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英 李金秀 劉澤龍 陳詩韻
(吉首大學醫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
武陵山片區空巢老人生存狀況與養老問題
陳正英 李金秀 劉澤龍 陳詩韻
(吉首大學醫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武陵山片區; 空巢老人; 健康狀況; 養老需求
武陵山片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1〕。但該片區隸屬于不同的省或直轄市,由于行政劃區和各省市政策及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導致武陵山片區農村空巢老人一直未能作為一個地區性的重點人群進行研究,對該地區的農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狀況和養老問題一直缺乏了解。本研究旨在了解武陵山片區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狀況及養老現狀。
1.1 對象 武陵山片區的空巢老人527人,納入標準:①地區常住人口;②年齡≥60歲;③子女不在家居住連續超過半年,或無子女;④知情同意。其中湖南225人、重慶122人、貴州91人、湖北89人;平均年齡70.1歲;其中男251人,女276人;土家族184人,苗族145人,漢族97人,其他民族101人;獨居者138人,夫妻共同居住者389人;文盲或半文盲241人,小學、初中教育程度233人,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53人;經濟狀況:月生活費<300元145人,300~800元284人,>800元98人;醫療費用:公費醫療保險49人,社會醫療保險131人,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82人,自費65人;空巢老人生活自理情況:能自理者397人,部分自理者112人,不能自理者18人;老人家庭中平均擁有子女數為3.27個,其中無子女的18人,1個子女的45人,2個子女的159人,3個及以上子女的305人。
1.2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資料、整理、分析與本地區實際相結合自行設計調查表。咨詢相關專家的基礎上,對問卷進行反復修改,并通過預實驗(先行調查20例老年人)測試其信效度,問卷Cronbach α系數和內容效度分別為0.834和0.953。
1.3 調查法 此次研究的數據及相關資料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結合個案訪談的方法取得,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相結合,并進行對比分析。調查員按照統一指導語向被調查對象說明問卷填寫方法,并當場回收問卷;對識字困難、視力受限的被調查對象給予幫助,共同完成調查表。
1.4 調查 主要包括3個部分:①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結構、健康狀況、自理能力等。②老年人目前的養老現狀,包括目前的居住方式、經濟狀況、休閑活動、醫療條件等;③養老服務需求情況。
2.1 健康狀況 患慢性病情況:1種40人、2種160人、≥3種187人;自評健康狀況:非常健康26人、健康167人、一般213人、較差101人、很差20人;是否滿意自己健康狀況:非常滿意39人、滿意:157人、一般:191人、不滿意119人、非常不滿意:21人;生活滿意度:非常滿意47人、比較滿意164人、一般230人、不太滿意72人、非常不滿意14人。
2.2 空巢老人養老服務需求 養老服務需求情況與子女住在一起357人、日常生活照顧317人、生產幫扶307人、改善居住條件 302人、心理疏導293人、健康保健咨詢221人、幫助購買生活用品215人、交朋結友177人、上門醫療服務173人、文體活動146人。空巢老人期望的養老方式:社區養老253人、家庭養老192人、機構養老71人、其他11人。
本次調查中的空巢老人經濟收入偏低,遠低于全國和湖南省的平均水平;這說明在武陵山片區農村,經濟問題仍然是困擾老年人的首要問題。主要經濟來源為子女供給和勞動收入,與國內其他研究相同〔2〕。由于經濟、文化、自然條件和交通的限制,武陵山片區大量的青壯年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盡管子女在經濟方面有可能支持父母,但也有不少子女打工收入僅夠維持自身在城市里的生活,甚至子女上學、求職、結婚、買房等都依然需要父母的經濟支持,這對于本不富裕的空巢老人而言,無疑是沉重的負擔。與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經濟負擔還體現在孫輩的日常生活開銷上,因為不少外出打工的子女將孩子交給父母照看,孫輩日常生活花費的負擔也自然落到了老人肩上。另外,對于那些還有父母的空巢老人而言,其經濟負擔會進一步加重。
空巢老人接受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9.9%,與李樂之等〔3〕調查老人教育水平在小學或以下者占29.2%相差甚遠,這一結果說明此次被調查的武陵山片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遠低于全國老年人。但是,該地區83.6%的空巢老人對晚年生活持滿意態度,并沒有因為經濟的不富裕而對生活失望;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該地區老年人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好習慣減低了對物質的期望值,另一方面該地區總體經濟生活水平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導致了該地區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提高,再者本次被調查者多為少數民族土著居民,以農村體力勞動者居多,受教育少,與外界交流少,思想守舊,觀念落后,對生活期望值低。
