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山 駱 宏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8)
?
離退休高齡老人成功老齡化的質性研究
任立山 駱 宏1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8)
成功老齡化;軀體健康
成功老齡化(SA)是指與增齡相關的功能狀況無改變或改變甚微、盡管他們年事已高但認知功能良好、身心健康的一種狀態〔1〕。Reichstadt等〔2〕質性研究發現,老年人群將SA視為自我接受、滿意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Montross等〔3〕通過對SA主客觀評定結果間的比較發現,盡管有些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和部分能力喪失的情況,他們依舊將自己視為SA人群。本研究建立在文化差異基礎上,采用質性研究手段,深入了解我國高齡老人對SA的看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0月在杭州市五云山療養院療休養的老年人13人,男9人,女4人;年齡80~86(平均81)歲;有配偶9人,喪偶4人;小學2人,初中4人,高中2人,大專及本科5人。納入標準:①入住時間2 w;②有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③自愿參與本研究,且能充分表達老年后真實體驗和感受。
1.2 方法 采用質性研究方法目的抽樣,向訪談對象介紹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和過程,樣本量按照資料飽和的原則確定。在訪談中,訪談的個案采集到第13例時,訪談資料分析便無新的主題呈現,即資料“飽和”。
1.2.1 資料收集 采用深度訪談、觀察、錄音、記錄等方法收集資料。訪談地點安排在老年人房間,相對安靜。為保護老年人隱私,研究結果采用匿名方式,姓名以編碼(A-M)代替。根據研究目的和受訪者特點,由研究者本人制定訪談提綱。訪談提綱由開放式問題形成,盡量避免誘導性暗示。訪談提綱如下:①您之前聽說過SA這個概念嗎?②能談談你對SA的看法嗎?③您是如何實現SA的?訪談過程中使用反問、追問、重復、回應等訪談技術,使所得的資料盡可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受訪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態度。每位老年人訪談1次,訪談時間30~60 min。借助在療養院實習1年的時間,研究期間研究者以實習醫生的身份參與被訪者日常生活,以觀察被訪者的各方面表現。
1.2.2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遵循Colaizzi七步法〔4〕的質性內容分析法。反復聽錄音材料,將受訪者陳述的內容(包括受訪者的非語言行為,如語氣、停頓)和研究者的現場觀察輸入電腦,轉化為文字材料。仔細閱讀訪談記錄,提取有意義的陳述,對反復呈現的觀點進行編碼,并做出詳細描述,辨別出相似的觀點進行編碼,升華主題概念,在形成對資料分析架構的同時,歸納總結得出研究結果。
2.1 高齡老人對SA概念的了解程度 多數是在以往療養期間,通過授課知道SA這一概念,但具體什么是SA了解不詳。
2.2 高齡老人自身對SA的界定 接受訪談的老年人盡管學歷、經濟條件、婚姻狀況、所患慢病種類不同,但他們一致認為感到幸福或能夠積極應對晚年生活帶來的困難即是SA。
2.3 高齡老人對如何實現SA的看法 ①維持軀體健康;②維持心理平衡;③維持社會功能;④繼續學習。
以往多數研究者傾向于那些較年輕、功能喪失最少或生理功能保持高水平的老年人作為SA研究對象〔5~8〕。高齡老人的主觀感受中主觀幸福感與健康或認知等客觀測量指標一樣重要,應當將主觀幸福感作為SA判別標準。因為幸福感強的人說明其對生活滿意度高。這點與Freund等〔9〕、Bowling等〔10〕研究觀點一致。另外,本研究還發現高齡老人大多經歷了社會的重大變遷,造就了部分老年人堅強、樂觀、坦然應對的人格特征。Freund等〔11〕基于積極角度提出經典SA模型-選擇補償最優化模型(SOC),即老年人有潛力調整并使自己適應老齡化過程中的變化,并最大程度利用、發揮自身優勢和資源以彌補生理和其他方面的缺陷。在Freund等〔11〕的理論基礎上,Wagenen等〔12〕提出建議擴大SA定義內涵,將有能力應對老年慢性病或殘疾的老年人也定義為SA,這點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從訪談資料還發現離退休高齡老人對于如何實現SA的看法,特別強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也提及社會功能和學習方面。李艷玲等〔13〕研究指出協助老年人積極從事身體活動,可延緩身體功能下降,提升幸福感,實現SA。實現SA建立在合理有效應對的基礎上。這一分析結果與Faber等〔14〕的研究大致相符。Faber等〔14〕質性研究發現高齡老人將SA看作一種有效應對過程,會有更多的老年人實現SA。
以往研究〔6,7,15〕認為,SA是一種狀態即評估當下的健康狀況,SA檢出率較低。Faber等〔14〕研究顯示10%的老年人各種功能良好且感到幸福。
高齡老人認為擁有家人及社會支持是幸福感的先決條件,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Faber等〔14〕也指出應當將對待老齡化的態度作為SA判別標準而不是功能喪失或缺陷的程度。因為衰退是老齡化過程不可避免的。目前尚無測量高齡老人有效應對能力的工具,因此,有必要依據目前SA理論基礎編制一個評估高齡老人應對能力的問卷。
1 朱建宏.成功老齡化研究概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7):723-4.
2 Reichstadt J,Sengupta G,Depp CA,etal.Older adults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ing:qualitative interviews〔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10;18:567-75.
3 Montross LP,Depp C,Daly J,etal.Correlates of self-rated successful aging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06;14(1):43-51.
4 辛瓊林,李玉玲.質性研究資料分析方法應用的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07;7(10):16-8.
5 Jorm AF,Christensen H,Henderson AS,et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ageing〔J〕.Austr J Ageing,1998;8(1):33.
6 Jang SN,Choi YJ,Kim DH.Association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with successful aging:differences in the components of successful aging〔J〕.J Biosoc Sci,2009;41:207-19.
7 李春波,張明園,張新凱.成功老齡的初步研究:判別標準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0;20(2):67-9.
8 Depp CA,Jeste DV.Definitions and predictors of successful aging: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arger quantitative studies〔J〕.Am J Geriatric Psychiatry,2006;14:6-20.
9 Freund AM,Riediger MA.Successful aging.In:Lerner RM,Easterbrooks MA,Mistry J,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M〕.New York:Wiley,2003:601-28.
10 Bowling A,Iliffe S.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J〕.Age Ageing,2006;35:607-14.
11 Freund AM,Baltes PB.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 as strategies of life management:correlations with subjective indicators of successful aging〔J〕.Psychol Aging,1998;13:531-43.
12 Wagenen AV,Driskell J,Bradford J."I′m still raring to go":successful aging among lesbian,gay,bisexual and tran- sgender older adults〔J〕.J Aging Stud,2013;27:1-14.
13 李艷玲,張瑞麗,李慧娟,等.社區老年人身體活動、身心功能與心理幸福感的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11):2086-8.
14 Faber M,Wiel AB,Exel E,etal.Successful ageing in the oldest old who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successful aged〔J〕?Arch Intern Med,2001;161:2694-700.
15 Trawbridge WJ,Wallhagen MI.Successful aging and well-being:self-rated compared with rowe and kahn〔J〕.Gerontologist,2002;42:727-33.
〔2015-09-17修回〕
(編輯 苑云杰/杜 娟)
杭州市科技局項目(No.20120633B21)
駱 宏(1972-),男,博士,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臨床心理學、健康管理、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研究。
任立山(1987-),女,碩士,主要從事老年心理衛生研究。
R749.1+6
A
1005-9202(2016)20-5176-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117
1 杭州市五云山療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