長差異將逐漸縮小并最終處于同一穩態水平;大部分研究表明我國存在顯著的條件β收斂,即控制了影響穩態的因素才能觀測到收斂性的存在;也有部分學者研究我國東、中、西部間是否存在俱樂部收斂,即子樣本內部的收斂。
雖然并未形成統一的研究結論,但收斂性研究方法卻日漸成熟,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研究其他領域的收斂性,其中以碳排放、居民收入、能源利用效率等領域的收斂性研究最為廣泛。在城鎮化收斂性研究方面,呂健和余潔等分別采用空間截面數據和傳統面板數據考察我國省域城鎮化水平的收斂性,兩者均得出了我國城鎮化存在收斂性的研究結論。但前者忽視了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和個體異質性的重要特征,后者以空間相互獨立為前提,明顯與客觀現實不符,因此,其研究結論有待進一步證實。鑒于面板數據能控制個體異質性特征,空間計量能將空間相關性納入模型中,本文采用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研究城鎮化的收斂性。
本文主要解決我國城鎮化水平是否存在空間相關性以及各地區城鎮化水平差距是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從而形成收斂趨勢等問題。與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突破主要體現在:①將空間因素納入城鎮化分析體系,考慮地區間的相互作用,采用多種空間權重矩陣,結論更為可靠;②從收斂的視角研究城鎮化水平區域差異的變動趨勢,比以往僅采用統計指標的方法更為細致和深入。
二、理論假說
從城鎮化過程來說,人口傾向于從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由此經濟水平差異的持續性會導致城鎮化水平的發散增長,但不同層面和宏觀層面的收斂機制使得城鎮化水平出現收斂趨勢。
1微觀收斂機制
微觀收斂機制包括比較利益機制和適度人口規模機制,主要通過控制城鎮化飽和點保證城鎮化收斂。城鄉之間存在受教育機會、基礎設施、保障水平、就業機會和收入等各方面的差距,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生涯發展,農村人口更傾向于向城鎮發展。農村人口的大量減少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吸引勞動力回流農村。
在經濟發展初期,城市大量勞動力的集聚具有知識技術外溢、擴大市場規模等規模經濟效應,但過度的人口轉移也會產生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犯罪率上升等負面效應。因此,城鎮存在著適度人口規模:超過適度人口規模時,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負面效應大于其經濟規模效應,會出現人口遷移放緩甚至停止或出現逆城鎮化現象。城鎮化不可能無限擴張,農村人口轉移帶來的農業生產率提高和遞增的城市負面效應限制了城鎮化的發展,保證了城鎮化收斂性的存在。
2中觀收斂機制
中觀收斂機制包括經濟增長收斂機制和社會服務收斂機制,主要通過影響城鎮化發展促進城鎮化收斂。經濟增長收斂來源于索羅-斯旺的新古典增長理論。由于其持有的資本邊際收益遞減的基本假設,一國或地區期初有效勞均資本水平越低,資本增長率越高,從而產出水平增長率也越高,進而存在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的趕超,在存在區域要素流動的情況下,資本會從資本存量水平低的地區流向存量水平高的地區,勞動力則反向流動,從而促進經濟的收斂性。當前研究國內經濟收斂的學者中,大部分認為我國經濟存在不同的收斂情況。經濟增長是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集聚了大量中西部勞動力,從而城鎮化水平較高。但隨著中西部經濟逐漸向東部的趨同,勢必會吸引大規模的勞動力回流,從而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收斂。
關于社會服務趨同的系統理論在學術界尚未形成,但不少學者以新古典增長理論模型為基礎從不同方面對社會服務收斂進行實證研究,包括政府支出方面和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地區間社會服務的收斂雖然不能直接促進各地區城鎮化水平的收斂,但是社會服務的趨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口的跨地區遷移,特別是高學歷、高能力人才從低服務水平城市向高服務水平城市的流動,從而降低城市化水平的地區差異。
3宏觀收斂機制
宏觀收斂機制指政府行為收斂機制,主要通過政策引導加強內在機制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由于政策偏向實現了較高水平的經濟發展。隨著地方差距的不斷擴大,社會矛盾日益加劇,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我國政府先后實行“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試圖從東部地區引進人力資源和知識技術促進中西部的經濟發展,在客觀上有利于縮小省域間城鎮化發展差異。同時,社會服務的趨同也是我國政府大力推行的政策之一。政府通過建立更為完善的轉移支付體系,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力度,從宏觀政策上保證各地區人們享受相同水平的公共服務。
各地區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由于自然和歷史條件等原因形成城鎮化水平的地區差異,然而在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趨同的內在機制以及國家政策引導的外在影響下,城鎮化水平將逐漸收斂。同時,城鎮化并不是無限擴張,在城鎮化水平飽和點的約束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也會發生收斂現象。
三、變量選擇和數據來源
