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志軍
摘要:隨著新課程方案的頒布,語文新課程的改革必然走向課程目標中,對新課程的目標、理念,及其在每個層次、目標中所提出的要求達到真正的領會,才能把握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才能真正把握語文課程改革的實質,最終促進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 ?課改 ?閱讀 ?教學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87
一、從新課程透析小學語文的課改
(一)小學語文新課程目標理念
20多年來,我們不斷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了改革,將語文課程的目標、理念進行了演變,從“突出語文知識”轉變為“語文知識與能力并重”,又變為“突出多維語文素養”。而新《課程標準》是為了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小學語文課程目標。這是一個根本性的頒布,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課程目標進行了設計,而在課程總目標、必修與選修課程目標等結構之中,也有其具體而綜合的體現,從而最終構建起具有“多維、立體”特征的新語文課程目標體系。
(二)小學學生語文素養
我們所指的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指的是學生在語文基本的知識方面的培養。而學生除了對語言、文字、文學等最基礎的知識把握外,還要產生對中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這樣才能很好地把握這些語言、文字,最終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第二方面指的是學生在語文方面的基本能力,這里包括閱讀、理解、表達、交流等能力。第三方面所指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里包括:學習的方法與習慣、思考能力等。第四方面指的是學生的視野、意識、能力。第五方面指的是學生的審美觀和審美的能力。第六方面指的是學生的文化、素養。這里包括:學生文化的基礎、文化的品位、先進的文化和多樣的文化。第七方面指的是學生的素養。包括:學生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方法、信息技術、處理信息的能力。第八方面指的是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公民素質。第九方面、指的是學生的自信、態度、生活的方式。
二、提高閱讀教學的對策
(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人文味”
在閱讀教學中,給學生人文性的教育,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一旦沒有了人文文化,就會被打垮。由于現在的學生生活比較富有,心中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也就缺乏前進的欲望。語文學科主要是去通過引導人的精神,來實現對知識的傳播,對人文精神的陶冶。教師要通過挖掘課本中的真、善、美,去凈化學生的心靈,充實學生的內心。因此,在課堂中,教師通過鼓勵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語文閱讀融入“人文味”,讓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好。
(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入人情味
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師與生在情感方面的交流與互動的一個過程,在進行語文閱讀課時,教師往往能夠把情感很好地流露出來,而學生也通過教師的引導也能夠付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并進入到課文中,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這樣一來,學生的情和文章的情成為一體,這樣的語文教學就達到了目的,即培養學生的情感、境界。
在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可以把與古代的那些美好的文化聯系在一起,逐漸領略古、今、中、外的本質,從而發現課文中所隱含的內在的情感,最終激發出學生的情感,以及培養學生的情感,即愛祖國、愛社會、愛人民、愛青春、愛親情等情感,這樣,除了可以提高教師的語文水平外,還可以培養出學生的科學素養,實現育人的目標。例如,在講解《背影》一課中,教師做示范,把這篇課文通讀一遍,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去體會父與子的那種深情,以及他們之間的情感。所以,對于情感的體驗,只有學生把情感在自己的思緒中涌現,才能鑄就自己的靈魂,才能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三) 植入“文學味”,讓語文閱讀教學“詩化”
由于高考的原因,語文課堂沒有了原本的詩化。為了應付高考,在課堂上,都在進行一系列的練習,以及一些答題的技巧,而教材中所謂的詩意等文字,幾乎流失不見了。而在現行的語文課本中,對于文學類的文章,往往也被作為例子了。因此,對語文閱讀課堂,要強化文學方面的熏陶,使得語文閱讀課堂變得詩意化,才能引導學生去品味、體會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作品中的意境之美。
(四)在閱讀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讓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教育的中心為生活,只有聯系生活、聯系經驗去給學生教學,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標。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把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等作為學習的基礎,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再不斷去創設各種的學習情境,包括學生的自主探究,在內引、外聯、對比等方法的應用下,使得課堂內外達到溝通,結合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資源與其中,最終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中實現自己的愿望,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有生命力。
(五)通過適當的導入新聞,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導航
隨著社會的發展,每一個學科的教學,都應緊跟時代的進步,這是時代的特征,把社會、人生聯系于一起。在每一節的語文課上,教師應該關注并引導學生去注意社會的變化,注意民生的情況,不斷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多種眼光去看待這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即怎樣去認識世界,讓課堂變為一個小天地,變為學生的人生導航標。所以,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開展“新聞發布會”等活動引導學生去學習,而學生在電視、網絡、報刊等渠道的進行下,可以對新聞進行搜集、發布。同時,在進行搜集時,對于學生,可以從反面去關注設會,包括一些熱點的問題,以及對國家大事的了解和感悟人世之間的冷與暖。通過這樣的進行,使得語文的課堂教學變得很豐富,而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也豐富。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是一個豐富而多彩的課堂,一旦擁有人文性,語文閱讀課堂就會變得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 張彥臣. 打造有滋有味的語文課堂[J].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6(5).
[2] 李頌. 構建開放、和諧、創新的語文課堂[J].廣西教育, 2006(13).
[3] 尚紅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思維活起來[J]. 北京教育,2004(11).
(責編 ?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