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云,李文林,陳仁壽
(1.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南京 210023;2.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南京 210023)
民國中醫期刊《現代國醫》的價值研究*
張 云1,李文林1,陳仁壽2
(1.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南京 210023;2.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南京 210023)
民國中醫期刊承載了近代中醫藥的珍貴文獻資料,促進了中醫藥的學術交流,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內容,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故以《現代國醫》為例,研究民國中醫期刊在中西醫論爭、中醫教育和中藥發展三方面的史料價值,同時介紹了民國中醫期刊連載的專著、名家醫案及中醫名家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
民國期刊;中醫期刊;學術價值;史料價值
民國中醫期刊記錄和反映了民國時期醫界思想領域的動態情況,維護和發展了中醫學,不僅承載了近代中醫藥的珍貴文獻資料,促進了中醫藥的學術交流,也從側面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內容,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對研究中醫近代史,尤其對醫案和臨床經驗研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雖然民國中醫期刊具有重要的價值,但目前國內這方面的研究相對很少,故以《現代國醫》為例,研究民國中醫期刊的史料和學術價值。
1.1 《現代國醫》簡介
1931年(民國二十年)5月,《現代國醫》在上海創刊發行,是上海市國醫公會為維護和發展中醫,本著“為中醫而學中醫”、“為中醫而作中醫事業”的宗旨而創辦的中醫期刊。《現代國醫》為大32開本,主編秦伯未,月刊,共兩卷。1931年5月至1931年10月出版6期,每月1期為第一卷;1931年11月至1932年10月出版6期,其中1932年2月至7月間由于"一二八"事變暫停出刊,其余每月1期為第二卷。1932年11月秦伯未因病辭去主編職務后停刊。
上海市國醫公會是朱南山于1929年11月發起組織的,是當時上海“惟一之國醫職業團體”[1]。《現代國醫》為該會會刊,是“上海市國醫發表言論及討論學術之論壇”[1],由編輯委員會主持期刊的編輯事務,委員會成員為薛文元、謝利恒、丁仲英、蔣文芳、陸士諤、吳克潛、方公溥、張贊臣、陳存仁、朱鶴皋、陳漱庵、沈心九、楊彥和、秦伯未、盛心如、包一虛、嚴蒼山和許半龍。刊名寓意為“現代之國醫,不同于過去之國醫,并節節進展,以造成將來之時代國醫,時代無停止,國醫亦無止境”[2],充分體現了民國中醫界人士發展中醫的迫切愿望。
1.2 主要內容
《現代國醫》辦刊的目的是為了宣傳國醫文化,交流醫界信息,發表中醫藥理論及臨床成果,傳播中醫學說,反映上海市國醫公會的日常事務和中醫藥行業情況。欄目主要分為醫事雜評、言論、專著、學說、醫案、方劑、紀載、案牘、補白等。
《現代國醫》每期封面頁都有主編秦伯未的“編者小言”,內容言簡意賅,主要有推薦本期收錄的重要醫案和專著、介紹專號期刊、提出征稿要求、表明辦刊宗旨、說明編委會工作和活動、針砭醫界言論和政府的相關政策。
“醫事雜評”和“言論”主要收錄上海國醫公會會員對中醫、中藥、中西醫區別的論述,探討中醫藥發展的途徑,評論社會上與中醫藥有關的現象及政府針對中醫的相關政策,積極引導輿論,協調行業活動,同時介紹中醫藥在美國、日本、秘魯等國家的情況。
“專著”主要收錄中醫世家的家藏秘本,以連載的方式發表,目的是破除“中醫既受守秘之積弊”,秦伯未征稿辭“同道中如有家藏秘本,至祈惠寄……先賢之著述之苦心,不為私人計,當為公眾計”,體現了推廣中醫經驗、發展中醫的愿望。
“學說”是中醫學術研究方面的欄目,主要收錄當時醫家的學術研究成果。“醫案”收錄中醫名家的臨床經驗,主要有薛文元的一瓢硯齋醫案、吳克潛的潛廬醫案、秦伯未的謙齋醫案、謝利恒澄齋醫案、龔小悟淞南草廬醫案、尤在涇晚年醫案等。“方劑”收錄了方公溥、秦又安、朱慕丹等人臨床上治療瘟疫、皮膚病及一些常見病時使用的驗方。
“紀載”收錄上海國醫公會會議記錄,記載公會的社會活動情況。“案牘”主要記載上海醫患關系糾紛,公會對法院轉交的藥方進行審查,并將審查結果提交法院。“補白”內容繁雜,包括醫界訊息、藥物雜談、醫林逸事、詩歌等。
民國中醫期刊報道了中醫藥行業動態及中醫藥界活動情況,保存了大量中醫藥行業社會資料,對研究民國中醫藥歷史具有參考價值,其史料價值主要有以下三點。
2.1 中西醫論爭、中醫求發展的歷史
《現代國醫》“醫事雜評”和“言論”欄目中共有文章48篇,其中34篇有關中西醫論爭、中醫在困境中求發展,占文章總量的70%,這從一側面體現了當時中醫界人士為延續中醫、發展中醫所作的努力和抗爭。