城鎮化率衡量指標為人口城鎮化率,即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表示,被解釋變量為城鎮化率各年增長率。關于城鎮化的影響因素,根據以往研究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制度因素。經濟因素,如工業發展、服務業發展、經濟全球化等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社會因素,如教育、社會保障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等,其中教育可通過升學使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但整體而言,社會因素對城鎮化的直接促進作用較弱,影響主要體現在城鎮人口的增加對社會公共品的需求加大,社會服務水平欠缺會阻礙城鎮化的發展。制度因素一般作為根本影響因素。基于此,條件收斂中引入影響穩態的變量如下。
(1)人均生產總值(GDP)。人均生產總值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規模指標,城鎮化率與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城鎮化水平越高,穩態值越大,因此預期符號為正。
(2)產業結構(CON)。以二、三產業產值之和占GDP的比重表示。產業結構是經濟發展水平的結構指標,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將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因此二、三產業比重越大,對非農就業需求越大,因此預期符號為正。
(3)對外開放程度(CR)。以出口額占GDP的百分比來表示。對外開放有利于城市出口導向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從而吸引農村人口的轉移,因此預期符號為正。
(4)比較利益衡量指標(CX)。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之比,即城鄉收入比來表示。城鎮較農村條件優越成為吸引農村勞動力遷移的主要動力,但城鄉差距另一方面也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從而阻礙城鎮化的發展,因此預期符號需由實證分析確定。
(5)教育(EDU)。以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萬人)的對數形式表示。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易接受城市的消費和價值觀念,尤其是高等學校大學生越易在城市居住,因此有利于城鎮化的發展,預期符號為正。
本研究樣本為1990-2013年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面板數據。城鎮化率1990-2000年數據來源于周一星、田帥對我國分省城市化水平數據的修補周一星、田帥對海南省城市化水平的修補從1990年開始,為了保證我國省份的完整性,本文數據樣本為1990-2013年。,重慶市1990-1996年數據根據其含重慶和不含重慶的四川省城鎮化率計算得到,2001-2013年數據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及各省統計年鑒,各控制變量數據均來源于《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各省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其中人均GDP以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
四、城鎮化水平收斂性的實證檢驗
1空間權重矩陣的設定
空間權重矩陣體現了空間觀測單位中的依賴關系。目前學者們普遍采用鄰接權重矩陣,但非相鄰而距離接近的區域之間顯然也會發生空間聯系,且經濟實力強的地區對周圍地區影響更大,更容易吸引人口遷移。因此,為了使研究結論更為穩健,本文分別建立鄰接權重矩陣、地理距離權重矩陣和經濟權重矩陣綜合測度各省區間城鎮化水平的空間相關關系。
(1)鄰接權重矩陣。鄰接權重矩陣以省區間是否相鄰作為空間關系存在與否的判斷標準,若省區間存在共同邊界則表明存在空間相關性,具體形式見(1)式。Wij為空間權重矩陣中第i行和第j列的元素,表示區域i和區域j的相關程度。鄰接權重矩陣因其簡單易處理而應用廣泛,但其不相鄰則不發生空間聯系以及具有共同邊界賦值相同的假定顯然不符合客觀現實,如北京僅與天津和河北相鄰,但其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顯然對大部分地區都有影響,且很難說北京對相近地區如吉林省的影響與對較遠地區如新疆的影響一致。
wij=1當區域i和區域j相鄰時0當區域i和區域j不相鄰或i=j時(1)
(2)地理距離權重矩陣地理距離權重矩陣下各省會之間直線距離通過ARCGIS軟件根據中國電子地圖自動生成。。鑒于鄰接權重矩陣僅考慮相鄰地區間的影響且不能區別對不相鄰地區的影響程度,許多學者開始采用距離權重矩陣。距離權重矩陣以空間相關性隨地理距離的增加而遞減為前提,通過距離的遠近衡量省區間的相關關系,考慮更遠空間區域之間的依賴性,距離的測度一般以省區經濟中心的直線距離或交通距離表示。本文采用各省會之間直線距離的倒數表示省區間空間關系程度,具體形式如(2)式所示:wij=1dij當i≠j時0當i=j時(2)
(3)經濟權重矩陣。雖然地區間交互作用與地理特征存在較大相關,但城鎮化過程涉及人口遷移,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對人口的吸引力遠遠大于落后地區,因此,經濟因素是影響空間關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借鑒陳曉玲經濟空間權重矩陣的設計[24],其優點主要體現在區別了兩個地區間的相互作用強度,揭示了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具有更強的空間影響與輻射作用[25]。具體形式如(3)式所示,其中wi為鄰接權重矩陣,y為人均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