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博
(110035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遼寧 沈陽)
專利相關國際條約概況研究
袁一博
(110035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專利制度屬于國內法,隨著跨國貿易及資訊的迅速傳播發展,國際上通過協商出臺了很多有關專利的條約,以此調和各國專利實體或程序的不同,以更好的保護發明人的權利。
國際條約;專利權
由于專利制度的規制是屬于國內法,并且采取的是屬地主義,因此隨著跨國貿易及資訊傳播的迅速發展,并無法但存依靠發明人自己本國的專利制度保護其應有的權利。而各國對專利法的取得要件,無論是實體或程序都不盡相同,許多國際條約便致力于簡化國際間專利的申請程序,并希望就各國專利的保護制度達到高度的協調統一,使發明人在取得多國專利權更為容易,最大限度的保護其權利。本文就相關的條約及其內容,對目前國際上保護專利權的現狀進行研究。
1883年生效的巴黎公約,對于想要取得多國專利的權利人影響重大。1793年至1836年間,美國并不實質性審查申請專利的發明新穎性;意大利在某些時期,曾只對飲食類做實質性的審查;而較為落后的國家,大多數并不承認藥品或者工業產品發明專利。而專利的審查程序更是十分不一致,像是審查中專利的公開時間就不盡相同,有的一經申請便馬上公開的,也有審查中就過一定時間才公開的,亦有到審查結束后公開的(比如1999年前的美國)。
巴黎公約并未對專利客體或專利要件做出最低標準的限制,甚至簽約國可能根本沒有專利制度,不過其仍揭示了幾個基本原則,方便了權利人跨國取得專利。其中以國民待遇原則以及優先權的規定最為重要。
1.國民待遇原則
國民待遇原則指的是任何同盟國的公民在其他同盟國內,亦享有與其公民相同的待遇(公約第2條),亦即,任何同盟國接應給予其他同盟國的公民享有與本國公民相同待遇的地位。這些相同的待遇,包括各國法對其本國公民現在以及將來在財產權上的保護所給予的利益以及法律救濟的途徑。
而巴黎公約不采取互惠原則的理由是行政負擔過大,因為申請過必須熟悉被申請國的行政程序及相關規定,而被申請國亦須熟知申請國的相關規定。
2.優先權
同盟國間的優先權指的是在一同盟國依法申請專利后,在一定的期間內向其他國家提出合法申請時,可以享有優先權(公約第10條第A項第1款),亦即可以主張原申請地的申請日為后申請地的申請日。此規定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多國申請專利程序,申請人只要在巴黎公約的一個國家提出申請,之后只要在一定期間內與任何同盟國內申請,便可主張最初的申請日。在此期間內所發生的干擾事件并不會影響新穎性的認定。
1978年生效的專利合作條約為了有效執行巴黎公約所揭示的優先權,進一步制定了“一站購足”(one-step shopping)的整合型服務。申請人向任何成員國提出保證發明的申請后,均可當成向國際組織提出申請,并可以主張巴黎公約的優先權。而受理申請的機關會就國際申請進行形式上的審查。
專利合作條約對于國際申請,采取早期公開的制度,國際事務局原則上應當將國際申請,自該申請之優先權日起18個月屆滿后立即公開,申請人也可以請求國際事務局在屆滿前,將其國際申請提早公開。專利合作條約能夠節省花費的一個主要理由在于,在取得優先權日后,申請人有長達30個月的猶豫期間,可以考慮行政費用、律師費用、以及在該國取得專利的效益后再決定是否要進入各國專利局的審查程序。
歐洲專利公約是授予“歐洲專利”的歐洲專利法。歐洲專利在歐洲專利公約締約國中,與該國所核發的專利具有相同效力并且受到相同的限制。其不僅是專利申請程序的國際化,并且是統一的專利授予程序,歐洲專利局乃國際性機構的地位,應當對發明專利的申請進行檢索并且進行實質性的審查,若符合要件時方可授予專利。申請人只要一次申請,便能在所指定的國家內受到專利的保護,又相較于世界上其他國家只有一種官方語言,歐洲專利局有英、法、德語三種官方語言,申請人可以選擇一種語言提出,并且在之后的申請案程序中都以此語言進行。
歐洲專利系統并非取代各簽約國的國內專利法,而是與國內專利制度平行的制度,申請人可以自由選擇,通過歐洲專利局提出申請并在制定過生效或自行向各國申請,歐洲專利公約等于進一步的成為各簽約國間專利法調和的范本,尤其在專利客體以及申請范圍的內涵上。
該協定是世貿組織架構下的協定,其采取所謂的最低保護標準,僅提供成員國就有關智慧財產權的標的、權利內容及保護期間等最低保護標準,允許會員國在自己的法律體制內選擇適當的方式來達到TRIPs的要求或對智慧財產權提供更高的保護。
TRIPs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是第一個制定了實質的最低標準的國際條約(例如:要求落后國家提供藥品的專利),同時要求智慧財權的權利行使程序要公平,并且還提供了爭端解決機制,以此解決有些國家被認為不符合條約所要求的保護程度的狀況。如果某國最終被認定不符合要求,卻又在一定時間內沒有修改相關智財罰的規定,則有被貿易制裁的可能。
此條約的目的主要在于整合世界各國專利的形式要件以及專利取得、維持的程序。將各國的形式要件簡化,并建立統一的標準,可以降低申請人在各國發生錯誤而無法取得專利的風險。其對程序的簡化,可以提高主管機關的效率,并降低處理成本。其余PCT不同的是PCT的目的實在統一國際申請的形式要件,而PLT則是針對各國專利申請的形式要件做簡化與整合。至于申請的格式與內容的要求,PLT與PCT完全一致,在利用PCT進行國際申請時,便可表明希望該申請被當成國內申請。
總的來看,巴黎公約是第一個嘗試統合的國際條約,但是鑒于各國經濟的發展差距過大,因此對于專利腰間或侵權等并未有實質性的規定。到1960年左右,各國開始協商,促成1978年專利合作條約的生效,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專利合作條約忽略了實質要件的討論,強調最初的審查結果,只有建議的性質,并不具有約束各被指定請求保護國的效力。
[1]許忠信.WTO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定之研究,元照出版社,2005年.
袁一博,遼寧沈陽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