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涵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
p2p網絡借貸風險防范機制研究
余涵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南京210031
摘要:p2p網絡借貸為很多無法從商業銀行取得小額貸款的融資者提供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然而,p2p網貸平臺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頻頻爆出倒閉、“跑路”等丑聞,這與p2p網絡借貸平臺法律制度缺失、監管制度不完善、征信體系不成熟有著密切的聯系。應將p2p網貸平臺納入合理的監管體系,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現狀;網貸風險;風險防范機制
一、p2p網貸現狀
2015年12月16日,某租寶公司涉嫌犯罪,被立案偵查。2016年1月警方公布某租寶非法集資500多億,讓近90萬投資者的上百億資金面臨巨大風險。2016年1月14日,備受關注的“某租寶”平臺的21名涉案人員被北京檢查機關批準逮捕。其中,“某租寶”平臺實際控制人、某誠集團董事會執行局主席丁某涉嫌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罪名。此外,與此案有關的一批犯罪嫌疑人也被各地檢察機關批準逮捕。
這起案件引起了社會對于p2p網貸行業的廣泛重視。近年來,p2p網貸平臺頻頻出現問題:某網貸平臺與民政部下屬緊急救援中心聲明前后矛盾,繼而某人聚財融資方否認投資某人聚財,緊接著,某嶺創投被爆億元壞賬,某信也頻頻陷入高壞賬率的風波,某度大規模清理p2p平臺,近期,某租寶也出現了非法集資的問題,其于一年半內非法吸收資金500多億元,p2p網貸行業“無門檻、無監管、無標準”的弊病日益突出。
二、貸風險類型分析
(一)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占用客戶資金
現如今,法律規則還未對p2p網貸公司的地位進行確定,對于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業務活動,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以及監督機制進行規范。只要產品的設計稍作變動,便極有可能觸碰到法律的“紅線”。2013年6月正式上線的“某方創投通過互聯網、電話及投資人團伙拉全國各地的客戶在網絡平臺進行投資,投資的項目主要是房產、企業經營借款、應收款、信用貸款等。前期,公司有意向將客戶投資款出借給有資金需求的企業,但實際操作后發現壞賬超過6%不能按時收回。為了做到能及時返還投資人的本息,公司法定代理人鄧某決定通過其名下的企業以及其私人物業來實現增值利潤反饋投資人。然而之后公司客戶紛紛要求提現,導致之后公司的資金鏈跟不上,最后無法支付客戶需要提取的資金。“某方創投”公司未經有關的部門依法批準,采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利用高額利率向社會大眾吸收存款,并且對客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將以貨幣方式還本付息。一開始,該公司法定代理人的營業并非出于非法目的,然而其營業方式為后續的危險埋下伏筆。同時該公司還利用各路媒體、傳單、手機短信等形式向社會大眾推銷自己的產品,投資的人越多,其壞賬的風險便越大。這無疑是一場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典型案例,一旦該平臺出現問題,受到損失的必將是廣大社會群眾。
有的p2p網貸公司成立資金池,同時通過自己進行債權轉讓,使得資金通過平臺流動,此時,該平臺就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相類似。在這里,某信公司便是一個典型例子。某信在實行網上借貸時,先是公司總裁唐某將自己的資金出借給多位借款人,然后將自己的債權細分為多個小債權。之后公司再尋找投資人,將分散的債權轉讓給這些投資人。這時,某信其實就有一個自己的資金池來存放出借人的資金,形式就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相類似。在缺乏監管的狀態下,許多p2p網貸公司使用一些貌似合法的手段來規避違法的風險,行走在法律邊緣,如果出了問題,也將如“某租寶”一樣影響范圍大、影響程度深。
目前我國的很多p2p網貸公司都設立有自己的資金池。而目前,在我國仍缺乏相應的行業監管制度的背景之下,平臺缺失相應的市場準入規則和行業規范,這就使得平臺很容易越過資金不得流入自身帳戶的紅線,造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問題。
(二)利用借貸名義騙取客戶資金
2010年“某易公司”在南通注冊,2012年8月18日至12月21日,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木某在如皋市某豐商城內,以某網從事中介借貸為名,在未取得金融業務許可的前提下,編造“某易公司”系香港某豐公司旗下成員,謊稱某豐商城商戶需要借款,在“某易網”上發布發布虛假的“借款標”,以高額利率為誘餌,向45名被害人合計非法集資2550萬元。根據《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非法集資即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手段吸收公眾的資金。“某易公司”以吸收公眾資金為目的,發布虛假項目,偽造項目信息,并且以高回報來吸引廣大民眾投資,本身其行為就屬于金融詐騙,其經營方式就具有違法性,符合刑法所規定的“集資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還有些p2p網絡借貸公司,先利用虛假項目吸收公眾存款,然后借新貸還舊貸,多的錢全部收歸己用,這就是所謂的“龐氏騙局”,其也是集資詐騙罪的一種形式。在某租寶案件中,從2014年7月“某租寶”上線至2015年12月被查封,相關犯罪嫌疑人利用高額利息吸引投資者,虛構融資租賃項目,持續采用“借新還舊”、自我擔保的手段大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它其實就是典型的線下傳銷形式存在的“龐氏騙局”。
