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祖珍
(550001 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 貴州 貴陽)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研究
付祖珍
(550001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作用愈發凸顯,消極作用也逐步顯現,網絡著作權侵權案例頻發。本文通過大量文獻調查和對比探討,在明確與課題相關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在司法實務中更好適用相關法律法規,協調網絡著作權立法方面的矛盾,以更好保障權利人的著作權。
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著作權侵權;責任構成;責任承擔
網絡服務提供者(Internet Server Provider,下文簡稱ISP)以其作為互聯網信息傳遞中樞的地位,對互聯網著作權保護負有重要義務與責任。通過對此課題的研究,旨在更好地規范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行為,保障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網絡服務提供者概念是指以信息的傳播、獲取為主要目的,借助網絡平臺向網民提供接入、搜索等服務的組織或個人。[1]其類型主要包括: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和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主要有網絡自動存儲服務提供者,網絡自動接入、傳輸服務提供者,網絡信息存儲空間服務提供者,網絡搜索、鏈接服務提供者。
(一)歸責原則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明確了過錯責任為ISP著作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要求ISP具有過錯才能認定侵權。但在證明責任部分,雖然我國法律未規定舉證責任倒置,但法院在實務工作中,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主觀上有沒有過錯時,是以版權人發送的通知送達ISP與否為依據,而不深入探究ISP是否已知悉其中的內容。這其實就是舉證責任倒置的體現。著作權人在電子證據的收集以及保存上相較于ISP處于弱勢地位。之所以對ISP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一方面由于ISP對互聯網的信息具有控制力,在證據收集與保存上較著作權人有優勢;另一方面,在司法實務中,由ISP就過錯責任進行舉證,也減輕了訴訟工作的負擔,保障了著作權人的權益。
(二)構成要件
1.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行為的
我國對ISP版權侵權行為采取的是概括式和列舉式相結合的立法模式。但是,法律并未根據服務內容對ISP類型化和對其表現具體化,使得在司法實踐上的對侵權責任的認定適用性不強。因此,分析不同類型ISP侵權行為的具體表現十分必要(具體行為表現見下表)。
2.造成著作權人權益損害的事實結果
ISP侵犯著作權的損害后果包括由于ISP的行為導致版權人著作人身權和財產權受到侵害的事實結果。由于網絡傳播的特性,使得網絡著作權侵權結果相對于其他侵權結果而言,具有不確定性、嚴重性和不可逆性。比如將他人未發表的作品發布到網上,即使及時刪除,著作權人被侵害的發表權也不可逆,更加劇了網絡著作權侵權結果的嚴重性。
3.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間的因果關系
ISP損害著作權益的行為若一定會導致損害事實的發生,即可認為兩者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兩者之間的聯系具有唯一性,則可以直接認定因果關系的存在。在實踐中,如果ISP的損害著作權權益的行為,導致權利人利益受損或者擴大了損害的范圍,那么可認定因果關系存在。比如《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規定了ISP在收到權利人通知后沒有履行通知刪除義務,就需要對著作權人損失的擴大部分擔責。在這里就認為ISP的消極侵權行為與權利人的損失存在因果關系。
4.主觀過錯
ISP能認識到其行為是違法侵權的,即可認定其存在主觀過錯。在損害互聯網著作權的責任認定要件中,評價過錯時,要依據ISP是否“知道”其行為構成侵權,但“應知”能否包含在內仍有爭議。我國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中認為ISP的主觀歸責原則包括“明知”和“應知”兩種形式。然而,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中只包涵了明知的情況。在此,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上,應當借鑒美國立法的相關規定,將“應知”納入“知道”條款的范疇,以此提高ISP對注意義務的關注,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
(三)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
我國對網絡著作權責任的免責事由主要規定在《條例》中,包括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法定許可,ISP履行“通知——刪除”義務情況下的免責,以及“實質性非侵權用途”免責。
