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崢嶸
互聯網+模式下高職學生就業課程教學研究
文/李崢嶸
互聯網+概念是人類腦力勞動的大解放之一,面對這樣的互聯網+時代,幾乎所有的傳統行業都面臨著革命。高職院校要接受轉型帶來的挑戰,通過高職就業課程與互聯網+信息技術深度結合,更加有效地應對和解決當前的高職生就業問題,為高職生提供良好的幫助。
高職;互聯網+;就業
我國的互聯網+與美國提出的“新硬件時代”和德國提出的“工業4.0”幾乎是同一個層次的概念,重點是生產方式的革命,比如智能化、機器人、大數據、3d打印等。這是一次人類腦力勞動的大解放。面對這樣的互聯網+時代,幾乎所有的傳統行業都面臨著革命。未來就業的最大挑戰不是互聯網,而是能不能與時俱進。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改變不了行業的本質。
以90后為代表的年輕消費者們,追求時尚、個性、新潮和特色,社交活動非常活躍和豐富,在互聯網模式下,也更重視體驗和參與感。縱觀人類漫長的發展歷程,很多技術革新可能帶來時代巨變,但是作為人們根本性需求的產品和行業卻是會永續長存。每一次革命,都會有人愁眉苦臉,經濟革命背景下的就業也同樣。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豐富、全面的資源信息,包括行業的發展情況、企業經驗分享、新技術的應用,還包括當下流行的趨勢或引導,而這些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需要就業者根據定位和發展階段進行選擇參考和加以創新利用,不能被各種信息誘導而迷失的自我,失去方向。
互聯網帶動跨界整合,就業要有整體思維,跨界、定位、創新是不可分的。在五彩繽紛的世界里,另類思維是成功的起點,而互聯網只是成功的助推器。
傳統行業正經歷困境,而具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卻風光無限。究其原因,互聯網不僅僅是技術,更是生活方式,是從未有過的全新價值體驗。今天,傳統企業從最初的慌亂與迷茫中蘇醒過來,就業者也從單純互聯網工具化思維回歸到理性思維,新興企業也從消費端轉向產品和服務端。傳統行業只要做到平臺開放、產品極致、專業服務,互聯網企業就一定會與其融合,一起釋放產業價值,并迎來一個更為巨大的新商業時代到來。
“問題解決”是就業課程的一種新型授課方式,是解決問題的教學和問題激發的學習。問題解決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目的地提出問題和發布任務,幫助、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參與實踐和獲取答案,從而更加直觀的接觸、掌握基本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
因此在就業課程中,高職教師以多元智能為理論思路,設計模擬就業仿真課程,為將來高職生的就業獲取經驗。課程教學分為:推銷自己、分組實施、作品展示和多維評價。
推銷自己階段的教學要求有:每位高職生結合自己在第一就業活動中提交的簡歷,分析自己當前的具體情況,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和搜索引擎,在網絡上檢索搜索關于面試、筆試的相關實例,通過分析案例,總結和分享經驗;同時通過網絡學習熟悉關于遠程面試的相關內容。最后分組模擬面試現場,小組同學配合,結合專業模擬面試答辯。各小組通過總結模擬面試中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互相交流,分享經驗。
在分組實施階段,分組的前提應是高職教師應該對班級的同學有大致了解,需根據不同類型的專題進行分組。小組各個成員的確定至關重要,是學習任務完成的關鍵,分組要求協作學習的小組成員必須具備互補互助的特點,既要遵循傳統協作的配合原則,還要確保教師與小組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網絡交流。
小組學習任務分發時,應明確個小組成員分工,要調動每一位成員的學習和完成任務的積極性,確保每個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任務去完成網絡搜集、整理相關的信息,并通過網絡與組內其他成員進行交流和學習。
在分組實施階段,各個小組的交流將匯集全體成員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情況,教師通過引導小組成員將信息分析、歸納、匯總,最終形成實施報告。小組通過網絡工具研討的過程中,既是學習交流的過程,也是接觸、熟悉互聯網+時代的過程,還是融入信息網絡社會的過程,不但可以加強高職生的網絡工具使用技能,還能培養高職生的互聯網交互思維與協作思維,對其就業幫助是很大的。
學習專題活動的設置一般為半個月,在活動能夠開展時間內,高職生們根據活動要求,自行上網查詢資料,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與其他同學進行相關知識點的交流,每個小組匯總出各組在活動進行時搜集的相關資料和獲取的經驗,最終成為各組的主題就業活動“就業作品”。
多維評價是指高職教師、各小組、各位參與就業課程活動的高職生都參與到“就業作品”評價中來,評價是合作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部分,評價的過程最為重要,最具價值。
評價主體的多維度,可以促進教師和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讓評價體系更加科學,過程評價和結論評價有機融和,本質上也是高職教師和高職學生的經驗分享與共同進步,從整體上提升了高職學生就業課程學習的效果。
高職“互聯網+”就業,高職作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主體,已經進入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的轉型階段,而大學生創就業服務指導作為學校部署的重點工作,首當其沖,要接受轉型帶來的挑戰,通過高職就業課程與互聯網+信息技術深度結合,更加有效地應對和解決當前的高職生就業問題,為高職生提供良好的幫助。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年,也是高校信息化的又一個五年新征程,教育部在《關于做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實現招聘信息有效共享”、“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為畢業生精準推送就業崗位”等一系列加快高校創就業信息化服務的要求,預示著互聯網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對于就業課程來說,既要做好響應國家號召,同時也應做到接地氣,評價高職就業課程教學應注意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要相結合在過程評價中,通過互聯網手段與互聯網技術,積極引導高職學生對就業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信息手段,對高職生發言情況和發言質量進行搜集、統計,最后匯總到每個高職生的就業課程成績里,實現自我評價和集體評價相結合。最終實現高職師生共同前進,在就業的教學道路上共同進步。
[1]時璐,推進就業課程教學改革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出國與就業,2011.10.
[2]閆繼臣,高職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必須適應學生的就業需求,教育與職業,2005.2.21.
(作者單位:長沙商貿旅游職業學院)
李崢嶸(1980—),男,湖南長沙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學院講師,湖南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網絡信息化技術,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