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
干部駐村幫扶是扶貧工作長期堅持的經驗做法,是培養鍛煉干部特別是青年干部的重要渠道。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下,駐村幫扶干部惟有做到“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才能實現脫穎而出“上得來”。
敢為人先才能下得去
扶貧濟困、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駐村伊始,新芽初發,務必要端正心態,進一步樹牢敢于擔當的好干部標桿旗幟,把好干部的優良品質帶到落后農村、帶到貧困農民身邊去。
一是清晰定位,保持初心。“夫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站在駐村幫扶人生新的起跑線上,輸贏不在搶跑那一刻,以下幾個問題需要事先思考清楚:扶貧是什么?我為什么要去扶貧,我要怎么去扶好貧?遇到困難我準備好了嗎?下到鄉村,干部往往會感到扶貧工作千頭萬緒,而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善始善終。
二是緊跟形勢,敢為人先。實現黨的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我們常說,農村貧困是因為窮、沒錢。但這樣理解還不夠深刻,最根本是因為人,尤其是缺少人才。這么多年來,貧困村多多少少都走出去一些人才,他們通過自身努力脫貧致富,不比城里人差,黨員干部也有很多人出身農村,甚至是貧困村。而為什么我們的貧困村依然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容顏不改面貌難變?就是因為人才走出去了,也就不回來了。如今,干部駐村幫扶就是為基層及時填補這個空缺,把各個崗位上表現優秀的干部放到貧困一線,去聚攏人心,去團結力量,去干事創業。這個過程,需要干部敢為人先,敢于吃苦,敢啃硬骨頭。機關干部能夠積極響應號召走出機關大門,毅然選擇下到基層貧困一線,精神可嘉,值得點贊。
三是牢記使命,堅定信念。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4年,抓好農村扶貧時間很緊、任務很重。說到小康夢,城里人有,農村人也有,貧困農村的夢想和期盼已經從過去解決溫飽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要牢記,在村內工作,不僅事關個人形象,更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要特別注意維護塑造好干部形象,同時遇到困難不要退縮,辦法總比問題多。貧困村生活條件較差,道路交通不便,醫療衛生落后,會遇到一些想不到的困難。只有做好充足思想準備和堅定信念決心,才能不負年華、不辱使命。
換位相處才能待得住
加強黨性修養是每個黨員的必修課。駐村干部,要放低個人姿態,學會換位思考,安心與村民相處、交朋友,在攜手困難群眾脫貧致富中增長創業才干、錘煉堅強黨性。
一是低調做人,凝聚力量。要善于與貧困群眾溝通。駐村工作隊員特別是“第一書記”,在單位是中層、股長,職務不是很高,關注的人可能不多,但下到村里,就是這個村的“一把手”,情況就反轉了。因此,首先,要放低個人姿態,這樣才能與群眾距離近一些,才能真正走進困難群眾生活,走進困難群眾心坎里。其次,正確看待自身優勢。駐村隊員在國家政策法規學習、上級指示精神理解方面有優勢。運用好這一優勢,可以在各項決策中當好掌舵人,起到帶頭引領作用。如果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優勢,自以為是,過高地估計自己,就會不想當學生,只想當先生,到處指手畫腳,甚至將自己凌駕于基層組織之上,擅自拍板,盲目決斷,給當地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最后,要學會換位思考。村民們的性格、經歷、處事方式不盡相同,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分歧。有矛盾、有意見是正常現象,但不能胡亂猜疑,帶著情緒去處理。應當站在對方立場,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理性思考、解疑釋惑、消除隔閡、團結干事。
二是高調做事,開拓事業。習總書記講過,“我們要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現在我們談不上說一起苦,但一定要一起過、一塊干。”溫飽果腹之苦先前已經攻克,這是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步的積極表現,說明蛋糕已經做大了,值得自豪。同甘,就是要把蛋糕分好,這是駐村幫扶的使命所在,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返璞歸真,保持好共產黨員本色,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努力、同奮斗的同時,高調主動,自然成為駐村幫扶工作的必然要求。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要在解決具體困難上發揚“燕子壘窩”的那么一股子恒勁、“螞蟻搬家”的那么一股子韌勁、“黃牛拉車”的那么一股子拼勁,始終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磨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和“千錘萬鑿出深山”的意志,切實增強扶貧的定力、毅力和號召力。
三是平調待己,錘煉黨性。按照規定要求,駐村干部全年駐村工作不少于200天,是一次難得的黨性再鍛煉再提升機會。既然日子不短,就需倍加珍惜,慢慢用心丈量。人心說小不小,說大不大。如果心中裝自己多了,裝百姓的就少了;如果對群眾麻木、冷漠,在群眾中也就沒有了口碑。心里有了百姓,就能克服名利雜念的困擾;心里有了百姓,就能抵御聲色犬馬的誘惑;心里有了百姓,就能減少浮躁之氣,養成浩然之氣。要在駐村幫扶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在實踐中成為真正的共產黨人。平心、守心、不欺心,愛民、親民,心憂民,如果做到,人品、修養、黨性自然成。
腳踏實地才能干得好
習總書記提出,扶貧要實事求是,要精準扶貧。精準扶貧顧名思義就是扶真貧、真扶貧,就是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駐村干部要按照精準扶貧工作要求,立足村情實際,做好結合文章,努力拉通政策精神與基層落實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圍繞問題,勤于調研。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各個貧困村的情況千差萬別,每個貧困家庭的情況也不一樣,致貧原因也不盡相同,工作過程中問題也會環環相生,不能簡單機械統一收割,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據貧困村的實際情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做到“善于發現問題、正確認識問題、潛心研究問題、真正解決問題”。善于發現問題,就是要深入調查研究,從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正確認識問題,就是要通過分析總結,找準問題產生的原因和癥結所在;潛心研究問題,就是要在找到問題產生原因的基礎上,研究和提出解決的辦法和思路;真正解決問題,就是要一個矛盾一個矛盾去化解,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去推進,確保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是遵循規律,精于謀劃。通過科學分析歸納,理清工作和發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子,有針對性地制定三年幫扶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任務書”、確定“路線圖”,提出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扶貧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特別在產業扶貧上,不能單打獨斗,不能想當然,要善于統籌協調,充分尊重遵從客觀規律。要堅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自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和潛力,實事求是推進各村產業扶貧工作;堅持市場主導,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以需求為導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追求產業扶貧的高效益;堅持科學發展,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充分論證項目,防止盲目發展、粗放經營,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做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堅持自力更生,充分發揮村支“兩委”作用,激發農民自身活力,積極參與產業發展,堅決克服“等靠要”思想。
三是久久為功,果于執行。執行力就是戰斗力。馬云在談企業人才觀的時候講過這樣一個觀點,所謂人才,就是你交給他一件事情,他做成了;你再交給他一件事情,他又做成了。執行力標準之于衡量評估人才的重要性一語道破天機。駐村工作,自然要做到“人到、心到、行到”,在點滴日常中推進工作,積累功業,提升自己。所謂“人到”,就是要住到貧困村,在扶貧村有臥室住處,成為干部的第二個家;所謂“心到”,就是無論是日常相處還是幫助解決問題時,都要真心實意,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謂“行到”,就是不畏艱難,不遺余力,真抓實干,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扎實做好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