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梅 張良琴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3
?
謝德聰教授治療月經過少臨床經驗舉隅
吳冬梅1張良琴2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謝德聰教授治療月經病以氣血失調為綱,總結出以調理氣血為主的卓有成效的調經法,以補腎為核心,按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分期論治,臨床療效好,以供參考。
【關鍵詞】月經過少;臨床經驗;謝德聰
導師謝德聰教授是福建省名中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婦科臨床工作40余年。其學術謹遵《內經》,推崇仲景,精研醫經,勤求古訓,博采眾長,自成體系。擅長采用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觀點、思路和方法,診治婦科病。形成“調經重氣血,種子重補腎,血證寧心脾,痛證重調肝,臨證重辨證,治病重整體,突出個性化”學術思想。在治療月經病、不孕癥、婦科出血性疾病等婦科疑難雜癥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本人師從謝德聰教授2年來,所治以月經過少患者為多,且治療效果較為滿意,現總結如下。
1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有“女子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腎為先天之本”,“經水出諸腎”,“經本于腎”,老師認為腎氣的盛衰是月經產生及正常來潮的決定性因素。若腎氣不足或房勞多產等導致腎的功能失常、沖任損傷即可發生月經過少。《理瀹駢文》[1]:“肝為血海,藏血故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2]:“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藏血,肝血下注沖脈,則血海定期蓄溢;肝主疏泄,調節一身之氣機,肝通過沖任督脈與胞宮相通,從而使子宮行使其藏瀉有序的功能。若肝氣郁結,則血為氣滯,沖任不暢,血海不能滿盈則致少經。《女科經綸》[3]引程若水說:“婦人經水與乳,俱由脾胃所生。”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主中氣,其氣主升,具有統攝血液,固攝子宮之權。脾失健運,氣血化源不足,沖任失養,血海不盈,同樣可致月經過少。
謝師認為本病歸納起來不外乎虛實兩個方面。虛者因素體虛弱,肝腎不足,或后天損傷,營陰暗耗,或脾虛不運,化血乏源,以致血海空虛,無血可下。實者因痰濕、瘀血阻于沖任,以致經行不暢,血量澀少。故月經過少與臟腑氣血功能的紊亂及臟腑氣血陰陽的失調密切相關,關系最密切的臟腑是腎、肝、脾。
這些年來月經過少發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謝師分析與以下因素有關:近年來無痛人流的廣泛開展,許多年輕女性不重視常規避孕方式(工具避孕、上環),把流產作為避孕失敗的補救措施。造成腎氣虧虛、肝失條達,耗氣傷血,影響脾胃功能而致沖任失調,經量減少。由于經濟的發展,自然環境的污染,飲食的不節制,孕育了許多肥胖青少年女性,腎氣不足,精血不充;脾失健運,濕聚成痰,痰阻沖任;肝氣郁結,瘀阻沖任致經行量少。
2辨證施治
2.1分型論治謝師認為從月經的色、質,全身癥狀,舌象、脈象,以及月經過少的誘因了解病位在腎、在肝、在脾。病機不外虛、實兩類。虛者因肝腎虧虛,脾運失健,血海不足,故經來量少;實者因血瘀、因痰濕,致血行不暢,故經量亦會減少。而虛實夾雜證日益增多。虛者宜補,以八珍湯加減,健脾補腎,養血調經,佐以疏肝;實者宜暢,或活血,或行氣,或祛痰,常以蒼附導痰湯、血府逐瘀湯加減。虛實夾雜者,謝師認為多為本虛標實,治療重點在補脾腎益精血,疏肝調經,不可一味破血通經以求增加經量。
