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海
作為中國證監會派駐河南省蘭考縣的掛職干部,我自2013年6月起擔任蘭考縣副縣長,分管扶貧和金融工作。蘭考是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聯系點,期間,他兩次親赴蘭考,深入鄉村看望貧困群眾,再三叮囑要切實關心貧困家庭,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在兩年半的扶貧工作中,我從機制創新、資本對接、金融扶貧、后盾支持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信息公開解難題
剛到蘭考,我就到各個貧困村調研。村里反映,項目自上而下安排,村里做不了主;駐村工作隊匯報,沒有資金,幫扶工作不好開展。縣扶貧辦介紹情況說,單位人少任務重,總是擔心資金分不好、項目定不準。我就在想,資金使用精準是精準扶貧的“牛鼻子”,一定得抓緊。
于是,我們大膽借鑒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三公”原則,建立“村決策、鄉統籌、縣監督”的扶貧資金運行機制,要求資金分配公平,資金決策民主,資金成效公開。讓群眾充分討論,“一戶一策”定項目,最終確定的項目、資金分配情況,在村內上墻,向全村公開,在縣內上網,向社會公開。同時,為加強扶貧資金的陽光化管理,縣里通過短信、網絡公布監督電話“12317”。這樣一來,貧困戶、駐村工作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縣扶貧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服務和監督上了。

2015年初,扶貧辦將1150萬元“到戶增收”扶貧資金全部下撥到位,扶持了23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種養加項目,戶均增收3000元,做到了資金使用精準、項目安排精準、措施到戶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沒有滯留閑置一分錢,沒有貪污浪費一分錢,沒有一起上訪的。人民日報以《蘭考嘗試精準脫貧新辦法》為題,進行了報道,汪洋副總理對這項改革做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蘭考的做法。
資本力量促就業
今日的蘭考不再有風沙、鹽堿地,而是綠樹成蔭、處處良田。那么,蘭考窮在哪?關鍵是產業不興。再深入分析,“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市場化的觀念不到位,談起資本市場更覺得“遠在千里、高不可攀”。
擺脫貧困,首先要擺脫頭腦中的貧困。在證監會的支持下,我帶領蘭考干部、企業家走進上市公司參觀學習,邀請上市公司協會、滬深交易所來培訓。這樣,大家充分認識到,蘭考縣要脫貧致富,必須學會與資本市場打交道,用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當地的產業發展。同時,積極牽線搭橋,讓更多的上市公司走進蘭考,看到蘭考的優勢和潛力,與蘭考進行市場化對接。
目前,蘭考與資本市場對接的窗口已經打開,資本市場帶動蘭考脫貧致富的氛圍已經形成。中原證券率先在蘭考設立了營業部,省農開公司成立了5億元的投資公司,瑞華環保領頭邁進了新三板。一批上市公司看好蘭考,已有格林美、森源電氣、禾豐牧業、杭蕭鋼構、曉鳴農牧5家上市(掛牌)公司在蘭考投資,這些公司的總投資超過20億元,提供了1.5萬個就業崗位,2015年帶動7000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風險補償“活”貸款
要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首要是發展產業、解決就業,這都需要錢,單靠財政扶貧資金是不行的,還需要銀行的大力支持。然而,實際情況是貧困戶不敢貸、銀行不愿貸。2013年底,蘭考縣存貸比為39%,從存貸差來看,不是缺錢,而是沒有好辦法。分析原因,貧困戶是沒技術、沒信心,不敢貸;銀行是擔心少抵押、高風險,不愿貸。要讓兩家都打消顧慮,政府就要主動“搭橋”,為雙方分擔風險。為此,一方面我向縣委、縣政府提出用活財政扶貧資金的方案,另一方面與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中原銀行協商建立扶貧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協調全國金融青聯為金融扶貧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蘭考已經拿出2千萬元設立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放大10倍帶動銀行資金2億元,為貧困戶和企業發展“輸血”“造血”“活血”。這樣一來,金融機構增加了資金投放;貧困戶敢創業了,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企業擴大生產了,為貧困戶提供的就業崗位更多了。通過金融扶貧,蘭考縣目前已經支持500多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支持的100家扶貧企業帶動3000多貧困人口就業。2015年8月,中辦在蘭考調研扶貧工作,認為蘭考的做法符合市場規律,切實化解了貧困戶的“貸款難”。河南省扶貧辦正在推廣“蘭考金融扶貧模式”。
傾心傾力助脫貧
蘭考扶貧工作離不開證監會系統的大力支持。為做好幫扶工作,肖鋼主席專程到河南調研,深入了解蘭考扶貧工作情況,指導掛職干部發揮好資本市場綜合優勢,全力做好精準扶貧。
兩年半來,證監會系統自籌1330萬元用于支持蘭考,其中投資160萬元支持張莊村樂農養羊項目,發展扶貧產業;投資120萬元支持2個敬老院改擴建;成立了1000萬元的長期助學基金,現已資助100名大學生、600名中學生,為15個鄉鎮小學配備了電教室;成立了新長城自強班,力求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當前,蘭考的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的沖刺階段,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的指示,堅決貫徹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一是進一步構建好體制機制,凝聚財政、金融、民政、信息、技術等各方面合力,打造良好的扶貧創業、就業環境,讓群眾脫貧的步伐更快更堅實;二是與中原農險簽訂保險扶貧一攬子方案,力爭脫貧路上零風險,確保脫貧之后不返貧;三是對特困人口和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施政策兜底,讓黨的溫暖融化貧困寒冰,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