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利芳
摘要:學生很愛歌曲,如何讓這些動聽的音符服務于語文教學課堂,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和舉證,力求獨辟蹊徑,為多樣化語文課堂的構建增磚添瓦。
關鍵詞:歌曲 ? 語文課堂 ? 素質教育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51
談起語文教學,方式可謂多種多樣,這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教無定法”。但不管怎樣教、如何教,目的都是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所以在教學中能否找到讓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直接關系到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好的教師往往注重于此。
在生活中,學生喜歡聽歌,尤其是流行歌曲,因此,尋找、發現那些健康的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或帶有啟發性的歌曲,讓其服務于語文教學,也可謂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學生愛聽,老師易講”,真是一箭雙雕。具體來說,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位名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教學中,引發了學生的興趣意識,教學就等于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比如,講列子的《愚公移山》這篇古文,大多數學生對古文不感興趣,如按照傳統的方式去講,就會出現學生不愿聽,課堂氣氛冷落等問題,必然會影響授課的質量。但是,如在授課之前,教師讓學生聽(唱)一遍(或幾遍)江濤的《愚公移山》,那教學的效果就不一樣了,歌曲激發了學生的“興奮”,教師“趁熱打鐵”“旁敲側擊”、歌“文”結合,文章的內容學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主題也就在不言中了。當然,我們返回頭來想,學生們之所以會在輕松中獲得知識,是因為歌曲給他們帶來興趣,就這一點來說,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在授課中,有些文章的主旨和所表現的感情,不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盡管教師做了詳細的安排、分析,但礙于年齡,認識能力的差別,學生還是不能夠完全接受,此時,如能有針對性地放一曲優美的歌曲,就會為學生的理解、認識助“一臂之力”。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作品中作者對父親的思念和感激之情,既復雜又非常人所有,無此“經歷”的學生當然就認識不到那么深了(有的就不理解),如此時讓學生欣賞《父親》這首歌,創造一種氛圍,學生的靈感情愫,就會想泉水一樣汩汩的涌出來。至此教師稍加引導,作品中那種特有的感情就很容易被學生所認可、接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是一條“終南捷徑”,妙不可言。
三、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素質
在利用歌曲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的同時,所選擇的這些內容健康、激人上進、充滿感情或飽含哲理的歌曲,不僅直接服務于教學的需要(如第一第二所列),而且也間接地對學生情操進行了熏陶。也就是說,這種方式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精神品質方面的教育,可以說是一種“雙向教育”尤其是課本中那些具有愛國主義色彩的作品,如《談骨氣》《誰是最可愛的人》等,如果能夠配合一些愛國主義歌曲進行教學更能夠收到較好的凈化心靈,培養良好人生觀的作用,特別是在今天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認知能力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四、有利于學生語言的抽象思維理解,從而降低語文教學難度
不同的歌曲給人感受不同,不同的語言能引起人對不同歌曲的感受。如男低音演唱的美國歌曲《老人河》的低沉緩慢的旋律,給人一種充滿無奈、絕望之感。再如歌曲大家蔣大為的《北國之春》中優美動聽的歌聲,表現大自然風光,給人一種美好世界之感,欣賞者必然產生豐富的聯想,如隨歌曲之聲進入自然之中,盡享五彩繽紛的自然風光,這種感覺就是歌曲轉化為語言的抽象思維。而語言同樣能使人在閱讀中和歌曲產生共鳴。如學習《最后一次演講》這一課,學生讀著讀著,李公樸那種為革命事業赴湯蹈火,保持高貴氣節的民主斗士形象躍然紙上;讀著讀著,仿佛一曲悲壯激昂的《英雄贊歌》在耳邊吟唱、傳誦。
當然,語言文字給人無窮魅力是歌曲無法完全具體表現的,但我們只要充分利用歌曲的變化來表達一定的語言內涵,把歌曲和語言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的情感通過歌曲和語言而產生共鳴,從而使人們在欣賞時產生更多美妙享受,對語文藝術更加熱愛。
在教學中使用歌曲時,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首先,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健康、有教育意義的歌曲。
其次,選擇歌曲一定要與所授內容相吻合,不能牽強附會。
再次,運用要合理。由于歌曲不是專門為教學創作的,所以在運用時,要進行合理的“分配”:能夠幫助理解的應在講授前讓學生聽,如講蕭乾的《棗核》,可以讓學生聽《故鄉的云》;講《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揭示主題時,可讓學生聽《好漢歌》等等。只有合理利用,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這一點在運用中尤為重要。
最后,要注意運用范圍。限于歌曲自身的特點和創作情況,在運用時,一般小說、記敘文、散文能夠結合得較多,而說明文、議論文、古文能夠配合的相對較少,總的來說應本著合理、使用的原則選擇、使用,不可牽強。
以上見解雖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敢于大膽嘗試,有目的探索,就能收到寓教于樂的效果,相信在此方面的探索中,我們一定會得到令人滿意的啟發。
參考文獻:
[1]王樹人,喻柏林.傳統智慧在發現.
[2]邱學華.嘗試課堂教學藝術.
(責編 ?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