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昌炎
(河南省商城縣河鳳橋鄉田灣村醫療所,河南商城 465311)
論現代中醫研究繼承與創新中的定比
蕭昌炎
(河南省商城縣河鳳橋鄉田灣村醫療所,河南商城 465311)
在現代中醫的研究中,繼承與創新間處處皆有可比性,在可比的選擇中求發展,這才是研究的實際價值。今從中醫學術突出的“類比”思維特征著手,提出升華思維維度而展開維屬所限定的“定比”,發掘整理通常道法于自然的思維用意、關系關聯、取象推演、關注生機等已經顯在的認知外,尙可發明整合意義的公維公共、公約公同、公理公通、公察公正、公道公用等潛在理念,這將在具體的研究中直接影響著可選擇的取向,具備預期研究目的的可走向。關鍵性決定著思維維度為源頭的系統可導向。
維度限定;同維同行;立體交織;公約公正;察同過渡;概率公認;全維互證
現代中醫的研究、繼承與創新是分而不離的統一過程,更是互證支撐的統一體。在其實際的把握中,思維的維度直接關系到傳承間的交接及吻合,決定著新的知識內容及結構。現按思維理性提出性、質、能、向、量新維度,發掘整理傳統認知中土、金、水、木、火的科學內涵,從中可以理想的繼承原創之本義,尚可發揮出新的認知功能,凸顯系統公約的理性思維新思路,指導現代中醫主動進行維屬性有目標及目的的研究。現就具體解決繼承與創新間的新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現代中醫“就是‘力求從思想上掌握事物’[1]而求其再發展”。其中思維的角度決定著思想中的維度,這是現代研究確切把握“氣、陰陽、五行”科學內涵的前提,憑借維度所維屬而再展開廣泛的外延關聯,按“如此意義上的‘五行’則成為氣與萬物之間的中介”[2],即可明確五行這種中介作用的原理,實際就是面對現實時認知的思維之維度。由此從而重認“土爰稼穡”引申為“特性本然”屬“性維”,“金曰從革”引申為“形質固然”屬“質維”,“水曰潤下”引申為“能力使然”屬“能維”,“木曰曲直”引申為“相向當然”屬“向維”,“火曰炎上”引申為“度數顯然”屬“量維”,這樣發掘整理的可行性皆可在具體的維屬事實中得到科學實驗的論證。具備現代語言的新表述,依據維屬著落具體認知對象的分類,進而統一認識“氣、陰陽、五行”間的科學關聯。“氣”即是思維中思維“維度”的統稱,“氣化”就是維度維屬間的“維系”變化;“陰陽”實為全維間具有“同一性”為基準的“一分為二”的相對而言,即可按同一性維而展開“性質量”與“性能向”間的關聯認為;“五行”就是性、質、能、向、量五大分維之維度。這種創新十分應稱中華文化基因的優化詮釋,按如此統一的思路將可為現代系統的研究維出理想的新“開頭”。
在中醫學術的傳統認識中,多是思維模型而表達的模式,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的驗證,是一種“以不變而應萬變”把握不確定性的成功方式。但在當今,現代中醫已經具備眾多現代知識及研究手段,足可針對舊模式保留其現代仍有實用的部分,大膽地改進更加具體確切的新模式,從而適應現代臨床的新需求,擺在面前首先應做的事就是要有新思維模型的創建。在傳統的思模型中,雖然已有多種模式,且各有特色各有用場,而眼下需要的是可涵括已有的多模式,特別是可涵括現代多學科、多元知識的新模式,這只能在“公約定比”中而作出新選擇的重構。按傳統模式中的“形象思維”及“象形文字”的“形式邏輯”基礎,再形象地接近于人體的“立體”形式。憑“立體[3]原理而建模,展開“立體三向”中縱向、橫向、豎向間的交織、交叉及交加的創新認為,大可提升眾多平面認識向多層次、多序列過渡,依據復雜格局與復雜人體的相對應,這種模式可將思維維度貫穿于形象思維之中,皆與“物象”有著公約應同的形態空間,是可行性操作的形式理性模式。
按中醫學的理性邏輯主要是受哲學的推導,雖經長期臨床實踐的醫學轉化,其中仍然客觀存在著“過度詮釋”[4]的非必然性夸大,還有著受“唯體認識論”而萎縮的“范式丟失”[5],現實面臨的是適當把握形象理性的“形式邏輯”。憑“立體三向”倡導“智者察同,愚者察異”[6]新用法。其實,這種用法的本身就是最可靠、最現實的一種思維邏輯,憑“察同”作為評判平臺的所“察異”,確實具有睿智的思維定比境界。可依據立體的縱向全維地展開“同維一同”,從而明確其“同氣相求”;橫向全維間的“分維同一”,即可明確其“生克制化”;豎向全維間“全維共同”則是相重的螺旋交加,即可明確為“重陰重陽”;憑借這種立體形式“察同”的規律即可成為定向定相的新邏輯。據此再憑公約定比反證這種“察同”,再按這種公約察同的模型原理與臨床相掛鉤,由此即可具備公道公認的“應同”,從中自可產生可行性的現代研究新途徑。
