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明 魏 農 陳 莉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
老年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相關基因檢測與分析
郭宗明 魏 農 陳 莉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基因檢測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癡呆絕對及相對發病率明顯增加〔1〕,癡呆患者的照料、護理與管理越來越突出,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2〕。在引起癡呆病因中,常見的有阿爾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癡呆(VD)。雖然AD預防、治療效果均欠理想,但部分癡呆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特別是VD。兩者的早期診斷與鑒別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對老年患者進行了AD相關基因檢測并予以分析。
1.1 病例資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年齡≥60歲)276例,其中男117例,女109例;年齡60~92歲,平均72歲。其中,存在腦、血管病變患者185例,均根據臨床表現及B超、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證實;采用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DSM-Ⅳ-TR)診斷標準〔3〕,癡呆患者共38例;根據臨床表現、檢查及Hachinskin缺血量表:診斷為VD 24例,可疑VD 3例,排除VD 12例;排除VD患者12例,根據美國國家衰老研究所和AD學會(NIA-AA)診斷標準〔4〕,11例診斷為AD。
1.2 檢測方法 應用DNA測序法,對患者進行AD相關基因NAT2、ACE、IL1A、SERPINA3、APOE、A2M、CYP46A1聯合檢測。
1.3 結果評判 根據NAT2、ACE、IL1A、SERPINA3、APOE、A2M、CYP46A1等基因檢測結果,進行綜合評分,分為AD低風險(陰性)、中高風險(陽性)二個等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3軟件進行χ2檢驗。
2.1 癡呆患者AD相關基因檢測結果比較 AD患者有10例基因檢測呈高風險,陽性符合率為90.91%;VD患者有4例基因檢測呈高風險,陽性率僅16.67%,兩者差異極顯著(χ2=17.32,P<0.001)。
2.2 腦、血管病變患者與無腦、血管病變患者基因檢測結果比較 無腦、血管病有腦、血管病變者有10例(5.41%)基因檢測呈陽性;無腦、血管病變者,6例(6.60%)基因檢測呈陽性,兩組無顯著差異(χ2=0.16,P=0.691)。
2.3 AD、VD發病率比較 VD發病率(8.70%)明顯高于AD(3.99%;χ2=5.16,P=0.023)。
2.4 腦、血管病變患者與無腦、血管病變患者癡呆發生率比較 有腦、血管病變患者有癡呆32例(17.30%);無血管病變患者6例(6.60%)有癡呆,兩組差異顯著(χ2=5.89,P=0.015)。
臨床上,有些癡呆是可預防及治療的,如VD,通過積極消除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及吸煙等〔5,6〕,可使很多患者得到預防;即使出現癡呆癥狀,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活血、化瘀等治療,部分患者仍能防止疾病進一步進展,爭取生活自理,以減輕家庭與社會負擔。
目前,VD與AD的鑒別多根據臨床表現及長谷川智能簡表和Hachinskin缺血量表診斷與鑒別,尚無確切的、較客觀的臨床檢測指標。本文提示AD相關基因檢測可作為癡呆類型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重要客觀依據。而VD中,有部分患者基因檢測陽性,考慮有些VD患者同時并存AD即混合型癡呆可能。本文提示AD的發病可能與腦、血管病變無關,相關基因陽性是AD的一個獨立風險因素。腦、血管病變為癡呆發生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7〕。加強腦、血管疾病的一、二級預防及治療,有望降低癡呆的發病率。孫宏賢等〔8〕的調查研究結果為VD所占比重明顯上升;與本文不同,這考慮與樣本含量及群體不同有關外,也可能與經濟發展人們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變化,致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明顯升高有關。
1 Scazufca M,Cerqueira AT,Menezes PR,etal.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on dementia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Rev Saude Publica,2002;36(6):773-8.
2 劉宏斌.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130-1.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147-71.
4 McKhann GM,Knopman DS,Chertkow H,etal.The diagnosis of dementia due to Alzheimer's diseas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 workgroups on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J〕.Alzheimers Dement,2011;7(3):263-9.
5 Whitmer RA,Sidney S,Selby J,etal.Midlif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risk of dementia in late life〔J〕.Neurology,2005;64(2):277-81.
6 Zhou H,Deng J,Li J,etal.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garette smoking,alcohol drinking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ong elderly people in China〔J〕.Age Ageing,2003;32(2):205-10.
7 李 靜,周華東,王延江.血管性癡呆危險因素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3):158-61.
8 孫宏賢,吳逸雯,葉福林,等.上海市松江區佘山鎮老年人癡呆患病率調查〔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2;7(2):91-5.
〔2015-04-24修回〕
(編輯 苑云杰/王一涵)
郭宗明(1973-),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老年醫學研究。
R212.7
A
1005-9202(2016)20-5168-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