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辰雪,劉 凱
(南京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 210023)
以“深度翻譯”理論模式探索中醫英譯*
蔣辰雪,劉 凱
(南京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 210023)
旨在從“深度翻譯”的視角探討中醫英譯。中醫包含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有關中醫內容的英譯在本質上是對中醫文化的翻譯?!吧疃确g”既是一種具體翻譯方法,也是一種翻譯研究方法,其闡釋性和文化再現功能不僅可以有效實現語言和意義的雙重轉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背景知識、話語語境、主體意圖的充分解讀,能夠將中醫文化保留在譯文中,使譯文讀者有條件更好地理解、欣賞中醫文化的深刻內涵,理解文化差異,實現文化再現,從而讓中醫通過譯介真正走向世界。
深度翻譯;中醫文化;中醫英譯
“深度翻譯”是在“深度描寫”意義基礎上產生的翻譯策略和翻譯研究方法,著力于體現文化差異,闡述文化差異和進行本土文化解釋。本文將運用“深度翻譯”理論探索文本語境下的中醫英譯策略,希望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思路。
1973年美國當代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茲(Clifford Geertz)在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一書中提出了“深度描寫”(thick description)的概念,認為文化是一個符號學的概念,對文化的分析其實是一種探求意義的闡釋科學[1]?!吧疃让鑼憽笔顾械纳鐣录⑿袨椤⒅贫群瓦^程在文化的語境中得到有意義的闡釋,通過對差異謹慎細微的區分,使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和溝通。
受到深度描寫概念對符號深刻文化內涵認識的啟發,美國翻譯學者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將其引入翻譯學研究,提出“深度翻譯”的策略。即運用厚語境的方法,通過注釋和伴隨的注解,將文本置于一個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的語境中[2]?!吧疃确g”利用序言、腳注、尾注、文內釋義、文外說明等闡釋性文本材料,為讀者提供背景知識信息[3],使被文字遮蔽的意義與譯者的意圖相融合,幫助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欣賞來自其他文化背景人們的思考,引起譯文讀者對源語文化的關注和興趣,并產生對源語文化的尊重,為可能的深入研究提供線索。
英國翻譯理論家西奧·赫曼斯(Theo Hermans)進一步拓寬了“深度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內涵。認為“深度翻譯”理論具有跨文化性和人類學闡釋特性,可以用來解釋翻譯過程中涉及的語言和文化語境問題[4]。赫曼斯還將“深度翻譯”作為對現有翻譯研究批判的工具,認為它可以避免翻譯研究中術語的枯燥乏味性及格式表現上的縮減性,并可促使其產生更加豐富多彩的多元化詞匯[3]。
所以,“深度翻譯”既是一種具體翻譯方法,也是一種翻譯研究方法。作為翻譯方法,“深度翻譯”具有闡釋性和工具性的雙重本質。其闡釋性表現在對所譯文本的密集型加注,為譯文讀者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幫助讀者理解文本;其工具性表現在作為一種詮釋文化的工具,它是文化自我再現的有效途徑,通過對話語語境、主體意圖與情感表現的解讀把文化差異作為一種文化現實保留在文本中,使譯文讀者產生對他者文化的理解、寬容與尊重。作為研究方法,深度翻譯倡導研究的多角度化和術語的多元化,是翻譯研究批評的一部分。
中醫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誕生、成長、成熟起來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其哲學體系、思維模式、價值觀念以及發展歷程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中醫學的一系列概念大量地來自于中國傳統哲學概念的移植、嫁接、改造和應用。如象思維滲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傳統中醫學也借用了象的概念構建自身體系的方法論?!端貑枴の暹\行大論》曰:“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5],又有如陰陽之象、藏象、證象、脈象等[6]。中國古代哲學理論以及中國古代的多學科知識又是構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說理工具。如氣的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體系的一條主線,被中醫學用于闡釋人體生理、病理、病機的重要理論基礎。從運氣到生理、從病因到病變、從養生到治療,從藥理到組方、無不用到氣的理念。中醫文化十分廣泛地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眾多學派的理論成果,與中國古代哲學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7]。中醫是組成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醫學特色的重要成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典型的知識體系[8]。
中醫所蘊含的深厚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決定了有關中醫內容的英譯本質是對中醫文化的翻譯,是中國醫學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而文化間的交流并非單純的語際溝通。作為翻譯方法和策略的“深度翻譯”,重視文化的特殊之處,從不同的角度闡釋譯作的特點,為解釋翻譯現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9]。在中醫英譯中使用“深度翻譯”策略,通過對背景知識、話語語境、主體意圖的充分解讀,可以將中醫作為一種文化現實保留在譯文文本中,使譯文讀者學會欣賞在中醫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是如何認識和表達自己的,實現中醫文化的自我再現。不僅如此,以“深度翻譯”理論模式探索中醫英譯還有一個更高更遠的目標,即通過深度翻譯的闡釋性和文化再現,弘揚中醫文化,讓中醫通過譯介真正走向世界。讓最能體現中國傳統哲學魅力、最能充分體現中西方文化根本差異的中醫學,在世界文化大舞臺上代表中國發出最響亮的聲音[8]。
本文僅以“神”在不同文本語境下的翻譯為例,分析如何以深度翻譯理論模式指導中醫英譯,希望能夠窺一斑而知全豹。
