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明
(衢州市農業信息與教育培訓中心,浙江衢州 324000)
文獻著錄格式:郭紅明.衢州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453-455.
?
衢州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的探討
郭紅明
(衢州市農業信息與教育培訓中心,浙江衢州 324000)
文獻著錄格式:郭紅明.衢州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453-455.
摘 要:農產品電子商務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無地域限制等優勢,已成為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創業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通過分析衢州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電子商務;衢州
衢州市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業特產資源豐富,名品薈萃,是農業大市,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全國地市之中,衢州市畜禽、柑橘、食用菌、蜂產品的生產規模、產量和品質處于前列,是浙江省最大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也是四省邊際區域性的農產品貿易集散中心。全市已初步形成柑橘、生豬、糧油、蔬菜、食用菌、家禽、筍竹、茶葉、蜂產品、水產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先后被命名為中國特產之鄉的有19個,注冊農產品品牌907個,柯城的椪柑、不老神雞,衢江的三元豬、柑橘,江山的蜂產品、白菇,龍游的筍竹產品、富硒大米、蓮子,常山的胡柚、山茶油,開化的龍頂茶、金針菇等一大批品牌農產品享有較高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新的“三農”發展思路[1-2],如何利用電子商務這個先進、便捷的技術來搭建農業信息應用平臺,在網絡上實施農產品和特色商品的交易,以低成本、高效率、無地域限制等優勢,給農產品流通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已成為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促使農民創業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
1.1領導重視,發展氛圍日漸濃厚
近年來,衢州市委、市政府領導十分重視電子商務的發展,2015年專門成立了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制定了電子商務3年行動計劃;出臺有關促進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市政府每年從市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中安排1 000萬元用于扶持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同時,衢州市各級農業部門立足產業、順勢而為,把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的新載體,協同商務、供銷等部門,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1.2起步較早,網絡營銷成效明顯
衢州市早在1998年11月建立了專為“三農”服務的“農技110”,2005年推廣應用浙江農民信箱,并開展網上訂單和網上招商工作。到2014年12月底,共計發布信息95.38萬條,啟用農民信箱14.62萬戶,通過農民信箱發布公共信息12 377條,發送信件5.46億封,發送買賣信息32.34萬條,發送短信4.89億條,常年在農民信箱上推介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579家,設立網上攤位1 795家,參展農產品3 368個,為農業經營主體發送“每日一助”農產品供求信息4 821條,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3網民青睞,電子商務勢頭強勁
衢州市根據不同區域的產業特色,不同的農產品特性,不同的農業主體實力,選擇條件相對成熟的產業進行重點突破,培育成功一批電子商務應用的典型。如江山市依托獼猴桃產業優勢,在淘寶網上銷售獼猴桃的網店超過200家,年銷售100萬kg,形成了“天下獼猴桃,江山集散”的品牌效應;開化縣有9家茶葉企業入駐天貓商城,每年網上營業額近2 000萬元;龍游縣的發糕、酥餅,衢江的竹碳制品等產品在互聯網上也小有名氣。全市已有1 381家農業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或自建網站,或通過淘寶網、天貓商城等第三方平臺進行農產品網絡銷售。
1.4產品豐富,農業產業基礎較好
全市已注冊各類農產品商標907個,獲中國馳名商標4個,浙江省著名商標32個,浙江省名牌農產品33個,培育區域公共品牌農產品40個,享有19個中國特色之鄉的美譽;全市建成綠色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種植基地6.733萬hm2,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281個。全市制定實施各類農產品地方標準(規范)154個。2013年以來,衢州市積極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全市已注冊家庭農場0.2萬家。衢州市農產品品種多,農業產業基礎較好,為打造農產品電子商務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為消費者提供質量安全、品質優良的放心農產品,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潛力巨大。
1.5注重平臺,電子商務模式多樣
衢州市積極協同有關部門構筑淘寶特色中國衢州館、淘寶特色中國龍游館、衢州農產品網上商城、衢州禮邦電子商務公司“送花人”、中國網上糧食市場、中國茶葉網上商城(搜搜茶)等重點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借助渤海灣商品交易所、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等全國性電子商務平臺,推動江山蜂王漿、蜂蜜,龍游“九號牧場”品牌生豬,“常發”牌山茶油,常山胡柚等特色品牌農產品上線掛牌交易。衢江區積極探索農產品銷售線上線下互動和農產品電子商務進社區模式,創新開通家庭農場周末直通車,開展“社區—農場—餐桌”活動,打造“開放型田園超市”,結合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業配送,將農產品進行“點對點”直銷配送。
2.1農業經營主體觀念滯后
雖然互聯網、信息化高速發展,但是廣大農業經營主體的認識并沒有同步跟進,大部分主體還只是把競爭焦點定位于實體市場和實體交易,沒有充分意識到網絡對于贏得未來競爭優勢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2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主體分散
