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全,張 鵬
(德清縣珍珠行業協會 浙江省淡水珍珠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江 德清 313200)
中國古代人工淡水珍珠規模化養殖發源地考證
楊安全,張 鵬
(德清縣珍珠行業協會 浙江省淡水珍珠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江 德清 313200)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工育(珍)珠的國家,有關人工育珠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國古代人工淡水珍珠規模化養殖的信息雖然較少,但是通過國內外不同資料的橫向和縱向對比,可以得知,人工淡水珍珠規模化養殖的發源地為浙江德清,人工淡水珍珠規模化養殖技術的發明人為南宋湖州府人士葉金揚。
淡水珍珠;規模化養殖;德清
文獻著錄格式:楊安全,張鵬.中國古代人工淡水珍珠規模化養殖發源地考證[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87-89.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珍珠的國家,也是最早開始人工養殖珍珠的國家。中國有關珍珠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尚書·禹貢》,其中,在淮海篇中寫到“淮夷嬪珠暨魚”。這里的嬪珠就是自然產淡水珍珠。
北宋時期龐元英著作《文昌雜錄》明確記載了一則人工養殖珍珠的方法:“禮部侍郎謝公言,有一養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擇光瑩圓潤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開口,急以珠投之,頻換清水,放置月中蚌蛤來玩月華,此經兩秋即成真珠矣。”《文昌雜錄》是元豐戊年龐元英在任時所記載的朝章典故軼聞,由于其任職期間所到地方皆為內陸,所以書中記錄的珍珠養殖方法確切來說是人工淡水有核珍珠的養殖方法。但是,由于這則記載并未透漏更多珍珠養殖信息,因此無法判斷此時的珍珠養殖是偶然為之,還是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淡水珍珠形成的原理。
目前,關于古代人工規模化育珠的記錄非常少,而且也較為零散,但是將這些記載整合起來就會發現,它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南宋時期的葉金揚。葉金揚的生平不詳,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生活在13或14世紀,為湖州府人士。葉金揚之所以為世人所知,是因為他發明了附殼珍珠養殖方法[1]:“將錫和其他金屬的、木制的、骨質的浮雕放在蚌的貝殼和外套膜之間,經2~3年的養殖,即成。”這一珍珠養殖方法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已經了解了珍珠形成的原理,意識到只有將異物放入貝殼和外套膜之間才能生產出珍珠。這種將自然界珍珠的偶然形成轉化成有意識的自覺培育過程,是古人的一大創舉,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國內多數學者對于葉金揚附殼珍珠養殖的具體地點及相關情況并沒有做深入的研究,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現象進行描述。潘炳炎等[1]在其著作《珍珠實用新技術》中對這一課題做了初步探究,書中寫道:“格瑞爾(Gri11)曾于1772年在中國看到過這種褶紋冠蚌的育珠手術情形,并首次引起歐洲的注意。”通過海外資料搜集可知,德國的Gri11確實曾于1772年寫過一篇有關珍珠養殖的文章,文章的題目為《Bericht wie die Chinesen ?chte Per1en nachmache》(《報告:中國是如何制作珍珠的》),該文發表在皇家學會,主要介紹了Gri11在廣東生活期間所見到的海珠的人工養殖方法。但要特別指出的是,當時使用的貝類并不是褶紋冠蚌,而是Mytiluscygneus。
