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
“辛辛苦苦種出的馬鈴薯一時賣不掉,只好放在簡陋的土窯里。由于儲存條件太差,我們有時只能眼看著馬鈴薯慢慢發芽、腐爛。”不止一位農民反映過類似的情況。實際上,這是我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存在的現實困境。
2012年,農業部、財政部啟動實施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通過“先建后補”的方式,以補助為杠桿撬動了民間資本的大力投入,加快提升全國試點省區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裝備水平。
減少產后損失促進農產品提質增效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產地貯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環節主要由農民、合作社和部分微小企業完成,設施簡陋,技術匱乏,導致農產品產后品質下降快、損失率高。
2012-2014年,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新增了檸檬儲藏能力約6萬噸,腐爛率由原來的8%下降到4%,直接增加經濟收入約200萬元。甘肅省新增設施預計每年可減少馬鈴薯、蘋果產后損失9.6萬噸,僅貯藏一個環節就減少損失1.5億元以上。
新型烘干設施解決了傳統干燥方式殘留物超標、衛生不達標及質量安全隱患問題,減少了環境污染、縮短了干燥周期、提高了產品品質和銷售價格。南疆采用熱風烘房生產的杏干一級品率達到50%,遠高于傳統自然晾曬30%的一級品率,熱風烘干杏干價格比傳統晾曬杏干翻了2倍以上,而且帶動鮮杏價格每公斤提高1-2元。寧夏新建設的枸杞烘干房比傳統晾曬方式曬干的枸杞質量明顯提高,售價每斤提高4元,純利每斤增加3元。
經初步測算,補貼建設的標準化設施投入使用后,馬鈴薯、水果、蔬菜產后損失率從15%以上降低至6%以下,相當于四年累計增加66萬噸的產量。
錯季擇機銷售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新窖代土窖,土豆變金豆,窮村走出富路子”。這是張北縣農民對新型馬鈴薯貯藏窖的評價。2011年未實施補助項之前,張北縣馬鈴薯商品薯的銷售價格一直在0.3-0.4元/斤之間,由于沒有合格的貯藏窖,農民生產的馬鈴薯除留足籽種和自用薯外,剩余的要都在起收后的半個月內售完,否則就要面臨凍爛的風險。這導致農民在市場上沒有話語權,就算價格很低也不得不賣。新型馬鈴薯貯藏設施建成后,全縣的貯藏能力大幅增加,馬鈴薯銷售期延長到7個月,可以錯季擇機銷售,農民不再擔心賣難、價格不好等問題。
2014年春節前夕,甘肅靜寧縣的農戶通過果窖貯藏讓蘋果“打時間差上市”,賣出一個好價錢。以2013年為例,蘋果剛下來時直接銷售價格是3元/斤,放保鮮庫存到來年4月份,就能賣到6元/斤。
此外,四川省通過貯藏后擇機銷售,實現了水果增值50%、蔬菜增值60%、薯類增收1倍、中藥材增收2倍的好效益。“中國柚都”福建平和縣去年實施補助政策后,延長蜜柚銷售時間3-4個月,通過冷藏保鮮,增加收入370多萬元,帶動出口歐盟9萬噸蜜柚,創匯8000多萬元。
據統計,截至2015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累計為農民減損增收9億元,錯季銷售增收45億元,中央財政投入和農民增收之比達到1∶3,并且設施的實際使用年限都在15年以上。
培育特色產業延伸農產品加工鏈條
“補助政策精準度高,導向性強,有效解決了實施地區農產品產后損失大、質量安全隱患突出以及賣難、價低等問題,增強了農民的市場預期,提高了發展特色種植業的積極性。”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表示,發展特色產業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率途徑。近幾年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的最大成就,就是各地通過集中建設初加工設施,做實做強產業鏈、價值鏈、產品鏈,培育和發展了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通過主導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資金安排上,要進一步聚焦重點,更加聚焦當地優勢特色產業,加強設施建設和技術推廣,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杏產業是南疆地區的傳統產業,過去由于鮮杏和杏干市場價格低迷,農民種植生產積極性不高,對杏樹等資源疏于管理,砍伐杏樹現象嚴重,導致杏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產業逐漸萎縮。近兩年,新疆以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為切入點,整合農業、扶貧、林業等資金近5億元,支持南疆地區建設近7000多座杏烘干房和冷藏庫,較好地改善了南疆杏烘干、貯藏設施落后的現狀,穩定了南疆杏產業的發展。
宗錦耀強調,農產品初加工不僅僅是烘干、貯藏的問題,而是涉及農產品產后凈化、分等分級、烘干、預冷、保鮮、包裝、儲存等多個環節的產業鏈建設。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不只是建一個窖、一個庫、一個房,而是要通過建窖、建庫、建房,全產業鏈推動農產品初加工發展。
甘肅省通過馬鈴薯貯藏設施建設,帶動了馬鈴薯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已建成馬鈴薯加工企業60家,淀粉加工能力80多萬噸,加工產品由以淀粉等初級產品為主向薯條、薯片、食品、變性淀粉、添加劑等精深加工品延伸,進一步做強馬鈴薯產業鏈條。
穩定市場供應健全完善營銷體系
設施的集中建設,帶動了專業市場發展和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增加供給、穩定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效促進產加銷協調發展。
甘肅省定西市依托補助政策扶持專業合作社集中在農產品銷售市場周邊建設貯藏庫,形成了具有穩定產品來源的馬鈴薯貯藏庫庫群,為市場供應提供了可靠保障,帶動了全市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快速發展,形成以專業批發市場為主體,中、小型市場和相關農貿市場為補充,以購銷販運大戶為依托,以收購網點為基礎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和購銷服務網絡及村、鎮、縣三級區域性營銷體系。農產品購銷旺季,充分發揮批發集散市場的交易功能,為農產品銷售提供優質服務。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各地依托初加工設施大力推進電子商務,新業態新模式蓬勃展現。四川省蒼溪縣部分農戶,通過建設的獼猴桃冷藏庫,利用互聯網開設網店自產自銷,不僅解決了銷售問題,增收效果非常明顯。