目前,衢州市銷售衢州特色農產品的單體,知名度較高的有搜搜茶、農味網、章魚網。各店發展不均衡,好次差距較大,且大多數網店處于低層次發展階段,規模小,電商企業“小、散、弱”普遍。農業企業運用電商意識相對落后,模式單一,大品牌意識更是無從談起。
2.3缺乏高素質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
據統計,衢州在淘寶網上的網店已達8 000多家,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有1 200多家(個體網店),從業人員達2萬人。以淘寶網、當當網、阿里巴巴活躍用戶群為代表。但是,大部分網商都未經過系統的電商培訓,仍處于支撐電子商務應用的初級水平。衢州電子商務之所以發展慢,很大程度上制約于人才的缺失。雖然衢州市的幾家職業院校都開設了電子商務的相關專業與課程,但由于課程內容與現實需求差距較大,加上衢州市電子商務整體發展環境不夠理想,造成廣大電商企業急需的專業人才嚴重短缺,許多專業人才流向周邊其他較發達的地市。現有的電子商務企業對高級美工、優質客服人員的需求量無法得到滿足,特別是領軍型專業人才更是沒有。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需求,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
2.4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
農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在物流作業過程中存在裝卸難、運輸難、易壞損等問題,缺少有針對性的物流服務,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期望。
2.5農產品質量控制不太容易
不同于工業化大生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有一定難度,持續供應也很成問題,形成了面上品種極其豐富與實際可供應產品極其單調的矛盾。
衢州市農產品電子商務要實現跨越發展,必須堅持市場導向、政府搭臺、主體唱戲,線上線下協作,本地外地協調,創業就業協同,全力打造分工明確、結構合理、秩序和諧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全產業鏈,努力開創衢州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新局面。力爭通過3~5年努力,構建1個衢州特色鮮明的農產品網上營銷平臺,打造5個年網上銷售額5 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板塊,建設10個農產品電子商務特色村,培育100家年網上銷售額100萬元以上的農業經營主體,全市農產品網銷額占農業總產值的10%以上,成為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大市。
3.1政府主導,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扶持、規范和引導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
加大財政投入,整合現有信息基礎設施資源,構建覆蓋鄉村的寬帶信息網絡。
出臺鼓勵優惠政策,大力推進農產品網上交易市場建設,不斷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和廣大農戶開展電子商務。
打造培育淘寶第一村、示范園,帶動衢州市電子商務的發展。
3.2加快農產品品牌化建設
完善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標準體系,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鏈標準化建設,力爭農業標準化率達60%以上。
大力推進農產品流通、分級、包裝、銷售等產后環節的標準化工作。
強化農戶和涉農企業的品牌意識,借助品牌經營,做大特色產業。
3.3培養現代農民和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
對家庭農場等農業主體進行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培訓。教會他們使用和掌握檢索信息和網上交易的方法、技術及防范風險的方法,提高電子商務在農村人才的培養。積極扶持組建各類產品經紀人協會,讓企業、村民能更快更好的進行電商網營,并健康發展。
大力培育農產品電子商務主體。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電子商務應用,力爭60%以上的農業企業,90%和80%以上的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應用,50%以上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殖大戶利用互聯網收集和發布信息。
3.4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
盡快建立范圍更大的農產品綠色通道,減免相關費用。
積極在農民中培育物流企業,扶持一批農產品流通企業,特別在區域外建立的綠色食品專營銷售市場企業,在政策和資金上要重點傾斜和扶持。
積極培育農產品流通合作組織,提倡成立農民銷售合作社。使其成為農民進入市場的主要方式。
認真研究農產品的包裝技術,提高農產品的包裝質量,尤其是要提高農產品的保鮮程度。
3.5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大力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市、放心縣,大幅提高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大力推廣運用二維碼追溯技術,力爭在網上銷售的精品農產品上全部實現二維碼追溯。
3.6積極探索農產品交易模式
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商社區化,選擇1~2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進社區試點,縮短農產品物流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保鮮程度和損耗率。
總結推廣農產品網上預售、時令農產品“搶鮮購”等模式,加快推進同城農產品網上銷售,逐步實現農產品網上以銷定產。
探索農產品交易模式,開展線上線下、農業觀光采摘、互聯網定制私人農場、代購代銷、農戶+網店+公司等模式,探索適合衢州市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洪濤.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對策建議[J].信息化建設,2010(2):34-36.
[2]張鑫,賈仕金,郭紅明,等.衢州市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4(3):92-95.
(責任編輯:吳益偉)
作者簡介:郭紅明(1961—),男,浙江東陽人,高級農藝師,本科,從事農業信息化技術工作,E-mai1:qznj110@sina.com。
收稿日期:2016-01-15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3-0453-03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