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青
(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食用菌產業發展趨勢和研發方向的探討
陳 青
(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正處于加快生產轉型、機器換人、試驗示范公共平臺建設以及全產業鏈發展階段。針對產業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提出應進行食用菌種源保障和高效繁種接種技術、輕簡化生產技術和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內容的研發。
食用菌;發展;研發方向
文獻著錄格式:陳青.食用菌產業發展趨勢和研發方向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55-58.
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2013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 169.68萬t,產值2 017.9億元,進入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1]。浙江食用菌產業起步較早,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發源地,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經過最近30余年的較快發展,食用菌產業已從快速發展階段步入穩定發展和轉型發展階段,2007年被浙江省政府確定為農業十大主導產業之一[2]。2010年以來,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增加倒逼的情況,浙江積極探索食用菌產業轉型,推進“機器換人”和輕簡化生產,示范推廣食用菌菌棒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模式,推動菌棒場為載體的菌棒集約化生產快速發展[3]。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已成為產業轉型的重要舉措,其主要途徑是研發食用菌生物科技精深加工產品,包括藥品、保健食品、開袋即食休閑食品、功能食品等[4-5]。筆者在分析食用菌產業現狀、制約因素和技術需求的基礎上,提出應用性研發方向,以期服務于食用菌產業的轉型升級。
1.1 產業轉型加快
當前,食用菌生產從總量穩定向內部品種結構調整轉型。預計我國食用菌總生產規模將趨于穩定,內部品種結構調整成為新常態。如浙江是全國食用菌起步較早的主產區,近5年食用菌生產規模穩定在100萬 t左右,波動區間為93.7萬 ~ 116.47萬t;麗水市的龍泉、慶元、景寧是全國聞名的食用菌主產區,其總生產規模已經穩定,年際間波動率在5%左右。浙江食用菌四大當家品種——香菇、黑木耳、蘑菇、金針菇中,香菇、蘑菇生產總量基本穩定,代料黑木耳生產高速增長后呈調整態勢,自然栽培的金針菇生產規模低位平衡,而工廠化金針菇穩定發展[6]。
分散生產向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模式的生產方式轉型。如浙江集約化生產(菌棒場、工廠化食用菌場、家庭農場)得到較快發展,“菌棒集中生產+分散式出菇管理”的統分結合新型生產模式成為生產方式的主體,全省已建有專業化菌棒場180余家,集中生產菌棒2億余棒,占總生產規模的1/4強;全省有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主體72家,生產能力4.7億袋,產值約9億元[3]。
生產的非標設施向專用化設施轉型。食用菌生產大棚缺乏專用設施,生產上多借用蔬菜大棚。實際上,食用菌對生產設施有特殊要求,對環境溫度、氧氣、光線非常敏感,露地栽培的食用菌還受雨水的影響,高溫、雨水、通風不良都會較大程度影響食用菌生產。夏季高溫使得南方香菇菌棒越夏、黑木耳菌棒生產困難;秋季偏高溫會導致菇質下降;春季持續陰雨會使露地栽培的黑木耳發生流耳和菌棒提前軟化,單產下降,而且造成采收和晾曬困難。
近年來,北方原露地生產的黑木耳有向立體化、設施化發展的趨向[7],南方浙江等食用菌主產區致力于香菇、黑木耳專用養菌棚和出菇大棚、黑白膜和反光膜等新型降溫材料、通風裝備和濕簾降溫技術示范推廣,財政支持力度較大,成效十分明顯,預計食用菌專業化設施水平將繼續提高,抵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1.2 “機器換人”加快
“機器換人”是新型生產主體規模化發展、勞動力成本增加倒逼和技術升級的必然選擇。食用菌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生產主體蓬勃發展,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傳統手工生產效率已不能滿足生產發展要求。而當前從事食用菌生產的青壯年比例不足10%,用工成本不斷攀升,床栽食用菌培養料建堆、袋栽食用菌制棒接種、采菇等集中用工時節勞動力十分緊缺。雖然食用菌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原料粉碎、配料拌料、裝袋滅菌等多個環節可用機械代替人工,“機器換人”不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輕勞動強度,還能更好地保證培養料、基質含水量的均一性,可提高培養料質量,進而提高食用菌產量。