1.網絡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免責
網絡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是指ISP或者互聯網用戶使用權利人已發表的著作時,不用獲得許可也不用付費。《條例》第六條、第七條規定ISP在為介紹評論、時事性文章、時事新聞報道、國家機關執行公務、公眾上的講話、教學科研以及圖書館等公益性機構將作品電子數字化保存傳播等情況下使用他人作品時,成立合理使用。法定許可是指,采用版權人著作雖無需事前獲得許可,但要付費。關于互聯網著作權的法定許可情況,主要規定在《條例》第八與第九條,網絡著作權在進行義務教育以及開展扶貧工作等情況下可以根據法定許可免責。
2.網絡服務提供者履行“通知——刪除”義務情況下的免責
作為ISP著作權責任限制的一種方式,《侵權責任法》規定的“通知”條款既是免責事由,又規定了責任的構成。本文認為,盡管《侵權責任法》作為上位法,在法律法規適用上應當優先于《條例》,但是,《條例》作為國務院發布的專門針對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的法規,相較于《侵權責任法》在相關法律規定中更加明確與具體,符合現實需求,應當在司法實踐中優先選擇適用。[2]
3.實質性非侵權用途免責
實質性非侵權用途免責是在美國的SONT案中確立的,是指當一項技術的運用雖可能發生侵權責任,運用技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提供服務體驗而不是用于非法目的,為了防止阻礙科學技術的發展,應該授予其技術免責。我國《條例》的第四條規定了ISP提供技術裝置符合法律規定,該條件下可免責,該條款類似于“實質性非侵權用途”標準。
在確定侵犯版權責任存在與否的基礎上,明確責任主體,以合理的要求為基準進行責任的分配,并明確各主體的擔責方式是侵權責任制度的重要方面。
(一)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形態
1.單獨責任
單獨責任,是指在民事侵權法律關系中,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人唯一,并對其直接開展的行為,如提供內容服務的提供商傳播侵犯版權人利益的資訊等,造成作者權益損害的事實行為,須單獨擔責。《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1款可以理解為法律對ISP單獨責任的規定。
2.共同責任
共同侵權責任可劃分為連帶、按份和補充責任。我國的法規認為在共同侵權的條件下,ISP與網民擔負的是連帶責任,這意味著對ISP的負擔更重。對連帶責任而言,需要明確法定才可以。我國對此就有明確的條文加以規范,比如“通知”規則下,若ISP不履行注意義務,那么對著作人因此造成的損失,擔負連帶責任。并且若ISP明知網民的行徑侵犯了著作權仍不進行干預,那么對導致的事實結果與網民承擔連帶責任。
(二)網絡服務提供者著作權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
1.停止侵害
著作權侵權行為正在發生且未結束的情況下,為減少損失而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及時采取舉措,如刪除侵權內容、切斷鏈接等方式停止侵權行為進行。對網絡著作權侵權而言,因網絡傳播的高速便捷,停止侵害對于保證著作權人的權益起著重要作用。對于ISP而言,要求停止侵害行為具有及時性,有效性,既要積極防止由于侵權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害,也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間接損害結果的擴大。
2.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作為侵權擔責的方式,兩者救濟的對象主要是版權人的人身權。ISP的著作權侵權行為:例如發布他人作品不注明作者名稱,擅自改變或刪除他人作品內容等,而導致作者聲望遭到破壞,請求賠禮道歉,若行為導致外界對作者的聲譽評價降低,權利人則能請求消除影響。兩者差別在于侵權行為損害結果的范圍不同,因此,對于消除影響要求ISP通過公開的方式進行說明解釋,賠禮道歉既可以通過公開也可以私下進行。
3.賠償損失
損害賠償是擔負侵犯網絡版權責任的方式,是實現懲罰救濟功能的途徑。[3]其內涵不僅包括物質上的,也包括精神層面的。對于ISP而言,要求其進行篡改、刪節等嚴重破壞作品的完整性的行為,亦或是嚴重侵犯作者署名權等侵權行為應該擔負的賠款,要先以作者真正遭受的損失為準,其次是ISP因侵犯版權而贏取的非法收入,然后才是法律明確的五十萬的賠款額度。在網絡環境下對著作權侵權損害造成的損失或者違反所得的計算標準,可根據相關網站的點擊率、流量、下載量等為基準,并且結合損害后果的范圍、嚴重性等因素進行考量。同時完善關于法定賠償的制度,建立適應網絡著作權發展的賠償標準,維護著作權人權益的同時也不阻礙知識產權的傳播、發展。
[1]周奇,段志鯤,魏垚.關于搜索平臺專利侵權若干問題的研究[J].電子知識產權.2015(8).
[2]鄧社民.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限制問題探析[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3).
[3]王偉.網絡侵權多元救濟機制探析[J].學術交流.2012(6).
付祖珍(1990~),女,漢族,貴州金沙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經濟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