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曉麗
(臨沂市中醫醫院針灸科,山東臨沂 276000)
肝氣竄案
蓋曉麗
(臨沂市中醫醫院針灸科,山東臨沂 276000)
肝氣竄證指患者自覺有一股氣遍竄全身,所到之處或脹或痛,莫可名狀,痛苦異常,以老年婦女為多見,屬于神經官能癥一類,西醫學無特效治療方法,而中醫采用辨證論治,多證屬肝氣郁結、氣血不和,針灸結合中藥治療本病每獲良效,現舉其驗案報道如下。
肝氣竄;疏肝調氣;神闕
患者,女,66歲,2014年11月4日初診。主訴全身走竄樣疼痛伴頻繁噯氣1年余。患者1年前發怒后出現主訴癥狀,多方治療無效遂來診。癥見患者全身走竄樣疼痛,自覺有氣從四肢末端向頭胸部走竄,拍打肢體后常出現噯氣,噯氣后身痛明顯減輕,此癥每于情緒變化和午后加重,伴有胸膈滿悶,口干苦,咽干痛,口中黏膩,咳白色泡沫樣痰,納眠差,大便偏干,小便調。查體心下痞硬,按揉肢體疼痛部位患者噯氣,噯氣后疼痛減輕。舌質稍紅苔薄有齒痕,脈弦,臍左側壓痛明顯,診斷肝氣竄(氣血失和)。
治療方案:一是疏肝調氣方臍療。方法:將疏肝調氣方(主要由柴胡、白芍、生白術、炒當歸、萊菔子、白芥子、蘇子、青皮、炒枳實、檳榔、香附等組成)諸藥研為細末,取3 g填于神闕穴,其頂端放置艾柱(直徑約2 cm,高約2.5 cm,大小約1.5 g)施灸,每次治療1.5 h,每周1次。二是針刺:至陽、靈臺、膈俞、心俞、肝俞、天宗、百會、神庭、印堂、膻中、中脘、天樞、大橫、神門、足三里、太沖透涌泉,諸穴常規針刺,留針30 min,隔日1次。三是中藥:以柴胡桂枝湯加減:柴胡25 g,黃芩12 g,人參、桂枝、菖蒲、郁金、赤芍、炙甘草各10 g,半夏9 g,生龍牡30 g,生姜5片,大棗5個。依上法治療1個月患者痊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本案為“肝氣竄”,在臨床上并不少見,患者痛苦非常,嚴重者可伴有精神癥狀。醫者多不識此病,治療時常無從下手見效難。癥見患者自覺有氣游走竄行全身,痛苦異常,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凡氣竄之處則有疼痛和發脹之感,此時患者用手拍打疼處則伴有噯氣、打嗝,隨之則得以緩解。此病多無器質性病變,屬于西醫學神經官能癥一類,多見于老年婦女[1]。中醫辨證多屬肝氣郁結、氣血不和,故名“肝氣竄”,治宜疏肝調氣、兼和血脈。
神闕者,神,神氣也;闕,原意為門樓、牌樓。此穴意指神氣通行出入的門戶,故名。《厘正按摩要術》中:“臍通五臟,真神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經穴釋義匯解》曰:“穴在臍中,喻為元神之闕庭,故名神闕。[2]”《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又說:“神闕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則天部,下則地部,中為人部,兩傍有氣穴、肓俞……又名氣舍者,后天胃氣、谷氣舍入,先天之精氣舍出,故又名氣舍。[3]”本穴在臍中,臍為胎兒氣血運行之要道,臍在胚胎發育期是腹壁的最晚閉合處,局部皮下脂肪少,皮膚、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是前腹壁最薄弱之處。故此案以疏肝調氣中藥熏臍,達到調中理氣、疏肝和血安神之功效。《醫學入門》云:“依法熏蒸,則營衛調和,安定魂魄,寒暑不侵,身體可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則百病頓除,益氣延年。”
針灸選穴亦以疏肝調氣安神為主,方中至陽、靈臺、膻中、膈俞、天宗以理氣寬胸利膈;心俞、肝俞、神門疏肝清心安神;中脘、天樞、大橫、足三里、太沖透涌泉能疏達全身氣機,使之升降有序;百會、神庭、印堂佐以安神,全方共奏疏肝理氣、調和氣血之功效。
中藥依從劉渡舟治療此癥經驗,選用柴胡桂枝湯加減,此方為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合方,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而能疏肝理氣,桂枝湯調和營衛而能通陽活血,故兩方合用使氣血調和則諸證自愈[4]。
[1] 呂志杰.張仲景方劑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154.
[2]張晟星,戚淦.經穴釋義匯解[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4:312.
[3]焦會元.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M].北平:泰山堂書莊,1937: 113-114.
[4]張寶偉.劉渡舟教授用柴胡桂枝湯治療頑疾選粹[J].中醫藥學刊,2001,19(4):305-306.
R249.217
A
1006-3250(2016)11-1569-01
2016-04-17
蓋曉麗(1988-),女,山東臨沂人,主治醫師,醫學博士,從事針灸經典理論與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