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宙 邵彩芬
浙江省東陽市中醫院,浙江 東陽 322100
?
梔子外敷治療兒童鼻衄驗案2例
張鵬宙邵彩芬
浙江省東陽市中醫院,浙江東陽322100
【摘要】浙江東陽一代,民間常以一種簡便外治法治療部分小兒熱性疾病,例如小兒衄血,療效肯定,且本法操作簡便、成本低廉、依從性高,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鼻衄;衄血;小兒;外治
鼻衄是一種常見疾病,兒童尤為多發。在鼻衄急性期,西醫多采用指壓法、局部藥物止血、燒灼法、紗條填塞等方法止血,多能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中醫多采用涼血、清熱、益氣等法,亦可在急性期取得較好的止血效果。然而在部分患兒急性期血止之后,遇食辛辣食物、厚衣厚被、天氣炎熱或干燥、外感等條件后極易復發,嚴重時可數日一次甚或一日數次。西醫對于預防鼻衄復發多采用勸誡患者勿挖鼻孔、修復鼻腔粘膜、預防上感等措施,效果有限。中醫對于預防鼻衄復發多采用在辨證后施以中藥治療,療效雖然較佳,但兒童依存性較差,短時間服藥尚可接受,經年累月服藥多難以接受,而鼻衄的成因,尤其“血熱、胃火”等因素,雖消除容易,然極易再生,小兒純陽之體,更是易于復發。故筆者認為,對于小兒頑固性鼻衄緩解期,治療方法的簡便化也極為重要。
浙江東陽一代,民間常以一種簡便外治法治療部分小兒熱性疾病,如小兒發熱、高熱后驚風、小兒受驚嚇后諸癥等。具體操作如下:以梔子或梔子仁數個,碾碎,以面粉、蛋清或蜂蜜等物調勻,睡前以布帶等物固定于患兒單側或雙側手腕、手心、腳踝、足心部位(每次選取其中1~2部位),次日早晨睡醒后將外敷物去除,外敷物位置??闪粲械{色斑塊,2~5天后可自行消褪。筆者試用該法治療小兒頑固性鼻衄2例,取得滿意療效,現介紹如下。
1病案舉例
兩患兒均男性,分別為4歲、6歲,臨床表現相似,主要癥狀如下:平素易鼻衄,遇天氣炎熱或干燥、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加重,癥狀嚴重時可達1~2次/天甚至3~4次/天,血色鮮紅,已排除血小板減少引起及鼻腔血管瘤等器質性疾病引起可能,舌紅苔薄黃,脈數而有力。辨證屬血熱妄行證,治療上急性期以壓迫止血等法止血,血止后當日即采用上述外治法,以梔子1~2枚去皮取仁,以適量面粉調勻后外敷左側掌心處(以勞宮穴為中心),次日去除,后每間隔二日依次以上法外敷于右側掌心、左側足心(以涌泉穴為中心)、右側足心,一輪約10天左右,計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每間隔30天左右門診復診1次,如果復診時出現舌紅苔黃等明顯熱像則再次以上述外治法治療1個療程。4歲患兒在第三月重復上述外治法治療1個療程;6歲患兒在第三月及第四月分別重復1個療程。治療期間囑患兒清淡飲食。兩患兒自最后一次以上述外治法治療后分別門診隨訪6月,隨訪期間兩患兒鼻衄均未再復發。
2按語
對于小兒鼻衄,中醫認為多以陽熱為主,如《幼幼集成》認為:鼻衄者,五臟積熱所致者多,蓋血隨氣行,得熱而妄動,溢出于鼻。《壽世保元》認為:衄血者,鼻中出血者也;陽熱沸郁致動胃經,胃火上烈,則血妄行,故衄也。何英[1]認為:小兒鼻衄多為火熱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熱、胃熱為常見。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三焦經,功可瀉火除煩、涼血解毒,既可入氣分清氣分熱盛,又可入血分涼血止血;燒炭存性可吹鼻止衄。掌心為手厥陰心包經所過,足心為足少陰腎經所過。勞宮穴主清心火,涌泉穴可收斂浮越之陽,能引熱(血)下行[2]。以梔子外敷于手心足心勞宮穴與涌泉穴,可交通心腎,引火歸元,兼清氣分及血分之熱,使熱消而血止。與湯藥相比,本法雖起效略慢,但最終療效肯定。且本法操作簡便,成本低廉,依從性高,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何英.鼻衄中醫藥療法體會[J].光明中醫,2008,23(10):1583-1583.
[2]郭太品,楊潔,諸毅暉,等.涌泉穴治療鼻衄中醫機制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12):1381-1382.
(收稿日期:2015.11.21)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3-0044-01
作者簡介:張鵬宙(1984-)男,碩士,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