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娟
(寬甸滿族自治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內科,遼寧 丹東 118200)
?
黃疸的鑒別診斷
吳 娟
(寬甸滿族自治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內科,遼寧 丹東 118200)
【摘要】黃疸的發病機制多樣,具體的臨床癥狀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為黃疸患者進行確診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文中重點分析了黃疸病的診斷方式以及鑒別依據,希望為相關醫療工作者做出有價值的指導。
【關鍵詞】黃疸;鑒別診斷;方法
黃疸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體征病癥。我院通過相關經驗總結,對黃疸疾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具體的鑒別方式進行了分析和說明,具體情況參見下文。
通過臨床經驗的不斷總結,將黃疸發生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首先,當患者的紅細胞因為受到破壞而產生損傷時,其體內非結合性質的膽紅素就會激增,它們會快速的向肝臟運動,嚴重增加了肝臟的負擔,導致肝臟內部組織細胞出現缺氧和缺血等癥狀,若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就會出現黃疸[1]。其次,患者體內肝細胞破壞與膽紅素外溢的情況同時發生時也是形成黃疸的重要原因。在肝細胞長期受損的情況下,患者就會出現肝功能逐漸退化等現象,甚至有時引發肝硬化等嚴重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肝臟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效率就會大不如前,使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的含量持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體內的轉氨酶會相應升高引發黃疸。此外,肝內型膽汁淤積性黃疸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黃疸病類型。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因為肝臟受損所引發的肝炎等疾病,使患者的肝細胞逐漸變質,結合性膽紅素無法正常被吸收和排出,導致其反流入患者體內的肝淋巴和血液當中。肝細胞的功能衰退、肝細胞數量的減少以及大膽管的阻塞不暢等問題都有可能引發黃疸病。一般情況下,新生兒由于宮腔感染、先天性膽道閉鎖等問題容易在出生后的2 d左右出現黃疸病癥,在一周后逐漸消退;青少年多因為病毒性肝炎出現黃疸;中老年大多因為肝硬化、肝癌、膽道癌癥等出現黃疸疾病。
通過臨床總結可知,黃疸病患者主要存在以下基本癥狀。
2.1 膚色:黃疸病患的皮膚顏色與健康者存在明顯的差異。總體來說,黃疸病患者的皮膚顏色發黃,但是由于黃疸的發病機制存在差異,其膚色狀況也有所不同。比如溶血性黃疸患者的皮膚顏色會呈現出檸檬黃、阻塞性黃疸患者的膚色則為黃綠色。而且在發生黃疸期間,患者的皮膚會出現不同程度搔癢,尤其以阻塞性黃疸患者最為嚴重。
2.2 尿糞顏色:黃疸患者的尿糞顏色通常異于常人,一般表現為顏色加深、變暗。膽汁淤積性黃疸糞便顏色則變淺或呈白陶土色。
2.3 消化道不適:黃疸患者消化道不適感較強,大多伴有腹部脹痛、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等癥狀。
2.4 發熱:通過第一部分的病因分析不難發現,黃疸疾病的發生大多與肝臟炎癥、膽管病變等有關。這些部分在發生病變后會產生大量的病菌,引發瘧疾、敗血癥等疾病,導致患者出現持續的高熱不退等癥狀。
2.5 腹部不適:黃疸發病后,患者的腹部會出現嚴重的不適,發生病變的肝、脾、腹膜等位置會明顯的突起。腹壁靜脈曲張的癥狀也比較常見;由于肝臟細胞損傷,在對肝部位進行按壓時,患者會感到明顯的疼痛感。但是在患者發生急性肝壞死后,患者的肝部腫大情況反而并不嚴重,在按壓肝臟部位時不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如果患者發生了急性肝炎、全身感染疾病或是浸潤性疾病等也會導致患者在發病期間出現不同程度的脾臟腫大現象[2]。
2.6 其他:黃疸疾病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腹部疼痛感會導致患者睡眠質量的明顯下降,這會導致患者的精神狀況受到一定的影響,思緒混亂且容易疲勞、困頓;由于患者身體基本條件的不同,很多患者會出現不同的癥狀,比如在我院的研究過程中,部分患者出現了腋毛稀少、皮膚角化過度、心動過緩等問題;如果病患是由于肝癌所引發的黃疸疾病,極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腦部并發疾病或者顱內出血等癥狀,嚴重時可能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
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黃疸疾病的診療方式也更加多樣,除了利用實驗室檢測的方式進行確診外,醫療人員還可以通過檢驗血常規、尿常規;檢驗黃疸指數、進行血清酶學檢查、進行X線檢查、進行肝活組織檢查、腹腔鏡檢查等多種方式進行確診。專家表明,黃疸并非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只是相比之下患者的體征狀況出現了異常,想要發現和治療黃疸,需要對患者體內的血清膽紅素指標進行檢測,當這項指標在血液中的濃度為17.1~34.2 μmol/L(1~2 mg/dL)時,可以被稱之為隱形黃疸,當濃度在34.2 μmol/L(2 mg/dL)以上時,可以被稱為顯性黃疸。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長期過量食用橘子、西紅柿、胡蘿卜等食物,人的皮膚也會發黃,這種現象屬于假性黃疸,并不是真正的黃疸。
目前,我院通常使用實驗室檢查的方式為黃疸患者進行確診。實驗室檢驗的過程比較復雜,結果相對準確。工作人員通過檢查患者的肝功能進行初步的判斷。肝功能的檢測主要借助酶來反映患者肝部組織的損傷情況以及患者膽道的病變情況,并通過免疫學檢查對患者各項指標的具體情況進行準確的評定;通過血液檢查,工作人員可以判定患者是否出現了貧血性黃疸。
除了進行血清膽紅素和肝功能的檢查外,尿膽紅素、尿膽原指標的檢測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比值低于35%時屬于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黃疸;當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的比值在55%以上時則為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黃疸;當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比值在35%~55%時則為肝細胞損傷混合性黃疸[3]。
綜上可知,黃疸病的發病癥狀比較復雜,醫療人員可以通過多種實驗方式為患者進行鑒別和診斷,并根據患者的疾病狀況為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 劇紅娟,李英超,田暉,等.高頻超聲對膽道閉鎖性黃疸及非膽道閉鎖性黃疸的鑒別診斷[J].中國全科醫學,2015,56(12):1468-1470.
[2] 行艷春.新生兒病理黃疸的鑒別診斷心得[J].醫學信息,2013,21 (23):518-519.
[3] 田安娜.梗阻性黃疸與病毒性肝炎黃疸的鑒別診斷[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33(5):2294.
中圖分類號:R5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2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