袋栽食用菌高效接種技術是規模化發展和安全生產的必然要求。袋栽是食用菌最主要的栽培方式,其接種效率低下已經成為規模生產的最主要制約因素。當前接種技術和接種方式仍為傳統的接種箱手工接種,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僅為120~170袋·h-1。研發適合塑料袋接種的機械化接種設備、研究配套新型菌種和革新接種技術是加強食用菌從業人員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的內在要求。如浙江袋栽黑木耳和部分香菇接種期在7-8月高溫季節進行,接種前,接種箱、接種帳或接種室及菌種栽培袋表面用氣霧消毒劑進行消毒,該消毒劑有效成分為二氯異氰尿酸鈉,對鼻、喉和皮膚有刺激性,需亟用機器代替人工,改善生產條件。
1.3 試驗示范公共平臺建設加快
依托國家、省、市、縣食用菌產業技術團隊力量,各級農業部門將建立一批試驗示范點,成為試驗、示范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裝備的平臺。如浙江,將重點做好食用菌主導品種示范、菌棒工廠化生產技術、蘑菇培養料隧道發酵技術、農作物秸稈基料化栽培食用菌技術、黑木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食用菌農作制度創新模式(菌稻輪作、林下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抗災提高型標準菇棚、新材料和新機械裝備等示范推廣。針對生產中的突出問題,研究設計、試驗模擬菌種質量、原輔料質量、生產用水、異常氣候、栽培小環境、綠色防控、農藥使用、生產管理等因素對食用菌生產的影響,以典型案例的研究來防范風險,使平臺真正成為專業技術人員組織開展試驗示范、技術培訓觀摩、菇農技術提升、新手起步的示范性實踐基地。
1.4 全產業鏈發展加快
食用菌是食物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膳食纖維的優質食品,具有風味鮮美、食藥兼用等特點,在提高生活品質、保障人們健康方面作用明顯,人均消費量穩定增長。如靈芝(孢子粉)可提高人體免疫力,黑木耳可降血壓、防止動脈硬化,猴頭菇對慢性胃炎有食療作用。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倡的每日合理飲食結構即是“一葷一素一菇”。而且,香菇、木耳等干制食用菌可長期貯存,工廠化生產食用菌周期短,年產量高達0.12~0.15 t·m-2,是保障農產品供給的重要補充。食用菌產品是人類優良蛋白的重要來源,在人類食品結構調整過程中的作用日趨重要,作為新一代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食用菌在國際食品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會不斷增強[8]。
食用菌是健康產品的重要原料來源。當前,食用菌產品加工率不到10%,其產品深加工和產業鏈延伸空間廣闊。提高加工率,可以減少市場價格波動、效益起伏對生產的影響。隨著食用菌精深加工技術的發展,菌類保健食品的研發,食用菌全產業鏈將會協調發展,實現食用菌產品的健康化、增值化、市場化和品牌化。食用菌深加工產品的開發將更好地造福人類,如復方猴頭菇膠囊藥品用于防治胃病,灰樹花膠囊藥品可用于脾虛癥的腫瘤患者。隨著“互聯網+”,體驗式參與,公益性宣傳,流通型、加工型龍頭企業的多層次食用菌商業運營新模式發力,以及香菇、銀耳、黑木耳與渤海商品交易所完成對接并上市,食用菌產業市場運營的體制機制不斷創新完善,食用菌消費市場將不斷壯大,食用菌產業必定能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9]。
2.1 種源保障和高效繁種接種技術
首先是種源安全保障技術,研發一種快速檢測種源質量的技術,包括種源真實性,病毒、真菌、細菌感染,種性變異等指標檢測。其中最復雜的是種性變異或退化的檢測,其主要表現為抗逆性下降,在養菌階段遇到不利天氣出現大規模爛棒,或出菇階段不出菇、出菇異常的情況,造成重大損失[10]。因此,為防范重大菌種生產事故,迫切需要聯合育種單位,為每一個品種單獨建立一套種源質量的實驗室檢測指標——類似于我們人體血常規檢測指標,從而快速發現指標異常的種源并剔除。研究探明抗性下降、不出菇或出菇異常的機理,做好種性保持和復壯工作,具體可以從生產事故多發的香菇入手,研究建立香菇主導品種菌種種性質量快速檢測技術。
其次是大型標準化栽培種場培育和栽培種直供終端用戶模式的推廣。近年來菌種質量引發的重大生產事故都跳不出“菌種場銷售原種給菇農、菇農擴繁菌棒式栽培種、菌棒培養階段或出菇階段出現異常”的怪圈,這是因食用菌菌種系無性繁殖容易變異和高擴系數帶來的連鎖反應。為改變這種畸形的生產銷售模式和降低供種用種風險,需要建立規范可控的種源-母種-原種-栽培種生產體系,示范新型菌種生產技術,扶持培育大型栽培種生產主體,建設高效率的滅菌、接種生產流水線、大型溫控養菌房,引導菌種場直接供應栽培種給菇農。
2.2 輕簡化生產技術