多戶聯建,馬鈴薯產業多了一道保險
金秋時節,在河北省圍場縣廣袤的田野里,機械轟鳴聲震耳欲聾,馬鈴薯收獲機在地里來回穿梭,一個個飽滿粗壯的馬鈴薯從地里翻涌而出。數著剛剛賣出馬鈴薯的大把鈔票,盤算著今年的收入,城子鄉科技致富能人劉小東說,現在一半的馬鈴薯已經賣出,剩下的要存到合作社建的窖里,等春節過后再賣,價格會更高。
劉小東是東城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該合作社建的貯藏窖坐落在國道111線城子鄉路邊的一塊荒地上,占地20畝,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拱頂非字形窖群,貯藏能力達5000噸,總投資260萬元,是由劉小東召集合作社20余名社員于2012年共同出資并享受國家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興建的。走進院里,保溫門上方“惠民工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設施標識)四個綠色大字赫然躍入眼簾,等著卸貨的馬鈴薯貨車排成長長的隊伍。“自從合作社建了這個窖,我想什么時候賣就什么時候賣,價格不合適就存著,也不怕爛。以前在自家挖的山洞里擱著,天熱一點就爛。2013年我租了其他2個社員的4個窖,再加上我自己1個,一共5個窖,存了500噸,春節以后賣的,扣除貯藏和挑揀費用,一噸多掙了400元,要是沒有這窖,20萬上哪兒掙呀?”社員付艷麗美滋滋地說。
圍場縣是馬鈴薯種植大縣,年平均種植馬鈴薯60萬畝,產量120萬噸,馬鈴薯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多年以來,由于缺乏先進適用的馬鈴薯貯藏設施,當遇到市場行情低迷時,低價傾銷、豐收不增收的風險也在加大。特別是自家靠山挖的那種貯窖,既沒有通風設施,又控制不了溫度,損耗率高達15%左右。
自從2012年國家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以來,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為農民科學貯藏和錯季銷售提供了保障。四年來,圍場縣共建設60噸馬鈴薯貯藏窖1035座,100噸組裝式冷藏庫23座,增加貯藏能力11萬噸,農民直接增收3500萬元,損耗率降低4個百分點,惠及了全縣19個鄉鎮634戶農戶和30個合作社。
為保證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順利開展,當地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全縣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領導小組,在深入調研、全面掌握了有關鄉鎮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情況特別是馬鈴薯種植面積、儲藏窖建設及需求等情況后,采取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與縣內其他支持馬鈴薯產業發展政策相互結合、互相補充的方式,點面結合、成片推進。對已建成的貯藏窖要加強監管和維護,努力確保當年建設,當年使用,當年見效。同時積極推動貯藏窖的綜合利用,結合當地實際研究適合不同產品和季節特點的儲藏加工技術,實現“一窖多用”,切實提高貯藏窖使用效率。
當地縣政府每年都從縣本級財政中列支1000萬元,支持馬鈴薯產業。自2012年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以來,縣政府要求多戶聯建的,貯藏量達到5000噸以上的,在市場建設配套上必須從1000萬馬鈴薯產業支農資金中予以優先扶持。對通過審批的農戶和合作社進行公示無異議后,縣產業辦積極協調農牧、國土、發改、環保、林業等相關部門盡快辦理項目、土地審批手續,做到了早立項、早審批、早開工。對建窖的部分農戶或合作社缺乏啟動資金這種情況,縣政府協調農村商業銀行、農行、華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采取“五戶聯保”、“信用卡”等方式為部分建窖農戶解決了3000萬元貸款。
鏈 接
補貼政策有哪些內容?
補助范圍:每年新建的馬鈴薯貯藏窖、果蔬保鮮庫和烘干設施等三大類19種規格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
補助對象:承擔項目實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每個專業合作社補助數量不超過5座,每個農戶補助數量不超過2座。
補助標準:中央財政資金對納入目錄的各類設施實行全國統一定額補助,目前比例為30%。
補助方式:采取“先建后補”方式。按照規定程序申報并獲得批準建設完成的初加工設施,經縣級農業、財政等部門組織驗收合格后,由縣級財政部門向實施對象兌現補助資金。
補助區域: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13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97個縣(市、區、旗、團場)。
農民如何申請這項補助?
農產品初加工補助項目主要采取“先建后補”的方式。具體分為兩步:
第一步:補助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戶自愿提出補助設施建設申請,經鄉鎮政府審核,縣級農業、財政部門審批同意,在項目所在村公示7天后,開始施工建設。
第二步:工程竣工后并經當地縣級農業、財政等部門組織驗收合格后(驗收工作需實地見物,確認當年新建,并符合工程驗收標準,方可認定為合格),在項目所在村公示7天,由縣級財政部門兌付補助資金。
補貼政策有何成效?
2012年-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補貼專項資金26億元,補助4.9萬個農戶和52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建設8.4萬座馬鈴薯貯藏窖、果蔬貯藏庫和果蔬烘干房等初加工設施。新增馬鈴薯貯藏能力146萬噸,果蔬貯藏能力160萬噸,果蔬烘干能力11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