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連,張根良
(德清縣新安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浙江德清 313200)
文獻著錄格式:陸永連,張根良.糧食生產功能區管理維護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410-412.
?
糧食生產功能區管理維護的探討
陸永連,張根良
(德清縣新安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浙江德清 313200)
文獻著錄格式:陸永連,張根良.糧食生產功能區管理維護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410-412.
摘 要:總結德清縣新安鎮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的成功經驗,針對縣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存在的非糧化傾向嚴重等問題,提出管理和保護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糧食功能區;管理維護;德清
德清縣新安鎮位于德清縣的東部,屬水鄉平原,面積57 km2,下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1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 059人,耕地面積2 187 hm2。2010年全鎮單季稻面積1 269 hm2,糧食總產量9 747 t,平均產量7.680 t·hm-2。2014年全鎮單季稻面積1 110 hm2,糧食總產量8 806 t,平均產量7.935 t·hm-2。由于種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差,雖然國家對種糧重視,每年都有一定補貼,但與青蝦養殖比較,效益差距較大,導致種糧面積逐年減少,以致糧食生產功能區難以維持和保護。2010—2018年規劃新安鎮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1 260 hm2,37個圩區。2011年建設了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浙糧區[2011]5號文件公布第3批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認定結果,新安鎮下舍村建成100 hm2,是浙江縣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中面積最大、農田基礎設施好、集中連片、示范性較好的區域。
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建成,是省政府的米袋子,能確保糧食生產安全與穩定,是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為此,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建設管理與維護,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尤為重要[1]。
1.1管理與維護難
根據目前現狀和規劃,新安鎮從2010—2018年將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 260 hm2,但大部分是縣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僅少部分是省級。由于縣級糧食生產功能區資金配套不夠,沒有處罰條例,導致近幾年大面積毀田挖塘,養殖青蝦,矛盾突出,難以管理與維護,長此下去,整個糧食生產功能區將難以保護。
1.2糧經比例失調
根據2014年統計,新安鎮有水田2 187 hm2,單季晚稻種植面積1 107 hm2,占水田面積50%,青蝦養殖占40%,特種水產養殖及花卉苗木、畜禽類養殖占10%,2015年預計種糧比例還會進一步下降。
1.3種糧效益低
據調查結果,農戶自種種糧成本約1.35萬元· hm-2(包括化肥、農藥、用工、機械化作業等),若加上流轉土地的土地租金約2.70萬~2.85萬元· hm-2,按產量8.25 t·hm-2,糧價3.36元·kg-1計算,產值2.775萬元·hm-2。種糧大戶只有靠國家糧補來賺錢,3 750~4 500元·hm-2;另一條途徑,主要以種植高產雜交粳稻,用高產來取得效益。如進行青蝦養殖,全年養殖2季,上半年一般收回全年成本(包括租金、水電費、飼料、工資等),下半年那一季就可以賺錢了。如青蝦單產600 kg·hm-2左右,單價100元·kg-1,全年收益6萬元·hm-2。糧經效益差距如此之大,導致非糧化趨勢日益嚴重。
糧食生產功能區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促進和增強糧食生產綜合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的有效手段,縣、鄉鎮兩級要確保政策措施落實,村級要落實管護責任人。
2.1措施落實
縣鄉兩級政府按照浙江省政府要求,制定糧食生產功能區管理與維護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同時,制定處罰條例,對違規及毀壞糧食生產功能區的人和事光靠行政手段處理還不行,還要進行經濟處罰,只有雙管齊下,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列入政府的工作考核和責任制,縣對鄉鎮,鄉鎮對村,一級抓一級,并與年度工作業績考核掛鉤。同時,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浙江省糧食生產功能區保護辦法的通知》規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從嚴查處破壞耕地行為。開展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劃定,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嚴禁建設征占用,實行永久保護。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已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管護,制止“非糧化”,禁止“非農化”等。
2.2資金落實
對已建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建立好管護的長效管理制度,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確保每年管護資金的落實到位,對每年的路、渠、機埠、綠化等設施進行維護,同時,村級專門落實長效管護責任人,做好功能區的渠道清淤、除草、管護的各項工作。
加大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的扶持力度,加強主體培育,優先安排國家和省級農業財政扶持項目,推進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實施以獎代補和水稻生態補貼等項目,用于糧食生產功能區基礎設施建設、管護等。
近年來,新安鎮下舍村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通過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推廣1年2熟以上的穩糧增效的多種種植模式(麥-稻,油-稻,肥-稻,蝦-稻),應用“三新”技術,推廣優質高產新品種,進一步推進土地流轉,培育規模種糧大戶,建立健全植保、農機組織,實施統一品種、統一育供秧、統一機插、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草害綜合防治“五統一”,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不出現冬閑田和拋荒田。
3.1加強農田基礎設施管理
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關鍵在于農田機耕路四通八達,能進能出,有利于機械化作業;排灌渠暢通無阻,做到能灌能排,旱澇保收。根據圩區面積大小,合理安排排灌機埠,便于灌排水。逐步達到田塊成方、渠路成網、綠化成行的新格局。
3.2創建高產示范方
新安鎮下舍村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從建區以來,得到省、市、縣領導和有關專家高度重視。2013年由省專家組來糧食功能區對示范方嘉優5號進行考察,2014年種植了雜交粳稻甬優538,經市、縣農業局專家現場測產,示范方平均產量達到12.45 t·hm-2,最高田塊達到12.87 t·hm-2,創嘉興市高產競賽1等獎,充分發揮了高產示范,以點帶面的作用。核心區糧食復種指數達到200%,主要以大小麥、油菜為主。
3.3著力提高種糧水平
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建設,不光是種植水稻,而是要提高糧食復種指數和產量,以增產增收為目標,運用“三新”技術配套,著力提高種糧水平,不斷強化農技服務,確保建設一批,鞏固一批,管護一批。加強對糧食生產功能區農戶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戶整體的科技水平。使功能區成為產糧先行區,管理和保護的責任區[2]。
4.1保障糧食收購價格
在國家糧食最低保護價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本地規模主體訂單糧食收購價格,促進本地糧農的生產積極性,提高本地糧食的收儲率。
4.2提高糧食生產功能區政策補助標準
根據德清縣2010—2018年糧食生產功能區規劃布局,對縣級糧食生產功能區進一步加強資金補助力度,以強化未建和已建功能區的資金配套落實。
4.3推進土地流轉
推進土地流轉,不僅可以保護農民利益,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有利于土地逐步向大戶集聚,從而進行集約化生產,發揮規模效應,促進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穩定發展。
進一步強化政府功能區建設的主導作用,完善各級領導聯系制度,做到建章立法,落實專項管護經費,專款專用,保障糧食生產功能區長久發揮作用。同時,建立行政追究制度和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納入各級考核內容[3]。保護好糧食生產功能區是各級政府的首要任務,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各級都較為重視,但縣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因投入配套資金少,再加上村級不夠重視,種糧與非糧化經營效益差距大,導致挖塘毀田現象較為突出,光靠紙上談兵、嘴上講講、牌子立立是不夠的,要加大行政處罰力度,防止非糧化傾向,保證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延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岳鈞,王月星,吳早貴.浙江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浙江農業科學,2013(1):1-4.
[2]夏國綿,王志偉,應金耀,等.蕭山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杭州農業與科技,2010 (3):24-26.
[3]周克,蔡穎萍,閆苗苗.糧食安全背景下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探討[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6(9):13-15.
(責任編輯:張才德)
作者簡介:陸永連(1962—),男,浙江德清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14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3-0410-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