“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命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范疇之一。中醫學全面吸納了這一命題,用來詮釋生命的現象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端貑枴ぐ苏衩髡摗穼Α吧瘛钡母拍钣幸欢谓浀涿枋?“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5]”清代醫家黃元御解釋道:“索之于經,索之于經絡也。慧,明也,慧然在前,似有形矣,乃按之,不得,實不知其情,終無形之可索也。目明心開而志先,心目了然,志先覺之,慧然獨悟矣,而口弗能言,實俱視而獨見,適若昏蒙,又復昭然獨明,若風吹云,聚散無定,言神之所在,可以意悟,而不可以言傳也。[10]”可見神是指事物尚處于無形可見的狀態,能夠對這一狀態有所領悟就稱為神[11]。從思維方式上講,神是指具有高度的技巧和認知。從中醫理論上講,神主要指生命力的信息,由功能和時間2個因素構成。臟腑之力也稱為神。另外神還包括解釋不了的一些自然現象[12],可見“神”不是一個一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的概念,而是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哲學和醫學內涵的中醫文化術語。
本文查閱目前使用較為普遍、認可度較高、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兩部中醫術語英譯標準,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編的《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以及知名中醫翻譯專家 Nigel Wiseman博士編寫的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整理其有關“神”的英譯,發現主要集中在 spirit(spiritedness,spiritual activities),mind(mental activity)和 vitality 3個詞[13-15]。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3個詞的解釋如下:Spirit:①person's mind or feelings as distinct from his body,soul精神、心靈;②soul thought of as separate from the body;soul without a body,ghost靈魂、鬼魂;③life and consciousness not associated with a body神靈;④willingness to assert oneself,courage,liveliness志氣、勇氣、活力、精神[16]。Mind:①ability to be aware of things and to think and feel感知、思維和感覺的能力,心智;②ability to reason,intellectual powers推理的能力、悟性、智力;③person's thoughts or attention人的思想或注意力、心思;④ability to remember,memory記憶力、記性;⑤normal condition of one's mental faculties,sanity正常的神志或理智,健全 的 心 態[16]。Vitality: ①persistentenergy,liveliness or vigour活力、精力、元氣[16]。
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神是一種無形又可見的狀態。就人體而言,神不是單純地指精神或靈魂,不是脫離于身體之外的東西。神雖無體,但具有外為而內應、形神自復的特點,所以spirit一詞無法與之對應。從認知方式講,對神的認知需要高度的技巧,但并不是說神本身是一種能力。作為以氣為根據的生命特征,神并不與感知、思維、感覺、注意力完全等同,用mind一詞來解釋神顯得過于具體,無法反映出神的抽象又具體的雙重維度。vitality強調生命的活力和精力,突出了“神”生生不息的特點。但是“神”指生命力的信息,是由功能和時間2個因素構成,vitality無法體現這些因素?!吧瘛辈患偃藶?,vitality似乎并不顯得如此灑脫。臟腑之力也稱為“神”,如“心神”,vitality很難與臟腑聯系起來。另外神還包括解釋不了的一些自然現象,vitality在這一層意義的表述上也是欠缺的。因此,以上3種現行最普遍的關于“神”的翻譯,其實只表達了中文概念的部分內涵,并不能體現出“神”天生所具有的深厚的中醫文化底蘊。
《大中華文庫:黃帝內經·素問(漢英對照)》一書在翻譯“神”時均予以音譯“Shen”,另以括號形式將現行譯法作為一種文內注解,如 Shenming (mental activity or thinking),再附有關音譯概念: Shenming refersto the intrinsic powerofthings responsible for the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17]。本文認為,這一翻譯形式可以說是對“深度翻譯”的初步嘗試,是對“神”的較為充分翻譯,也是較為全面地展現中醫文化的翻譯方式。首先,Shen對于譯文讀者是一個不同于本民族書寫方式的文字,在字形上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因為這樣一個非本族文化的符號,沒有一個英文單詞能夠表達深藏于這個符號體內的深植于原文化的特殊文化內涵,所以譯文才會用這樣一種方法來呈現它的本來面目。Shen此刻作為一種文化標識,起碼引起了讀者對源語文化的關注,這是文化溝通的第一步。但是對于毫無中醫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講,音譯是遠遠不夠的,這種翻譯并不能幫助他們了解“神”的真正含義和文化內涵,屬“零翻譯”。所以,接著通過對音譯概念進行注解,使被文字遮蔽的意義與譯者的意圖相融合,來幫助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Shen的本意,進而欣賞來自源語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于中醫的思考,實現與中醫文化的真正對話。
被譽為“歐洲中醫之父”的馬萬里(Giovanni Maciocia)在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A Comprehensive Text for Acupuncturists and Herbalists一書中將“神”翻譯為“mind(Shen)”[18]。雖然選用mind一詞,但是括號內的注解提示讀者該詞與譯文文化的差異,說明mind本身并不能與“神”的概念完全對等,以引起讀者注意。作者隨后用兩千余字專門對神的概念進行了詳解。他首先給出“神”的定義,接著介紹了傳統中國思維所認識的“神”,中醫典籍對“神”的記載,歷代中醫學家對“神”的論述,“神”的來源,“神”與精、氣的關系以及“神”所主宰的各種人的精神活動。這一章節作為對“神”基本概念的介紹,相當于給“神”的翻譯提供了文內釋義。讀者通過豐富的中醫文化背景,可以逐漸體會mind(Shen)本身蘊含的深刻意義和文化內涵,包容中西醫文化差異,并可以試圖站在中醫文化的角度深入理解“神”的真正意義。這兩千余字的文內釋義實現了“神”這一概念的文化再現。雖然作者本身在寫作過程中可能并無意識,但其實正是深度翻譯策略的體現。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典型的知識體系,中醫深厚的文化內涵決定了有關中醫內容的英譯在本質上是對中醫文化的翻譯。“深度翻譯”的闡釋性和文化再現功能不僅可以更好地實現語言和意義的轉化,更難能可貴的是它能夠將現實中醫文化保留在譯文文本中,使譯文讀者有條件接觸了解中醫文化的深刻內涵,理解文化差異,從而尊重差異,達到弘揚中醫文化、讓中醫通過譯介真正走向世界的目的。因此,在中醫英譯中適當運用“深度翻譯”策略,將為中醫翻譯的發展和研究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