通過公約定比而比出的公道公理,才能建立可公立公通的相關聯,由確切關聯所同構的理論格局,才能進入中醫學“真實世界”自然所以然的可控把握。在這種思維格局中,可憑“同維同氣”而重認藏象“模塊”的“同維同塊”;憑“同維同行”而重認同相同為的“同行同軸”;憑“五維共同”重認“承制相因”;憑“五行全息”重認關系網絡的“同向同相”;憑“同點同屬”重認“陰陽五行互藏”;將在“智者察同,愚者察異”中,再切實定比而梳理出中華文化規律的“點文化”中眾多支點、聯點、節點、拐點,發揮哲理的“以點帶面”,從中應同人體的“整體涌現”性,具備現代研究思維定模的前期雛形,完全可以實現中西醫從“學”到“術”的有機結合。
按“有序性是影響人的健康與疾病的深層機制,是人的重要的系統特性和系統規律”[7]。憑此而縱觀傳統的中醫學理論體系,自《內經》奠基以來,雖經“隋·揚上善著《黃帝內經太素》,首次節選……明·張景岳著《類經》,節選《內經》原文進行分類詮釋,其分類形式與揚上善分類法類似,明·李中梓也是如此”[8],都只是認識到系統中知識結構的要素,但從未能理出系統編碼有序秩序的分配,因此也就不具備思維的系統概率。今憑借思維維度納入人體的立體認為中,充分發揮中華文化“互文”辭格的“語境”重組,足可展示出思維概率的過渡秩序,從屬這種秩序而順序展開的研究,即可開拓出重新從頭的研究頭緒,直接相關著理論理性系統的轉換及交接,將是理想的解決繼承與創新間眾多的可通約,特別的是對接納現代多學科知識的對號入座找到有序適當的位點,憑借這種位點的定位,足可重認繼承與創新間來龍去脈的平穩過渡。
總之,在現代中醫的研究中,每前進-步皆有著眾多的“可比”之處,但能真正繼承傳統中的“類比”精華,再升華提高為可以定向、定相、定位、定量、定序等“定比”的選擇是一個大課題,相關著眾多的思維領域,真正的研究惟有先憑“理論思維提出”[9]是其優化開頭的頭緒。本文就是意圖通過思維把握的定比,首先比出突破性的研究新苗頭,憑這一苗頭形成系統的研究新思路。在此只是對這種可行性可能的一種設想,其中尚需眾多深入具體的論證及闡釋,還有待于中醫界同仁共同關注。
[1]孟慶云.中醫學理論的特點[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21(1):2.
[2]楊金長,李艷,張會萍.中醫哲學概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97.
[3]潘桂娟.論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范疇[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12):882.
[4]李如輝.中醫理論的詮釋與“過度詮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6):420.
[5]孫潔,李秋芬.淺議中醫的范式丟失[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29(5):21.
[6]黃帝內經素問校釋[M].山東中醫學院,河北醫學院,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86.
[7]黃泰康,祝世訥.中醫系統論與系統工程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85.
[8]潘桂娟.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之研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7):481.
[9]潘桂娟.關干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10):5.
R203
A
1006-3250(2016)11-1468-01
2016-05-10
蕭昌炎(1945-),男,河南商城人,醫師,從事中醫精神疾病、相關中醫精神科基礎、中醫學理論基礎、中醫科研方法學及方法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