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華
摘要: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了一些自己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 ? 閱讀能力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08
閱讀是什么?閱讀就是讀書讀文章,閱讀就是讀者和文本的對話。我結合自身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談談在教學中是如何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
一、理解閱讀
我們每個人都讀過書,回想自己的讀書方式和方法,就會找到讀者和文本的溝通方式。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遇到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時,吸引自己的首先是書的封面或書名,由此就產生了吸引力:書的內容是什么呢?寫了什么?從而產生了讀書的愿望。趕快打開看一下書的前言,瀏覽書的目錄。喜歡讀書的人,哪怕少吃一頓飯也不愿放過一篇或一本自己想讀的書刊。只有那些不喜歡讀書的人,才找種種借口,胡亂搪塞。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個人天生的本能,而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閱讀起源于知識的需求,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閱讀需求就成為每個人的成長需求。
拿起書本的時候,面對文本,看著那些文字,我們就好像聽到有人在給我們講故事,好的文章內容更是娓娓動人。我們靜心地讀,在讀書的過程中去感受文字、語言的優美,通過語言文字來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然而這種深層次的閱讀就是與作者的內心對話。我想:通過這種心靈的對話,應該是每一個讀書人的自愿,而不是誰在強迫的。就在與作者的思想交流的平臺上和作者進行更為寬泛的交流對話,對每一位有讀書積極性的學生都是一種精神的盛宴。在交流思想溝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能力——閱讀能力,只有這種能力的不斷提高,才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品味,加深理解深度。
現在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是先從學生熟讀課文為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強化和課文交流。學生熟悉了文本,才能進一步和學生、教師、文本的溝通。只有這樣,學生才不至于對文本內容的囫圇吞棗,也不會失去學生的閱讀能力。現階段的語文教學,多數教師只是自己分析文本,闡述主要內容,解釋文章的主要思想,更有甚者介紹許多文章的寫作手法。把學生聽的是云里霧里,不知道學到了什么,缺失了學生自己的閱讀和理解,久而久之,學生產生了語文課厭學情緒。
二、接納閱讀
語文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酷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引導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如果我們的閱讀教學讓學生煩了,不喜愛讀書了。我們再高的教學成績分數還有什么意義,教師的引導,學校的鼓勵,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這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失職。學生喪失了對閱讀的喜愛,厭煩了書本,不看書了,教師在課堂上任由你說的天花亂墜,教師的口才基本功再好,現代教育技術用的再多,這節課也是一節失敗的教學,沒有培養和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節需要完善改進的課。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讓自己的學生接納閱讀?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積累,我認為應該先鼓勵學生和引導學生接受閱讀,掌握閱讀的簡單技巧和方法,在閱讀中如何讓自己和課文進行對話、交流,從與課文的交流中獲取文本的知識和趣味,感受閱讀帶給自己的樂趣。實際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從事多年的老教師,都已經習慣了“我說你聽”“我說你寫”等機械性的教學方法,長時間的影響造成了語文教學就是字詞教學、知識點教學、機械教學和應試教學。在短時間內使教師轉變也實屬不易啊。我們都知道,一年級的小學生在剛進學校時都非常想讀漫畫書、看故事。但隨著年級的增長,反而有了語文厭學的表現,沒有培養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是“為師者”的失敗!
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快樂閱讀,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想象到文本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喜愛閱讀。尤其是語文教學,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聆聽、傾聽和心與心的對話互動,學生只有在自由、自主的閱讀中,逐漸接納閱讀,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喜歡上閱讀。
三、讀書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必須做到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提到閱讀能力,教師想到的就是掌握字詞讀音、讀懂詞語和句子、讀懂段落、理解文章內容。也有教師認為,讀懂就是死記硬背,這樣就可以訓練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是理解的偏差。
語文閱讀教學抓好字詞教學,從讀懂課文要求入手,進一步強化讀者和文本、作者的心靈對話。“懂”是獨立閱讀能力的基本和中心。廣大教師在制定閱讀教學目標時一味地強調“讀懂課文”,不關注“喜歡閱讀,理解……,感悟……”的要求,如何培養高年級學生懂得“欣賞……”。
在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表述中,都應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內容,在日常教學中都該把“三位一體”(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詳細地表述出來。
作為教師,我們要系統理解新課標中的每一條閱讀教學目標,從各個不同的學段持續發功,整體掌握,認真踐行,不能只顧眼前的教學目標,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四、讀書從我做起
讀書讀書,先要從我做起,學生只有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做題做不出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首先是把課堂的學習讀書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真正地讀起來。初中一堂課45分鐘,我們能不能少占用甚至是不占用,把課堂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通過學生的交流,結合自己的讀書理解,激活學生不同角度的看待事物和體會,引發不同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大撒把”,要有層次地引領學生真讀書,只有真正把書讀進去,自己讀出滋味,才能愛上讀書,感染每一位學生從自己做起。
五、學習閱讀
新課程標準提倡使用“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重點強調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讀書欲望,教師設計的問題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把文本的內容給串起來。也是從不同角度、立場設置問題,從而引領學生解決問題、理解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起學生閱讀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如果磨滅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則就磨滅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牽動力。
總之,我們每一位教育人都要尊重每一位學生,想法激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認真聆聽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積極地解決和引導,不斷注入閱讀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快速閱讀能力。
(責編 ?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