余云岫作為“反中醫”第一人,認為中醫是“不科學的玄學”,提出“廢止中醫案”,針對此中醫界人士紛紛撰文進行批駁。聶崇寬怒斥“華種洋化之西汪企張余云岫輩,自命為深得科學三昧者,不知彼所習之科學,系何科學,恐糟粕亦未學到也,竟敢侈言謂今之舊醫,缺乏科學根底”[3]。章啟民斥責“竟有憂時心切腦筋過敏之人,請求廢止國醫之提案”,提出國醫是“治國救民的社會政策”,研究國醫是“發揚國粹要本”[4]。李懷仁針對攻擊中醫的“本國醫藥,毫無科學性”,提出國醫治病以脾胃為主的科學解說和溫春癥發生的科學原理[5]。上海國醫公會組織中醫界志士揮戈上陣,“紀載”欄目會議記錄中保存了大量公會聯合全國中醫界參與反對“廢止中醫提案”活動、促使中醫合法存在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教衛部焚坑中醫藥之痛史錄》記載了民國十四年(1925年)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民國中央政府教育部、衛生部發布的一些廢止中醫、限止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方針等,是當時中醫所處逆境的真實反映。中醫要生存惟有發展。如何發展,中醫界人士進行了反思,秦伯未提出兩種方式:“第一,能吸收西方文明以為我用,而不以西方文明掩蔽國醫之真精神。第二,使世界各國俱國醫化,而吾國仍繼續前進,不為落伍。[6]”羅瓚認為“實行國醫革命,固當中西匯采,哲科并采,始能發揚光大也。[7]”夏重光認為應“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8]。同時中醫界人士進行了實踐思考,周禹錫、蕭尚之提出發揚國醫的八大方案,葉橘泉提出現代國醫發展六要,俞大同認為振興中醫藥應由中央國醫館領導進行,并提出振興中醫藥的具體方案。這是中醫界人士在逆境中求發展的真實寫照,對研究中醫近代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2.2 中醫教育史
開辦中醫學校進行有規模的中醫教育,是發展中醫的必由之路。民國時期醫學教育處于初創階段,既無辦學經驗,也無辦學資金,政府又有名目眾多的限制政策,但中醫有識之士堅定辦學興醫的信念,一些著名醫家以期刊為媒介,將辦學與辦刊聯系一體,推廣中醫教育,探索發展中醫的有效途徑。
上海中國醫學院創辦于1927年12月,是當時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全日制中醫院校之一。1929年6月由上海國醫公會接辦,公會利用會刊《現代國醫》推廣中醫教育,交流教育信息。俞大同在振興中醫藥的方案中詳細介紹了醫藥學校辦學方法,包括不同人員的學制設置、教材、教師、試驗管理與獎懲、學院各部院及操場與體育室的建筑、醫學圖書館與印書局建設等,同時對醫學研究院組織方式、醫學生實踐基地、整理藥品方要、藥品陳列館與藥物園建設等作了規劃。秦伯未介紹了中國醫學院擴建、圖書館籌建和收藏情況,并指出中醫院校的教材問題是中醫教育“根本鞏固之計”。同時《現代國醫》出版了中國醫學院專號,介紹了學院的處境、第一屆畢業生概況、第二屆畢業生通信錄,報道了師生的學術成果和學術活動,真實全面地反映了中國醫學院的教學概況和辦學特點,這些資料對研究近代中醫教育史、探索現代中醫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2.3 中藥發展史
中醫藥是統一的聯合體,中醫藥學是一門整體科學,中醫和中藥是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就如同運籌帷幄的主帥和沖鋒陷陣的將軍一樣。《現代國醫》藥物專號中收錄了陳存仁的《古今藥學書目考》,考訂了周秦兩漢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的藥學參考書,清以前書目列出了書名、卷期、作者、來源、存軼情況,有些書目還列出了收藏者,清朝書目列出書名、卷或冊數、編著者,民國出版的藥學參考書有43種,列出書名及別名、冊數、編著者,同時考訂了當時各地中醫學校的藥物學講義,全國有7所學校開設藥物學課程共有10種講義,分別列出學校名、講義的編者和冊數,并對日本出版的40種藥學參考書進行了考訂。藥物專號的《近代各雜志藥學稿件索引》對光緒戊申年(1908)至民國二十年九月(1931.9)間的38種民國醫藥期刊中收錄的276篇藥學稿件進行了梳理,列出作者、稿件名、收錄期刊、卷期及出版年代。這些資料是當時中藥學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的總結,是這一階段中藥學發展的見證,對研究中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民國中醫期刊連載大量珍惜散落的名家醫案、專著,注重方藥系統整理,收錄諸多中醫名家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立足臨床療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現代國醫》專著欄目連載了黃退庵的《藥籠小品》,丁仲英的《五法總論》(包括實證總說、五法大旨、五法問答),日本丹波元堅撰、其再傳弟子松井操譯的《診病奇侅》,郭若定的《新漢藥覺》(第一類解熱藥和第二類發汗藥)。根據目前能夠查考到的文獻及出版信息,《五法總論》沒有以單行本出版,是傷寒溫病研究中被忽略的學術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孟河醫派學術研究的重要補充。