升級袋栽食用菌菌棒(料棒)工廠化生產技術。應順當前食用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規模化發展的趨勢,研究升級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菌棒工廠化生產技術。筆者前期研究結果已經表明,相較于農戶傳統的菌棒生產方式,菌棒工廠化生產不僅僅提高生產效率,還能加快發菌速度,進而提高產量和效益。因此,菌棒工廠化生產在滿足數量的同時,還需要研究提高菌棒質量,提升菌棒場的設施裝備和生產技術,提高菌棒場社會化服務水平,打造升級版菌棒場[3]。重點是研究開發1萬棒級大容量的高效節能滅菌設施裝備,研究建立基于該裝備的滅菌技術參數,包括培養基質配方(含理化性狀和營養結構)、料棒緊實度、料棒重量、基質含水量、料棒酸堿度等。研究形成支撐菌棒培養中心的成套技術,包括高效接種機械、養菌設施和菌棒培養管理技術,制訂產品標準和服務細則。建立標準化菌棒生產、培養和配送中心技術示范點,示范滅菌設施裝備、料棒規范生產技術、高效滅菌接種和養菌技術。
研發袋栽食用菌高效接種技術。針對袋栽食用菌手工接種效率低的問題,研發適合香菇、黑木耳等袋栽食用菌的半自動化接種機械,接種速度500 棒·h-1以上,接種成活率90%以上。研究與半自動接種機配套的成本優勢明顯、效率高、效果好的成型顆粒菌種、液體菌種等新型菌種。研究半自動接種機、配套菌種、接種操作規程等整套袋栽食用菌高效接種技術,建立半自動接種機接種技術示范點。在此基礎上,研究攻關袋栽食用菌機械化接種技術。
集成床栽食用菌輕簡化生產技術。蘑菇等床栽食用菌生產最大的制約因素是培養料制備勞動強度大、花工多、技術要求高,在專業大戶不斷涌現的背景下,蘑菇培養料省力化輕簡化制作技術需求越加迫切。需要研發培養料堆制效率高質量好的翻堆機械、培養料進菇床傳輸機械,以及改造可與傳輸機械配套的出菇床架,研究集成蘑菇輕簡化生產技術,包括水分、溫度和通氣管理設施設備與調控技術。
2.3 健康產品精深加工技術
做深藥用菌類產品。以靈芝、猴頭菇、灰樹花、桑黃、牛樟芝等藥用菌為研究對象,提取加工食用菌多糖、多肽、三萜與甾醇類生物活性物質,開發藥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如從灰樹花中提取的灰樹花多糖D組分,抑制腫瘤療效高于傳統化療藥物絲裂霉素C,是靈芝多糖抑瘤效果的16.5倍,浙江方格藥業公司研制成功了以灰樹花多糖D組分為主要成分的灰樹花膠囊,成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國藥準字號藥品,用于治療脾虛癥的腫瘤患者。
做寬大眾菌類產品。以香菇、蘑菇、金針菇等大眾食用菌為加工對象,研究開發菇醬類、菇精、調味品、即食休閑食品(脆片)等加工增值技術,像猴菇餅干那樣做好產品的營銷策劃,提升增值空間。如利用生物萃取技術提取食用菌中的鳥苷酸,開發復配百菇精、蘑菇精、香菇雞粉,為家庭和餐飲消費提供全新的營養調味解決方案。浙江百興食品有限公司開發的菇醬等產品膾炙人口,深受市場歡迎。
[1]高茂林.中國食用菌協會第五屆第三次理事會的工作報告[EB/OL].(2015-05-26)[2015-08-21].http://www.cefa.org.cn/2015/05/26/8536.ht m 1.
[2]陳龍.浙江省十大農業主導產業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91-99.
[3]陳青,黃國洋,魯長根,等.菌棒場功能定位與科學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4,33(5):27-29.
[4]陳青.食用菌產業轉型之路探討[J].食用菌,2013,35(5):6-7.
[5]劉自強.關于發展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幾點思考[J].食藥用菌,2015,23(1):15-16.
[6]陳青.浙江省食用菌產銷運行特征分析[J].食藥用菌,2013,21(5):272-274.
[7]張介馳,戴肖東.黑木耳產業和應用技術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2,3(1):23-25.
[8]潘迎捷,譚琦,陳明杰,等.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食用菌學報,2001,8(2):1-9.
[9]張俊飚,李鵬.我國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與對策建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7.
[10]陳青,潘慧鋒.食用菌種源第三方集中出菇試驗的思考與實踐[J].食用菌,2011(1):1-2.
(責任編輯:張才德)
S646
A
0528-9017(2016)01-0055-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120
2015-12-15
浙江省“三農六方”科技協作計劃項目(SN 201319)
陳 青(1972-),男,浙江嵊州人,高級農藝師,從事食用菌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E-mai1:c he nq5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