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風亭
(541006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民事“執行難”原因與對策分析
陳風亭
(541006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本文首先介紹了民事“執行難”的概念、危害、表現形式,然后闡述實踐中民事“執行難”存在的問題,并且從政治、經濟、立法等多方面剖析“執行難”產生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力求能夠完善實踐中民事“執行難”的現狀,保護司法尊嚴及當事人合法權益。
民事執行;執行難;原因;對策
(一)民事“執行難”的概念
狹義的“執行難”即由于被執行人自身原因或受外界因各種因素導致的難以執行的案件。廣義的民事“執行難”還包括“執行亂”。“執行亂”就是因執行不規范和違法執行而呈現出來的執行無序狀態。本文談論的就是廣義的“執行難”。
(二)民事“執行難”的危害
(1)從生效判決的效力角度看,人民法院制定這樣的生效判決為的就是使債權人能依據有效的判決書,實現自己的權利,但是往往司法實踐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的“法律白條”出現,這使生效判決變成了一紙空文,極大地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
(2)從法律的權威和尊嚴角度看,如果法院裁判得不到切實履行,法律的規范性作用就無從體現。依靠 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現的裁判文書無效了,法律的權威性與尊嚴也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同時也損害了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進而導致對法律的不信任甚至會導致惡性暴力事件,嚴重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3)從市場經濟秩序的角度看,尋求司法保護,是公民和企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最后一道防線,而“執行難”卻嚴重影響到債權人對訴權的行使。債權人在對司法保護制度喪失信心時,債權人就很有可能怠于應訴或放棄訴權,合法利益將無法得到保護。與此同時,“執行難”又會慫恿債務人消極履行甚至不履行自己的債務義務。從而在整個經濟運行中形成惡性循環,嚴重擾亂正常市場經濟秩序。
由此可見,“執行難”問題已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動搖了人民群眾對依法治國的信念,引發了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進而影響社會穩定,導致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社會信用關系和市場交易安全缺乏保障,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和完善。“執行難”問題亟待解決,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三)“執行難”的表現形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執行難已經成為民事執行工作中難題了。最高人民法院將民事執行難歸結為四個方面:被執行人難找、被執行財產難求、應執行財產難動①。我認為還應該添加一項,就法院違法執行和任意執行。
要分析“執行難”的原因,就必須找出最關鍵的癥結。從上面我們討論的有關“執行難”的各種情況,我從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等多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政治方面
上文談到的應執行財產難動的情況,有一部分原因就來自于行政機關的干預。在我國目前的體制下,司法部門的人、財、物權都由地方黨委政府掌握,法院的人員要經過當地黨委組織部門或政府人事部門批準才能調動或提升,審判職責和職權以及法院的主要領導干部的任免,都是由當地的地方黨委、政府組織人事部門管理。因此,法院難以真正地獨立行使其司法權,產生了司法地方化的傾向,司法部門實際上變成了行政機關的從屬部門。還有一種情況是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的影響。有些部門本應是作為協助部門幫助法院更好地執行工作,但是出于本部門的利益考慮,他們反而會幫著自己的單位隱瞞財產或者不作為。
(二)立法方面
任何國家對人民的統治不能依賴以暴制暴的方式,任何統治都必須具有正當性、合法性。要想民眾能夠服從,這樣的法律必須要精確到每一步,要讓大眾能依法執行,但現在的情況是司法公信力缺失,人們對法律的信仰越來越低,例如法官的選任制度不規范,司法是否能夠實現獨立,被執行人不執行該如何懲罰等。只有真正完成這些目標,我們才能讓大眾相信法院,尊重法律。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民事執行法》,執行工作主要是寫在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還有的行為更是無法可依,只剩下一些原則性的東西可以采用,這些對于法院來說,也是往往不會去用的。例如聯動機制的構建,現在基本上就是框架性的意見,無法準確地運用到實踐中去。
(三)法院內部人員的素養不高,執行作風有問題
很多執行人員沒有法官任職資質,缺乏足夠的辦案經驗、業務素質差,加之沒有法官職業的自豪感、榮譽感,因此很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現行法律中,并沒有明確這些人員的任職資格。例如《法官法》規定:“對人民法院執行員,參照本法有關規定管理”,但如何參照并沒有具體規定。因此,我們上文中談到的“執行亂”現象中出現的人情案、金錢案等等的案件時有發生,這與執行人員的專業素質密切相關,嚴重影響了司法機關的執法水平。最近幾年,法院實行績效制度,將法院人員的結案率和工作績效掛鉤,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法官的工作效率。但卻容易忽視司法的公正和公平。目前,我們多數的法院在執行工作中實行一種權利高度集中的體制,即有一個執行員負責整個案子,這會導致執行員的權力過大,執行過程中隨意性過強,有時會嚴重影響案件的公正性。
根據以上的原因,我作出了以下幾點的對策。
(一)加強民事“執行難”的立法
制定《強制執行法》。要想改變“重審判輕執行”的理念就必須把《強制執行法》從民事訴訟法中獨立出來,這樣有利于強化執行的概念,《民事訴訟法》是一部解決訴訟問題的法律,訴訟是確認權利和義務,而執行著眼于實現權利和義務,所以把兩者放在一部法里并不協調。
(二)法院內部人員要提升法律素養
作為職業法律人,必須要有具體的規定去規范執行人員的任職資格,不僅要通過司法考試,熟悉相關的民事法律制度,還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掌握辦案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忠于法律,敬畏法律,心中有人民,心中有國家,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心。努力成為品德高尚、技能卓越、高素質人才。
(三)構建聯動機制
為了解決“協助執行人難求”問題,國家通過規定協助執行人,要求很多部門作為聯動單位,形成聯動機制配合法院執行工作。執行聯動在本質上就是將執行作用主體社會化,使整個社會在觀念和制度上形成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行為的聯動遏制,是整合各種執行資源和力量,聯手參加與司法執行活動的法律機制。當被執行人的信息一旦進行聯動機制,其各種民事活動,如公司注冊、房地產抵押、買賣、車輛登記、過戶、銀行貸款等方面受到必要限制②,這將有效促進被執行人履行生效判決義務。
綜上,筆者對民事“執行難”的原因和對策作出了具體分析。最終得出“執行難”的原因不是單純的一個原因,而是涉及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我在此文中關注了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社會因素。“執行難”不是一個單純可以用理論來解答的問題,想反,筆者認為這是在司法實踐中才能夠發現的問題,也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作用于司法實踐,這樣才能有效的解決“執行難”。如果解決不好“執行難”問題,最終會導致“老賴更賴”的現象頻發,“法律白條”的狀況愈發嚴重,那么我們的債權人就更加不會去法院解決問題,環環相扣,惡性循環,使得司法實踐出現嚴重問題。
注釋:
①高執辦:《“執行難”新議》,《人民司法》,2001年第5期,第31頁。
②江偉、邵明:《民事訴訟法學關鍵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362頁。
[1]齊樹潔:《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葛行軍:《民事強制執行實務專題講解》,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譚秋桂:《民事執行權配置、制約與監督的法律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江偉、邵明:《民事訴訟法學關鍵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柴興國、李永秋:《談執行工作中的司法公正》,載《人民司法》1999年第1期。
[6]丁海湖:《強制執行立法爭議》,載《法律科學》,1989年第6期。
[7]栗崢:《中國民事執行的當下境遇》,載《政法論壇》2012年第2期。
陳風亭(1992~),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法律碩士,廣西師范大學,主要從事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