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和青藏高原過渡區,一些地方山高坡陡、環境惡劣,致使“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行路、吃水、上學、看病、安居、致富難上加難。
怎樣才能讓群眾走出困境?近年來,定西市不斷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累計爭取國家專項資金13.7億元,幫助20多萬貧困人口搬出深山,走出了一條新時期貧困地區“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的精準扶貧之路。
挪窮窩
雪后初霽,渭源縣上灣鄉漫壩河畔,一片銀裝素裹。河畔兩岸,是一座座新建的農家院落,白墻青瓦,如掩映在清晨薄霧中的一幅水墨畫。這個像畫一樣的地方叫侯家寺,是當地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安置點內已經鋪上了干凈平坦的水泥道路,排水工程、太陽能路燈、廣場、村級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綠化工程已經完成,新居民全部來自上灣鄉周家窯等7個深山村莊。
從20公里之外搬過來的宋尚武,是入住安置點最早的居民之一。去年,侯家寺安置點的新房剛交工,他就和家人迫不及待地喜遷新居。隨后,他的生活節奏便快了起來:騎著摩托車回舊村莊種藥材,開著“三馬子”十里八鄉收藥材,真正是種植收購兩不誤。對此,家住十公里外山上莊灣村的崔進堂十分羨慕,說:“平展展的馬路,亮閃閃的路燈,熱乎乎的新房,我要是貧困戶,我也提前搬下來。”與原來那些深山小村莊相比,侯家寺安置點已成為上灣鄉人眼里的“福窩”。如今,誰家要提親,女方家都得問一句:你家在侯家寺有新房子嗎?有,這事咱就成!
而為了建設好這個“福窩”,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近年來渭源縣創新投融資機制,以財政易地搬遷項目為平臺,先后整合了危舊房改造、通暢工程、人飲工程、農村電網改造等各類項目資金,對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行了全面集中提升。尤其注重民居風貌、生態綠化和周邊環境的治理,注重農村生活新風尚的引導和形成,努力要把安置點打造成全縣“美麗鄉村”示范村。同時,當地還爭取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金融貸款政策,為4個鄉鎮13個安置點落實貸款1100萬元,并由縣農社向每家易地扶貧搬遷戶提供不超過5萬元的三年全額貼息貸款,以解決貧困戶搬遷資金困難問題。

為了讓貧困群眾“搬得出”,千方百計想辦法的不止通渭一地。臨洮縣中鋪鎮在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中,針對土地浪費大和征收成本高等問題,大膽探索樓房安置模式,在上鋪村安置點建起了和城里一模一樣的19幢6層框架結構住宅樓,安置群眾646戶2717人,在全縣開創了農村樓房安置的先例。同時,針對沒有能力搬遷的特殊困難群眾,采取“易地扶貧搬遷+集中供養”的方式,集中供養了全鄉特殊困難群眾387人。
“搬得出”的舉措,換來了群眾“爭著搬”。去年年底,中鋪鎮發生一件集體“上訪”事件:各個村社派出代表到鎮政府,不是要低保也不是要錢,訴求只有一個——加快易地搬遷安置點的建設。
拔窮根
洮陽鎮李范家村劉家灣,是臨洮縣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每天太陽一出來,安置點的新居民車冬花就在村民廣場上和一些農村媳婦們開始扭呀扭,和城里人一樣跳起廣場舞。
搬到安置點后,車冬花家在廣場邊開了一個小超市。對于妻子的新“愛好”,家里的“掌柜”李建中意見頗大:“一入冬沒事干,就學人家城里人跳舞,還搭上家里的電費。”
事實上,李建中的“不滿”,代表了大多數易地扶貧搬遷戶的顧慮:一是沒事做,過得還是原來的日子,種地還不如老村莊方便;二是花費大,搬家花了很大一筆錢,如果坐吃山空還不如不搬。也就是說,搬遷戶算了大小兩筆賬:小賬是感情賬,畢竟故土難離,搬家劃不劃得來,就看日子能不能比原先過得更自在;大賬是經濟賬,看新生活能不能比舊生活過得更好。而車冬花的現狀,反映出移民搬遷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搬得出,還要穩得住。
為了能“穩得住”搬遷戶,定西市在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中要求各地政府做到三點:想群眾所想,建群眾所需,干群眾所盼。換而言之,就是建成后安置點不能像驢糞蛋表面光,中看不中用,而是要滿足群眾的生活生產需求,并引導群眾把“家園意識”從老地方轉移到新村子,建立新“故土”。為了做到這一點,各縣區都把易地扶貧搬遷與小城鎮、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做到“齊全”:讓道路不見泥,雨水能進溝,晚上路有燈,夏天能納涼;在精神生活上做到“豐富”:村村有廣場,人人能跳舞;圖書室有寶,常進能致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方便”:住宅商住能兩用,上面住人下經商,不出村子有超市,門口就能下館子,小感小冒找村醫,兒童都進幼兒園。
“穩得住”的舉措,增強了群眾心理上的“穩定感”。因此,針對丈夫李建中的“不滿”,車冬花經常以事實進行反駁:“從大老遠的山上搬到這地方來,不就是為了享福嘛。將來,那村委會后面的養老院就是咱倆蹲的地方。”這種反駁,讓李建中無話可說。如今,他們兩口子都希望這個安置點早日建好,等山上的村民全部搬過來,家里的生意一定會越來越好。
栽富苗
搬得出、穩得住,最終的目的是能致富。這是貧困群眾從山里搬出來的目的,也是定西市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為了實現這個最終目的,臨洮縣針對不同區域的安置點做出了不同規劃,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其中,在山坪區集中安置點重點推廣發展旱作農業、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在川區集中安置點扶持發展商貿流通、設施蔬菜、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在園區集中安置點扶持發展勞務、運輸、餐飲等服務業,千方百計增加搬遷群眾收入。目前,全縣已扶持搬遷群眾修建養殖暖棚519座,輸轉產業工人510人,讓群眾在家里就能創業,外出有地方打工。
通渭縣則從增強搬遷群眾的“造血”能力入手,加大了對搬遷群眾的勞動技能培訓,要求每戶能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能,發展設施農業和畜牧養殖業或進城務工,瞅準市場需求不斷拓寬致富門路。其中,侯家寺安置點為了搬遷戶“能致富”,推行了三條舉措:一是規劃建設新型農業連棟溫室,采取“公司+農戶”模式為搬遷農戶提供就業崗位;二是依托侯家寺安置點緊鄰臨渭高速出口和212國道線的區位優勢,規劃建設占地30畝的集倉儲、裝卸、配送、餐飲、住宿、汽車維修等物流服務為一體的現代物流園,帶動安置點農戶就業;三是為安置點565戶適合發展光伏發電的搬遷戶每戶安裝3KW光伏發電設備,每年戶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
能致富的舉措,激發著群眾致富的熱情。對未來的生活,每天早上都要跳廣場舞的車冬花信心十足:“過去在山里,幾輩子人累死累活吃不上、住不好,搬出來后不僅住上了磚瓦房,又靠近縣城,只要勤快就有錢掙。”車冬花說,原來經常在電視上聽見“新農村”這個詞,新農村到底是啥樣?她不知道,但她喜歡管現在的村子叫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