[1]GEERTZ 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New York: Basic Books,1973:5.
[2]Appiah K A.Thick translation[J].Callaloo,1993,16(4): 808-819.
[3]李紅霞,張政.“Thick Translation”研究20年:回顧與展望[J].上海翻譯,2015,30(2):34-39.
[4]HERMANS T. Cross-cultural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J].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003,66(3):380-389.
[5]黃帝內經素問[M].田代華,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1.
[6]張宗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的根——訪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教育專家吉文輝教授[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4):187-194.
[7]李如輝,王靜波,張卓文,等.論中醫學、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6):1931-1933.
[8]王旭東.中醫文化價值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目標[J].醫學與哲學,2013,34(7):8-10.
[9]SHUTTLEWORTH M,COWIE M. Dictionary of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14:338.
[10]黃元御.素問懸解[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6.
[11]錢超塵.黃帝內經太素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04.
[12]龍伯堅.黃帝內經集解[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62.
[13]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9.
[14]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17.
[15]WISEMAN N.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M].Taos:Paradigm Publications,1998:34.
[16]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8版.北京: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1465.
[17]李照國.大中華文庫:黃帝內經·素問(漢英對照)[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157.
[18]GIOVANNIM.TheFoundationsofChineseMedicine—A Comprehensive Text for Acupuncturists and Herbalists(Second Edition)[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5:193.
Application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o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 Chen-xue,LIU K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o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ince Chinese medicine contains a weal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ts translation is in n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edicine.Thick translation,both as a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a translation research method,not only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thanks to its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but also preserve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anslated text,which provides a chance for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o comprehend cultural differences,and to further reproduce the culture.Therefore,thick translation is believed a way for Chinese medicine to be globally accepted.
Thick translation;Chinese medicine cultur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059
A
1006-3250(2016)11-1542-03
2016-03-27
2016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6SJB740010)-基于深度翻譯理論的中醫文化負載詞英譯研究;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5YJC740132)-中醫典籍翻譯中文化輸出的理論研究
蔣辰雪(1987-),女,江蘇徐州人,講師,醫學博士,從事中醫藥的翻譯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