造成集資詐騙的主要原因在于p2p網貸平臺的準入制度還不健全,平臺在進入市場之初還缺乏相應嚴格的資歷審核。這就造成許多平臺在平臺網站上虛構出一些高收益的短期限的借款標,然后平臺不斷吸引投資者投資。有時平臺會利用“借新還舊”的方式將后投資者的資金還給先投資者,造成平臺在不斷賺錢的假象,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來投資。最后若平臺經營者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將平臺的錢全部挪走,這就構成集資詐騙罪。
(三)為犯罪活動提供洗錢服務
所謂洗錢罪是指將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通過各種手段隱瞞其來源和性質,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為。在我國,借貸雙方只要進行注冊便能成為平臺的會員,這就會難以確認借貸雙方的真實身份、資金來源和資金用途。雖然在確認身份時,平臺對雙方的身份信息進行審查,但是我國的征信體制還不成熟,央行的征信系統還沒有對平臺開放,平臺也缺乏銀行那樣的系統對用戶信息進行全面調查,這就使得犯罪分子很容易通過偽造身份信息或者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同時我國p2p網貸平臺監管缺失的環境,我國目前反洗錢法規只涉及傳統金融行業,并沒有涉及到p2p網貸行業,這就造成了p2p網貸平臺這一部分真空狀態,給違法分子進行洗錢提供了條件。監管部門也很難查明資金的來源及流向,犯罪分子通過第三方支付的方式將資金發放出去,這就很難對資金進行追蹤。同時,犯罪分子會將資金分成若干筆小額資金進行發放,這就增加了追蹤資金流向的難度。最后犯罪分子將自身的錢借給不同的借款人,之后再做回收,這是這些資金便成為了合法資金。
(四)征信體系不完善導致高違約風險
2013年12月31日,某貸被訴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當事人唐某于2013年12月底通過某貸向當事人李某玲出借8000元用于經營濰坊某賓館,借款期限為1年,年化利率為20%,由某貸對李某玲提供的個人資質證明材料進行審核,并作為居間人提供電子合同。后李某玲未能按期還本付息,唐某遂起訴,要求李某玲償還本金和利息,同時以某貸未能盡到認真審核李某玲材料責任的原因要求某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此案中,當事人唐某對于李某玲的信任僅僅來源于某貸對李某玲的資格審查,而在我國現如今還不太完善的征信體制之下,要完全調查了解一方的信用度,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大部分還得依賴于平臺對于貸款方進行實地調查。上述,某貸對于李某玲提供的資料進行了資格審查,但卻是不全面的,這樣使得一方(李某玲)違約的風險大大加大。
造成違約風險增大的原因在于,這是在網絡上進行借貸活動,雙方當事人并不能實際見面,因此雙方彼此都無法確定對方的合法身份,這時,雙方就完全依賴于平臺對雙方所提供的資質證明材料進行審核,而在進行審核時,雙方的具體信息又很難完全調查到,這就使得債務人良莠不齊,最后就很容易發生類似于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債務的違約行為。
三、風險防范機制的完善
p2p網貸行業發展勢頭不減,進入2016年后,p2p行業規模會繼續增大,因此增強行業監管迫在眉睫。而2015年,國務院法制辦正式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這是P2P網貸進入中國8年來首份行業監管細則意見稿。該《辦法》從總則、備案管理、業務規則與風險管理、出借人與借款人保護、信息披露、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八個方面進行了規范。筆者在此結合國務院提出的《辦法》,提出了應對風險的措施:
(一)征信體制
由于我國的征信系統不完善,征信信息主要由銀行掌握,而p2p網貸平臺無法利用央行的征信平臺對客戶的身份信息進行審核,平臺自身也無法廣設網點對客戶身份信息進行全面審查,此時平臺很難準確識別客戶身份。《辦法》提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加強與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機構、征信機構等的業務合作,依法報送、查詢和使用有關金融信用信息。筆者認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首先加強與央行征信部門的合作,央行征信部門應當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開放,實現雙方之間的合作,將借款人、貸款人的身份信息、征信信息等提供給網貸機構,實現雙方的信息共享。同時,網貸平臺信息中介機構自己也擁有自己的征信體制,網貸平臺也應加強系統內部征信信息的分享,建立黑名單互換機制,將所有平臺的黑名單進行整合,并建立一個黑名單數據庫,實現行業內部的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網貸平臺認為有必要的,應當對借款人、貸款人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對其資格進行更嚴格的審查。
(二)規范市場準入制度
目前,我國的p2p網貸平臺數不勝數,造成平臺數量如此多的原因是p2p網貸行業缺少市場準入門檻,其必然會導致平臺良莠不齊。《辦法》提到在設立p2p網貸平臺時采用備案登記制,但這只是對p2p網貸平臺設立進行了程序上的規范。筆者認為,要規范市場準入制度,以下幾點也應當納入考慮:
對于設立和經營平臺的人資質的確認。于金融行業而言,設立和經營平臺的人應當具有相應的知識水平。登記部門應當對設立和經營者的相關資質進行審核,如核實其是否具有相關的證書等。如果對方沒有相關的資質證明,則相關部門不能同意其為決策者或經營者,以防做出錯誤決定。
對于設立和經營平臺的人身份信息的確認。備案登記機構應當對與做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人進行身份信息確認,對于背負欠款或者曾受過刑事或者行政處罰的人,備案登記機構不得讓其成為平臺運行的決策者。