“醫案”欄目收錄了中醫名家尤在涇、秦伯未、謝利恒、盛心如、薛文元、吳克潛、高錦庭、翟冷仙、龔小悟等人的醫案,內容包括診病時間、地點、患者一般情況、癥狀、脈象、辨證、治則、方藥、預后等,是中醫理法方藥綜合運用的具體反映,是醫家醫療活動的真實記錄。“學說”和“方劑”欄目收錄當時醫家中醫理論研究成果、臨床診療經驗、各科病的治療良方和驗方等。如秦伯未的《陰虛病之治療律》、盛心如的《喉痧探源》、翟冷仙的《肺病標本虛實寒熱用藥法》、汪友松的《瘟疫時癥經驗良方》和《紅白痢驗方》,既有豐富的醫學理論,又有大量的醫療經驗;既有辨證方法,又有處方用藥;既有一般病而診療別具一格,又有疑難證而處治獨辟蹊徑,對于研究中醫理論知識、總結臨床實踐經驗、促進醫學理論發展、開闊視野、啟迪思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中醫研究學術價值的體現。
由于國民政府歧視中醫中藥,禁止介紹宣傳中醫藥,加上時局動蕩,經濟蕭條,各雜志社經費和人員嚴重不足,民國中醫期刊能夠堅持出版兩年以上者僅50余種,它們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其研究范圍涉及中醫學、文獻學、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對民國中醫期刊的價值進行研究,不僅能豐富和深化中醫理論知識,而且可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彌補中醫藥研究的不足,促進中醫藥的發展。
[1]秦伯未.本會三周紀念[J].現代國醫,1932,2(6):1.
[2]謝利恒.現代國醫[J].現代國醫,1931,1(1):1.
[3]聶崇寬.中西醫之科學觀[J].現代國醫,1931,1(1):16-18.
[4]章啟民.現代國醫之關鍵[J].現代國醫,1932,2(6):5-10.
[5]李懷仁.中國藥醫研究之法門[J].現代國醫,1931,1(3):5-6.
[6]秦伯未.現代國醫之趨勢[J].現代國醫,1931,1(1):5-6.
[7]羅瓚.醫學與哲科[J].現代國醫,1931,1(6):3-6.
[8]夏重光.今后國醫界的努力[J].現代國醫,1931,1(4):5-9.
Value in Studying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Xian Dai Guo Yi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Yun1,LI Wen-ling1,CHEN Ren-shou2
(1.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2.Institute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Medicin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The abundant literature contained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are of high academic value due to its effort in promoting Chinese medicine communication,and of great historical value because of the reflection of the society,history and culture condition in those days.In this study,we took Xian Dai Guo Yi as an example,and focu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ree aspects:the confli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nd medication development.Meanwhile,we also introduced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 serial monograph,famous case report and basic theory research achievement published in these journals.
Journal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medicine journal;Academic value;Historical material value
R2-04
A
1006-3250(2016)11-1486-02
2016-04-13
CALIS全國醫學文獻信息中心科研基金重點資助項目(CALIS-2016-01-004)-館藏民國中醫藥文獻全文數據庫建設;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4LSA001)--江蘇中醫藥發展進程中若干重大問題研究
張 云(1972-),女,江蘇泰興人,副研究館員,醫學碩士,從事數字圖書館與中醫醫史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