相較于國內,國外對葉金揚附殼珍珠養殖的研究更為豐富。1853和1856年,美國的麥嘉湖[2](Mac Gowan)博士和英國領事海格[3](Hague)分別發表了《Pear1s and pear1-making in China》和《On the nature and artificia1 production of pear1s in China》》論文,這是兩位作者親自到德清鐘管和十字港進行實地考察采訪后寫出的文章,詳細介紹了鐘管和十字港一帶的珍珠養殖狀況。麥嘉湖博士在文中說明了該篇論文完成的方式,他寫道:“在幾天的旅行中,海格大使和我及一位機智的當地人對珍珠生產的工藝進行了調查,并獲得了不同生長階段的標本:在連續兩天的旅行中,獲得調查的結果是可信的。這次實踐主要限定在鐘管和十字港,這兩個相鄰的城鎮位于德清,浙江省北部。”
麥嘉湖博士在文中不僅介紹了2個城鎮的珍珠養殖方法,還對其使用的珍珠養殖方法進行了追溯:“這兩個鄉鎮居民的創造能力歸功于當地的一位祖先,他的名字叫余順陽(YU Shunyang),后人為他建立了一座寺廟,并在寺廟中為他刻了雕像,以此彰顯他神圣的榮譽。”同去的海格大使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這個人,但并未將其稱為余順陽,而是稱其為葉金揚:“人工珍珠產品主要在湖州及其周邊城市進行貿易。整個城市都從事這一貿易。據說,有5 000人以此為生。珍珠養殖方法是由葉金揚(YE Jinyang)發明的,他來自距今約1 200~1 300年的湖州。”海格在自己的文章里進一步明確了麥嘉湖文章中沒有提及的紀念葉金揚寺廟的地點,“他死后,為了紀念他,在一個距離湖州26英里的叫小山(Seaou-Shang)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寺廟,這座寺廟仍然存在,每年都會舉辦紀念活動。”關于小山這個地名,明代嘉靖《武康縣志》有明確記載:“小山,在縣東北三十里,高三丈,周二十丈五尺。境界武(康)德(清)。一曰翠峰山,中有翠峰寺。前山,在小山東南。”該古籍中所記載的小山,在今武康鎮龍勝村。而書中提及的另一山“前山”,則屬今天的洛舍鎮沙村村。
另外,海格還在文章的末尾提到一則重要的信息:“在現存的一本古籍中,有關于這一令人感興趣課題的細節記錄,這是一篇有關區域貿易的文章,書中記載了此地珍珠培育工藝、貿易及類似的關于葉金揚寺廟修建費用捐贈的內容,不過這本書并不對外出售。”由于該段文字緊連著介紹葉金揚珍珠養殖的文字之后,我們可以將“這一令人感興趣課題的細節記錄”理解為葉金揚附殼珍珠養殖的細節記錄,那么文中提到的古籍記載的應該是葉金揚珍珠培育工藝和珍珠貿易的情況。換句話說,也許最早從南宋開始,鐘管和十字港一帶養殖的珍珠就開始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成為城鎮貿易的一種重要商品。
E1isabeth[4]于 2006年編譯出版了一本名為《珍珠》的書籍,在中國珍珠養殖史部分寫道:“珍珠養殖始于11或12世紀,但今天被人所熟知的養殖方法產生于13或14世紀,他的發明人叫余順陽(YU Shunyang),是當時的湖州府人士。當時的珍珠養殖中心是鐘管鎮和十字港。它們位于現在的浙江省北部,絲綢之鄉德清附近,距離太湖約50千米……大約有5 000個家庭從事珍珠養殖,并以此為生。為了紀念他對珍珠養殖所做出的貢獻,后人在其中一座城鎮建立了寺廟。寺廟每年都會舉辦紀念活動,這一傳統一直持續到19世紀。”“約有5 000個家庭從事珍珠養殖”,說明當時的珍珠養殖已初具規模;而“為今天所熟知的養殖方法”則表明,南宋葉金揚附殼珍珠的養殖方法并未失傳,一直延續了下來,成為具有廣泛意義的現代人工育珠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葉金揚這個人名,目前有幾種不同的稱呼,除了本文提到的葉金揚、余順陽外,還有一種叫法為葉純陽。1925年法國人Boutan[5]所編寫的《珍珠》一書中,將葉金揚稱為葉純陽。“用軟體動物生產珍珠,似乎是中國人比所有其他民族都走在了前面……中國人把制造人工珍珠的這一發現,歸功于一位湖州府的本地人,名叫葉純陽,生活在公元13世紀末。他死后,人們在距湖州府40公里的小山(音),給他建立了一座廟宇……在浙江省的一個城市湖州一帶,杭州以北75公里處有制造人工珍珠的地方。”2004年,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黃惟灝[6]在《湖州晚報》上發表了名為《德清是世界人工培育珍珠的發祥地》一文,文中也將葉金揚稱為葉純陽。“雖然書中所提到的湖州人葉純陽并不一定是最早開始進行人工培育珍珠的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葉純陽系統地完善了人工培育珍珠的技術,并將它發揚光大、傳之后世。”綜合上述結果,不管是余順陽還是葉純陽,這些稱呼指向的都是湖州府的某一個人,正是這個人開創了珍珠淡水養殖的新紀元。而這個人名之所以出現幾種不同的叫法,可能是因為德清方言和普通話的發音不同,從而造成了音譯上的不同,這也才使得同樣的兩個學者在同時實地考察之后發表的論文中對同一個人使用了不同的音譯名稱。
