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摘要】學齡前兒童處在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所以家長對其用藥一定要慎重。本文結合宜春市袁州區的情況,對學齡前兒童家長用藥行為提出指導意見。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家長用藥;行為指導
宜春市袁州區位于江西省西部,袁河上游,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7.2℃。全年有效積溫為4295℃—5340℃,保證率為80%;總日照時間為1532小時,無霜期272天,總人口為105.045萬人,兒童人口占20-30%,基本上是獨生子女,所以,學齡前兒童用藥都是家長行為。
一、近年來兒童用藥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
學齡前兒童(年齡 3 歲~6 歲)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處在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身體各方面的器官和生理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在藥物的應用方面與成人有著很大的區別。作為幼兒園的醫務人員,應熟悉學齡前兒童的生理特點以及對藥物的特殊反應,了解常用藥物的作用,合理選擇藥物,保證藥物治療的安全與合理。
學齡前兒童隨著體內內分泌的改變,發育速度加快,第二性征開始出現,進入青春發育早期,因此對影響神經、骨骼發育和內分泌的藥物特別敏感。如長期服用中樞神經抑制劑可造成中樞神經及智力的損害;長期服用類固醇皮質激素可造成骨質疏松,影響兒童的生長;喹諾酮類藥物動物實驗表明,可影響幼狗軟骨的發育,雖在人類尚無實驗證明,但可引起關節腫痛,故在兒童中不主張使用。在這一時期,還需注意藥物是否會對兒童聽力、注意力、營養吸收等造成影響。
二、學齡前兒童家長用藥行為指導
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生理特點獨特,心、腦、肝、腎等器官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導致排毒、代謝和藥物耐受性都比較差,對藥物具有特殊的反應性和敏感性,較之成人,更易受到藥物不良反應的侵害。據報道,每年全球約有上千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其中2/3的兒童死于用藥不當。相關統計數據也顯示,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平均達到12.9%,其中新生兒是24.4%,分別為成人的2倍和4倍。所以家長一定要注重用藥行為:
1、注意抗菌藥物。許多家庭都備有多種抗生素,家長、孩子一不舒服就自行服用抗生素,如感冒、發熱、咳嗽、腹瀉、創傷甚至皮炎等都使用抗生素藥物,造成抗生素的嚴重濫用。其實,上呼吸道感染 90%以上是病毒引起,服用抗生素無效。盲目使用抗生素,不僅會增加耐藥菌株,還要承擔抗生素帶來的不良反應。 須知常用抗生素可產生嚴重耳毒性、腎毒性、肝毒性、菌群失調、二重感染、過敏反應及免疫干擾作用等,如氨基糖苷類(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會導致不可逆性的耳聾耳鳴。我國聾啞兒童中,抗生素引起藥物中毒性耳聾患兒已逾百萬,每年仍以 3 萬人的速度增長。四環素可使兒童牙釉質損傷,形成黃斑牙,甚至影響骨骼發育。 不要同時聯合使用氨基糖苷類的藥物,如慶大霉素與卡那霉素聯用,聯用不僅不會增強療效和抗菌范圍,反而會增大毒性;;使用后要密切觀察,一旦出現耳鳴、耳內發脹、口面部發麻、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早期中毒癥狀,應立即停藥,必要時需醫生診治。
2、區分感冒藥。感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市售的感冒藥都只是緩解癥狀,通常含有的成分有退熱的對乙酰氨基酚,有可以收縮鼻腔黏膜血管的偽麻黃堿、麻黃素,屬于抗組胺劑的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抑制咳嗽的右美沙芬、 福爾可定以及用于除痰的愈創甘油醚等多種成分,這些成分對兒童大都存在風險,所以盡量不用。 另外,在服用感冒藥時要注意成分,避免重復使用而增加毒副作用。
3、慎用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按來源可分為兩類: 天然的如氫化可的松,人工合成的如潑尼松。 按作用時效又可分為三類:短效如氫化可的松,中效如潑尼松,長效如地塞米松。 藥理作用是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 因激素不良反應很多,如果濫用激素,可導致兒童發育遲緩、骨質疏松、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癥、免疫功能下降等,還可致代謝紊亂,誘發多種感染性疾病等,濫用激素是股骨頭壞死的頭號殺手已被國際公認。
4、盡量不用維生素。面對日益增多的保健品的誘惑, 加上廣告的夸大宣傳,中國六合一式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往往營養過剩,維生素增補過量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ADR)值得重視。維生素 A 過量可致毛發枯干、皮疹、瘙癢、厭食、骨痛、頭痛、嘔吐等;維生素 D 過量可引起低熱、嘔吐、腹瀉、厭食、軟組織異位骨化、蛋白尿、腎臟損害等癥;維生素 C 過量可引起腹痛、腹瀉等癥。 還要警惕與其他藥物合用會減低療效的相互作用,如維生素 A 與激素(兩藥作用拮抗)、 維生素 B6 與左旋多巴 (使多巴胺進入腦內量減少67%)、維生素 C 與維生素 B(2 還原性與氧化性)、維生素 C 與氨芐西林鈉、維生素 C 與碳酸氫鈉、維生素 C 與慶大霉素、維生素E 與鈣離子、維生素 E 與三價鐵等。一味追求“補藥”是濫用藥物,如盲目服用“人參蜂王漿”會導致內分泌紊亂而引起性早熟。
情感讀本·理論篇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