2.2分期論治謝師在治療月經過少的過程中,強調順應陰陽氣血的規律性消長變化,以補腎為核心,按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分期論治。在臨證中將月經周期分為三期:經后期、經前期、行經期。經后期機體處于陰血相對不足的狀態,此時宜治以滋腎養陰,填精補髓,以充血海。常用藥:熟地、山萸肉、黃精、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桑椹子、當歸、山藥等。經前期特點為陰生陽長,機體陽氣逐漸生長充盛,以維持腎陰陽相對平衡狀態,治宜陰中求陽,溫腎暖宮輔以滋腎益陰之藥或佐以疏肝。常用藥:制首烏、當歸、桂枝、赤芍、菟絲子、川斷、紫石英、仙靈脾、桃仁、紅花、川芎、川牛膝、赤芍、香附等。行經期特點為重陽則開,血海滿盈而溢下,沖任氣血變化急驟,治宜活血調經,推動氣血運行,使子宮排經得以通暢。常用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澤蘭、益母草、雞血藤、川牛膝、山楂等。
3典型病例
3.1腎陰虛證林某,女,29歲,已婚。2015年01月24日初診。主訴:月經量少1年余。15歲初潮,繼往月經規律,周期28~30天一行,經行3~5天凈,量中,色暗紅,偶有血塊。育:0-0-1-0,2014年曾人工流產1次。近1年來每次月經來潮,經量逐漸減少,甚或點滴而下,追問病史訴1年前曾因意外懷孕行清宮術,至此月經量出現減少。LMP:2015年1月20日,量極少,色暗紅,點滴兩日即凈,用薄衛生巾2片即凈,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形體偏瘦,面色晦暗,舌紅,苔薄白,脈細。婦科檢查,外陰:已婚未產式;陰道:通暢,見少許白色分泌物;宮頸:光滑,常大;宮體:前位,常大,質中,活動可;附件:雙附件區未觸及異常包塊。擬診:月經過少。證屬腎虛陰血不足證;治法:滋腎填精,益氣通絡。方用養精種玉湯加減,具體用藥:女貞子20g,白芍10g,當歸9g,黃精15g,何首烏15g,黨參15g,巴戟天15g,紫河車6g,知母9g,地骨皮6g,續斷20g,菟絲子20g,山茱萸15g,麥冬9g,香附6g,7劑,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溫服。此后在上方基礎上稍作加減,連服2個月,月經量正常,隨訪2個月,癥狀消失,經行正常。
按:本案中患者人工流產后出現經量逐漸減少,甚或點滴而下,在養陰滋腎的基礎上還可加入如紫河車、阿膠、龜板膠、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患者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形體偏瘦,面色晦暗,舌紅,苔薄白,脈細,四診合參,屬腎陰虛,故用養精種玉湯加紫河車滋腎益陰。
3.2腎虛血瘀證林某,女,28歲,已婚,在職人員。2014年3月10日初診。主訴:月經量少1年余。13歲初潮,既往月經規律,周期28~30天一行,經行3~5天凈,量中,色暗紅,偶有血塊。育:1-0-0-1,2009年順娩1子。近1年來月經來潮經量逐漸減少,甚或點滴而下,追問病史訴1年前曾因意外懷孕行無痛人流術,至此月經量出現減少。LMP:2014年3月1日,量極少,色黯紅,點滴兩日即凈,每日用薄衛生巾2片,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形體偏瘦,面色晦暗,舌紫黯有瘀點,苔薄白,脈細澀。婦科檢查,外陰:已產式;陰道:通暢,見少許白色分泌物;宮頸:光滑,常大;宮體:后位,常大,質中,活動可;附件:雙附件區未觸及異常包塊。2014年3月9日B超提示:子宮內膜厚薄不均。擬診:月經過少。證屬腎虛血瘀證;治法:滋腎填精,益氣通絡(經后期)。方用養精種玉湯加減:熟地15g,菟絲子20g,枸杞子15g,山藥12g,山茱萸15g,當歸10g,炒白術l0g,赤芍10g,白芍10g,制香附10g,炙甘草6g,雞血藤15g;7劑,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溫服。2014年3月20日二診,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癥狀改善,舌紫黯有瘀點,苔薄白,脈細澀。值經前期,在上方基礎上去熟地、白芍、枸杞子,加桂枝10g,桃仁10g,川芎10g,川牛膝15g;7劑。2014年4月2日三診,月經4月1日來潮,量較以往稍多,色黯紅,舌紫黯有瘀點,苔薄白,脈弦滑。值行經期,以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10g,枳殼10g,郁金10g,川牛膝15g,益母草15g,雞血藤15g,甘草3g;3劑。此后按期論治,在上方基礎上稍作加減,連服2個月,月經量正常,隨訪2個月,癥狀消失,經行正常。