明代,湖州地區的珍珠養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如明代的伍載喬曾寫道:“春水龍湖水漲天,家家樓閣柳吹綿。菱秧未插魚秧小,種出明珠顆顆圓。”這里的龍湖就是現今的湖州菱湖的別稱,湖州菱湖位于湖州城南18 km,南鄰德清縣鐘管鎮。或許隨著城鎮貿易的擴展,德清鐘管的珍珠養殖方法開始傳入其他區域,從而影響了中國其他地區的珍珠生產。對此,海格先生也持有相似的觀點,他在文章的最后說:“中國南部(廣東)地區的人也生產人工珍珠。據說,很久以前,兩個城市交換了他們的秘密,但是湖州人并沒能學會廣東的珍珠生產方法。這或許是因為兩地在氣候或者魚種上存在很大差異。但即使對一些瑣事都非常堅持的廣東人卻成功地學會了湖州的珍珠生產方法。”
古代,德清鐘管和十字港一直有人工養殖淡水珍珠的傳統,這可以從湖州及德清相關縣志中得到佐證。其中,《德清縣新志》[7]的卷二物產篇中記載:“將魚鱗搗爛裹以五村后圩田中土,搓圓嵌于蚌殼內,蓄諸池一二年,后取出之,似真珠。惟光浮質輕有底,近銷蘇浙,遠販四川,獨鐘管人能為之。考此種珠,年久者光足價高,每本短利輕,不能久蓄,業此者漸減于前。”該縣志中提到的“近銷蘇浙,遠販四川,獨鐘管人能為之”,既可以理解為只有鐘管地區的人才掌握珍珠培育的技藝,也可以理解為鐘管地區的珍珠養殖技藝其實在當時已經極為純熟,且在全國享有盛名。
盡管目前國內有關淡水人工養殖珍珠的研究少之又少,可直接使用的資料也不多,但是通過不同資料的橫向和縱向的分析,我們也可以一窺中國古代淡水珍珠規模化生產的面貌。通過系統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現有記載的最早開始淡水人工珍珠大規模養殖的地區應是湖州德清的鐘管和十字港一帶,而南宋葉金揚(音譯)附殼珍珠養殖則是現有記載中淡水珍珠人工規模化養殖的開始。
[1]潘炳炎,黃文貴,文仲芬.珍珠實用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4:62.
[2]MAC GOWAN D T.Pear1s and pear1-makingin China[J].The Journa1 of the Society of Arts,1853,56 (2):72-75.
[3]HAGUE F.On the natura1 and artificia1 production of pear1s in China[J].The Journa1 of the Roya1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Ire1and,1856,16:280-284.
[4]ELISABETH S.Pear1s[M]. Stuttgart:Rüh1e-Diebener-Ver1ag, 2006:352.
[5]BOUTAN L.La Per1e[M].Paris:Chez Gaston Doin Editeur à Paris, 1925:352.
[6]黃惟灝.德清是世界人工培育珍珠的發祥地[N].湖州晚報,2004-07-03(1).
[7]程森.德清縣新志:卷二,物產篇[M].[出版地不詳]: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1:190-191.
(責任編輯:高 峻)
S966
A
0528-9017(2016)01-0087-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133
2015-08-11
楊安全(1974-),男,四川蒼溪人,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珍珠深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1:osmbiotec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