本次調查顯示,空巢老人同時存在2種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于有關報道〔4〕。慢性疾病一直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健康負擔,直接導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喪失,生活質量、健康水平下降〔5〕??粘怖先艘坏┗疾?,既沒有子女在身邊照顧生活起居,也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以化解疾病風險和恢復身體健康。因此,很多空巢老人都面臨著各種老年病的威脅,他們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也受到極大影響。該地區交通閉塞、經濟落后、醫療保障少,被調查者以農村體力勞動者居多,健康意識缺乏,認為人老患病屬正?,F象,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空巢老人對健康期望水平降低,一方面可使其心理情緒較為穩定,在心理狀態層面上的生活質量不致受到大的沖擊;另一方面,這種趨勢將導致老年人不能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使軀體功能早衰,最終使健康水平、生活質量全面下降。因此,應從自我意識層面多途徑對老年人展開針對性干預,以期引起老年人對健康狀況的重新認知,維護與促進自身健康水平。
被調查者居住的地區健康養老服務的覆蓋面、可及性均較滯后,這可能是導致本次調查對象養老需求處于最基本層次的原因。社區護理工作者應通過各種途徑、方式及時滿足老年人群現有養老需求。在滿足農村空巢老人養老需求這一方面,農村社區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加強的。
機構養老在國外及國內一些大城市當中是一種重要的養老方式〔6〕,武陵山片區老年人不認可機構養老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別人笑話子女不孝、不能享受天倫之樂;其次,“養兒防老”和“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等思想對武陵山片區的人民影響比較深遠,然而現代的獨立思想和自我的觀念也在逐步滲透進了該地區的人民思想觀念當中,有的老人也在逐步追求生活的自由和認可機構養老這一方式,一輩子圍著兒女轉的思想在慢慢改變;另一方面是該地區的養老機構數量極度缺乏,政府主辦的養老機構數量很少,私人創辦的養老機構更少,這應引起政府高度重視,制定政策鼓勵和支持多種養老方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年人的空巢期延長和傳統家庭的觀念越來越淡薄,使得自擔風險的家庭養老方式的保障能力受到影響和質疑,這就需要在以家庭養老作為主要養老方式的同時大力發展社區養老〔7〕。社區養老是低耗高效的服務,是經濟不發達、衛生資源缺乏的民族地區人民群眾養老保障的有力舉措〔8〕。社區養老模式既能充分發揮家庭養老功用,又能體現社會福利與社區養老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從而顯示出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的綜合優勢。但是,民族地區社區養老模式構建需要政策、行政機構支撐,營造良好發展平臺。
1 游 俊,冷志明,丁建軍.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3.
2 謝 冰,葉 慧.關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5.
3 李樂之,Milone-Nuzzo P.長沙市望月湖區老年人健康需求調查考〔J〕.護理學雜志,2003;18(8):563-5.
4 李 紅,汪梅朵,黃華玲,等.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照顧者家庭負擔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561-4.
5 孫建萍,周 雪,楊支蘭,等.國內外機構養老模式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7):1264-6.
6 謝 紅,王志穩,侯淑肖,等.我國養老服務需求現狀及其長期護理服務策略〔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14-6.
7 曹 沖.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困境及對策〔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11;11(4):6-10.
8 趙立新.社區服務型居家養老:當前我國農村養老的理性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2006;(12):139-43.
〔2015-11-10修回〕
(編輯 杜 娟)
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No.13XMZ045)
陳正英(1963-),女,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區護理研究。
R473.2
A
1005-9202(2016)20-5180-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