按:此患者證屬腎虛血瘀證,謝老認為患者人工流產術是本病誘因,腎精血不充、腎氣不足是導致月經量減少的根本原因,氣虛氣滯導致瘀血內停,沖任阻滯是標實,謝師根據月經前后生理特點,周期用藥,經前以養精種玉湯加減補益腎陰,經期以血府逐瘀湯加減活血化瘀通絡,故而藥半功倍。
3.3脾氣虛證王某,女,30歲,已婚。2015年07月16日初診。主訴:月經量少半年余。患者訴近半年來月經量逐漸減少,減少為原來的1/2,甚或點滴即盡,色紅,無血塊,月經周期尚正常。平素時感腹脹,神疲乏力,納差,大便溏薄,舌淡紅,苔薄白,脈細。LMP:2015年07月07日,經行2天凈,用薄衛生巾3片。育:1-0-0-1,2009年順娩1子。婦科檢查,外陰:已婚已產式;陰道:通暢,見少許白色分泌物;宮頸:光滑;宮體:后位,常大,質中,活動可;附件:雙附件區未觸及異常包塊。擬診:月經過少。證屬脾氣不足,治以健脾益氣調經。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具體用藥:黨參15g,茯苓10g,白術9g,薏苡仁15g,山藥12g,砂仁3g,枳殼9g,女貞子20g,白芍10g,白扁豆15g,梔子9g,續斷20g,木香4g,7劑,日一劑,水煎服,早晚溫服。服藥當月患者感腹脹,神疲乏力減輕,月經較前增多,3天干凈。此后在上方基礎上稍作加減,連服2個月,月經量正常,隨訪3個月,癥狀消失,經行正常。
按:本案患者平素時感腹脹,神疲乏力,納差,大便溏薄,皆為脾虛之癥,月經量少實乃脾虛所致,導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又具有統攝血液,固攝子宮之權,脾運化功能正常與否對月經來潮也有重要影響。故其認為調理脾胃乃治療月經過少的重要法則,臨床上在調治月經過少時,特別重視健脾益氣之法。脾虛血少者方用八珍湯、歸脾湯、圣愈湯等,常用藥物如人參、白術、茯苓、蓮子肉、山藥、黃芪等。脾虛濕盛者,方用參苓白術散等,常用藥物如黨參、茯苓、蒼術、白術、薏苡仁、赤小豆、砂仁、陳皮等。
3.4肝郁化火證羅某,女,27歲,未婚。2014年09月15日初診。主訴:月經過少半年余。平素月經規律,30天一行,經行6天凈,量中,色暗紅,無血塊,痛經(-)。近半年來由于職位升遷,工作壓力大,夜間晚睡,每次月經來潮,經量逐漸減少,最近一次月經來潮,經量僅原來l/3,經色暗紅,挾有血塊,2~3天凈,伴經前乳房脹痛,胸悶煩躁,夜寐不安,口苦口干。形體較瘦,面色少華。LMP:2014年08月25日。育0-0-0-0。舌質淡紅,苔薄微黃,脈細弦。擬診:月經過少。證屬肝郁化火;治法:疏肝清熱,化瘀調經。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具體用藥:牡丹皮9g,梔子9g,柴胡6g,赤芍9g,白芍lOg,當歸9g,川芎6g,薄荷3g,郁金10g,澤瀉6g,澤蘭10g,懷牛膝10g,桃仁6g;7劑,日一劑,水煎服,早晚溫服。復診患者訴經量仍少,經色暗紅,未見血塊。經前煩躁、口苦較前有所減輕,經行4天凈,繼續予上方加減治療。后隨診,訴經上治療月經量有增多,經前諸證亦減輕。
按:人臥而血歸于肝,夜間晚睡可使肝失濡養而疏泄功能失司,本案患者病因工作壓力大,夜間晚睡而經量逐漸減少,肝體陰而用陽,肝陰既虛,肝陽則偏亢,故見經前乳房脹痛,胸悶煩躁,口苦口干。以丹梔逍遙丸疏肝養肝,使郁者疏之、泄之,逆者抑之、平之,陽亢者柔之、緩之,以使肝氣沖和。謝老認為肝藏血,主疏泄等功能與月經、生殖密切相關。故治療過程中從“肝”著手,可暢達一身氣機,使經水如常。
綜上,謝德聰教授在臨床上治療月經過少多從臟腑論治,通過補腎、調肝、健脾等法,使機體臟腑功能恢復,沖任調和,陰陽趨于相對平衡,月經才能正常。導師在診療過程中,常告誡病人,服藥必須堅持,不可中病即止,應至月經周期穩定3個月以上才可停藥,否則前功盡棄。
參考文獻
[1]吳尚先,孫洪生.理瀹駢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2]葉天士.臨證醫案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蕭壎.女科經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5.11.24)
【中圖分類號】R2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3-0045-02
作者簡介:吳冬梅(1972-),女,漢族,福州市人,婦產科副主任,博士,主要從事婦科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