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
從滋陰化痰法論治痰熱證探析
王文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廣州510405
【摘要】對于痰熱證,臨床多用清熱化痰,益氣健脾之法,而忽視其本質為水液代謝失常的問題,故療效欠佳。文中通過引用歷代醫家對痰飲的治法,借鑒名醫驗案,論述治療痰熱證滋陰的必要性,提出清化熱痰的同時應配伍甘淡微寒、清潤生津的滋陰藥。
【關鍵詞】痰熱證;滋陰;水液代謝
痰熱證,是指痰熱交結而出現的證候。臨床對于痰熱證多采用清熱化痰、健運中土的治療方法。但痰是水液代謝失常、停聚而成的病理產物。水停則不能散布至全身,水阻則津液生成不暢,機體失于滋潤,會呈現一派干枯的癥狀。且痰的形成多與熱邪熏灼有關,但臨床多考慮其為陰邪而少用或不用滋陰藥,使療效欠佳。故筆者認為,治療痰熱證應注重滋陰。
1歷代醫家論治痰飲
東漢張仲景在水邪犯溢周身的真武湯證和小青龍湯證中皆使用白芍以養血滋陰。白芍雖然酸斂陰柔,與它藥配伍也不致水邪結聚不解,反使水邪趨于集中,使全身的癥狀相應減少。明代王綸治療因火熱熏蒸郁結而成的老痰用節齋化痰丸[1]。方中首藥為天冬,以治肺火灼津之燥。清代張璐據《千金方衍義》記載,治療留飲、澼飲、痰飲、溢飲、流飲可使用大五飲丸,方中以蓯蓉、薯蕷、五味、茯苓制約攻伐之劑,同時顧護陰津,防止津隨飲脫[2]。陳修園《醫學從眾錄》中記載了陳修園治療肺有火邪之痰飲,予以清燥救肺湯[3]。方中不懼陰邪而配伍阿膠、麥冬、胡麻仁以滋肺陰、潤肺燥。現代名醫周仲瑛治療痰熱擾心之狂證,用生鐵落飲加減以清肝瀉火,滌痰醒神,方中天冬、麥冬、玄參養陰清熱[4]。
2治療痰熱證應滋陰
2.1痰熱證為水液代謝障礙《素問·經脈別論》言:“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脾氣虛弱,津液不能布散,聚濕生痰,則形體失去正常津液的滋潤,可能出現口干、咽干、唇干、飲不解渴、皮膚干燥等癥狀。此時有形的陰液不能通過自身產生,陰液相對不足,所以治則除清化熱痰、健運中土之外,更應輔以養陰,配伍甘淡微寒、清潤生津之品,如麥冬、白芍、沙參、黨參、玉竹、川貝、百合、石斛、五味子、山藥等,既可緩解患者的干燥癥狀,又不滋膩礙脾。
2.2熱邪內蘊易傷陰痰熱交結,郁久可煎熬體內陰津,使熱邪更盛,痰液更加膠著難解。同時,氣機不暢,氣血運行澀滯,易產生氣滯瘀血,化熱傷陰,使病情復雜化。故應及時充養陰津,截斷病程向深向里發展,貫徹“治未病”中“防其未變”的思想。
2.3利藥、燥藥易傷陰丹溪云:“治痰者,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他反對用峻利之藥治痰。周學海在《讀醫隨筆·燥濕同形同病》中言:“若用風藥勝濕,虛火易于僭上;淡滲利水,陰津易于脫亡;專于燥濕,必致真陰耗竭;純用滋陰,反助痰濕上壅。務使潤燥合宜,剛柔協濟,始克有賴”[5]。而今見痰熱交結,多用苦寒滲利、辛溫苦燥之品,如浙貝、竹茹、半夏、黃芩、黃連、魚腥草、瓜蔞、滑石、膽星等。味厚則泄,薄則通。治痰熱若過用溫燥,則助熱化火;過用滲利,則陰液虧損;過用苦寒,則中土易傷,化源不足。倘若未中病即止,陰虛之象更易出現。此時,配伍陰藥可制約化痰藥的溫燥峻利之性。
2.4痰液難以盡除丹溪曰:“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可致多種病證。”痰熱可膠著于全身,雖已用化痰藥,但短時間內痰液仍難以盡除。熱痰不去,津液難生。此時,適當用滋陰藥補充清潤潔凈的陰液,扶助正氣,可以助殘余的病理產物排出體外。
2.5陰液難以速生清代醫家程國彭在《醫學心悟》中提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有形之血屬陰。陰液來源于水谷精微,要通過脾、肺、腎、肝等臟腑功能的協作才可生成。服藥后,痰熱適去之時,機體較為虛弱,臟腑功能低下,化生的陰液不足以滋養形體,患者可能出現干枯的癥狀。此時,若用適當的滋陰藥,可以直接充養有形的陰液,改善疾病的預后。
3名醫驗案舉隅
周仲瑛醫案:劉某,男,34歲,工人。1990年11月1日初診。主訴:哮喘反復發作4年余,近1個月加重,喉中作水鳴聲。痰鳴喘咳,氣急,咳黃色黏痰,排吐不利,胸部悶痛,咳則尤甚,咽干作癢,口干,煩熱,面赤,自汗,口唇、指端微紺,舌苔黃膩,脈滑數。證屬痰熱壅肺,肺失清肅。治宜清熱宣肺,化痰平喘。方藥:蜜炙麻黃6g,炒黃芩10g,知母10g,桑白皮10g,杏仁10g,法半夏10g,海浮石10g,蘆根20g,射干6g,廣地龍10g,金蕎麥根15g,南沙參10g。3劑后諸癥皆有改善[6]。
按:患者證屬痰熱郁肺,熱邪易傷肺陰。治療時用麻黃、杏仁宣降肺氣;桑白皮、射干、黃芩、金蕎麥根、法夏、廣地龍清肺熱、化痰濁;更用知母、蘆根、南沙參三味滋陰藥益肺養陰,標本同治。周老治療此例痰熱證患者時,并不畏懼其陰濁與熱邪交結,用滋陰藥以緩解津液不足的癥狀,故3劑后效如桴鼓。
4結語
對于痰熱證的治療,清熱化痰、健脾益氣固然是必行之道,但同時要重視其本質為水液代謝的障礙,重視陰液的重要性和現代人多見的陰虛體質,佐以甘淡微寒、清潤生津的滋陰藥,方可改善或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曹麗娟,袁冰.明代醫家王綸與節齋化痰丸[J].亞太傳統醫藥,2012,8(12):217-218.
[2]張璐.千金方衍義[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398-399.
[3]陳修園.醫學從眾錄[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24.
[4]周仲瑛,薛博瑜.周仲瑛實用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404-405.
[5]張吉芳,張福利,馬伯艷,等.論濕熱陰虛同病的病因病機、證治方藥[J].中醫藥學報,2011,39(6):4-6.
[6]劉建和,范伏元,王建國.國醫大師醫論醫案醫方·肺系病癥輯要[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187-188.
(收稿日期:2016.01.11)
【中圖分類號】R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6-00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