對于平臺本身,還應設置相應的準入標準。對于平臺,備案登記部門應當對其注冊資金、場地規模、人員規模等對平臺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進行審查。不同類型的平臺,這些要素應當有所差別。
(三)完善帳戶資金監管機制
對于許多集資詐騙案件而言,其發生原因大多都是p2p網貸平臺設立自己的資金池。雖然目前也有許多p2p網貸平臺利用第三方平臺進行托管,并負責資金的流轉,使得資金表面上不經過平臺,然而,現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采取只負責流轉不負責監管的方式或者是該第三方支付平臺直接隸屬于該p2p網貸平臺,最終該p2p網貸平臺經營者仍能卷款逃跑。《辦法》中并未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質進行限定,也未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權利義務進行規范。筆者認為,在處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問題上,不僅要考慮到其資質問題,也要考慮到其權利義務問題。首先,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其應當獨立于該p2p網貸平臺存在,這樣便真正起到了不讓資金流入p2p網貸公司的作用;其次,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流轉資金的同時,應當嚴格禁止p2p網貸平臺經營者接觸客戶資金,使得客戶資金與平臺經營者完全隔離。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也應當定期向監管部門進行匯報,匯報內容為該p2p網貸平臺的資金流轉情況。
(四)加強各監管部門的合作
在設立p2p網貸平臺時,各部門都對p2p網貸平臺進行監管。《辦法》對于部門監管給出了實施細則:從政府層面上來說,對于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監管,主要是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公室以及各級金融監管部門對于p2p網貸行業的規范引導、備案管理和風險防范、處置工作;于該行業而言,行業內的自律組織對p2p網貸平臺進行監管。除此之外,社會監督對于p2p網貸行業的規范同樣也必不可少,而且筆者認為,社會對于p2p網貸行業的監督社會中應當占全體監督很大一部分,這樣不僅能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遏制不良平臺的發展,同時也能保持p2p網貸金融行業的活力。社會監督包括:公民對于p2p網貸平臺的揭發檢舉、申訴和控告,以及媒體對于p2p網貸平臺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的揭露報道。在此基礎之上,各監管部門之間應當加強合作,實現各方監督的相互融合,如政府在自身各部門對
p2p網貸行業監管的基礎上,再結合行業內部的監督,起到監督有針對性、同時也保持行業內部活力的作用。
(五)加強違法犯罪預防工作
p2p行業主要存在的違法犯罪問題集中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以及洗錢罪。對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以及集資詐騙,《辦法》中有詳細的預防細則,即對于p2p網貸平臺私設資金池的抵制。對于洗錢罪,《辦法》則沒有進行詳細的闡述。洗錢罪的防范主要存在于以下幾點:一是加強平臺對于借款人、貸款人雙方的資質審查,明確借貸雙方的身份。將借貸雙方的身份信息核實之后,平臺可將人群進行分級,將高危人群單獨列出,并在在平臺之間設置一個共享的高危人員數據庫,以此來防范那些可疑人群。二是加強對平臺內流動資金的檢測。平臺若是發現內部有大額的、交易模式違反常態的的資金,應當注意對其進行追蹤,并將其列入平臺的可疑數據庫,實現平臺內信息共享。三是在還出臺詳細的互聯網金融反洗錢法之前,互聯網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傳統金融行業的反洗錢法,制定互聯網金融的反洗錢規定,同時參照傳統金融行業的法律對行業中的違法行為進行規范。
四、總結
網絡技術的進步推動了p2p網貸行業的發展,p2p網貸行業在我國漸漸興起,這不僅帶動了我國金融體系的變革,也帶動了相關法律制度的轉變。
文章從p2p網貸行業目前現狀出發,目前p2p網貸行業跑路、壞賬事件頻頻發生,我國的p2p網貸行業面臨著諸多的風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洗錢等。筆者根據我國已經發生的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并結合我國已經出臺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對如何防范p2p網貸行業風險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規范市場準入制度、完善帳戶資金管理機制等,試圖能夠降低p2p網貸行業風險,規范經濟秩序。
由于目前我國的p2p網貸平臺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p2p網貸平臺相比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包括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征信體制的成熟。然而國內外p2p網貸平臺的發展環境不同,因此國外的許多制度在借鑒上還存在問題。國內目前也僅出臺了一部《辦法》。因此,筆者對于問題的探討也不夠深入,提出的建議也可能存在問題,望大家諒解。筆者還將繼續關注p2p網貸行業的發展,力求之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郭陽.中國P2P小額貸款發展現狀研究[J].上海金融,2012(12).
[2]鄒志鵬.P2P借貸網絡平臺分析[J].中國市場,2012(32).
[3]王繼暉,李成.網絡借貸模式下洗錢風險分析及應對[J].金融與經濟,2011(09).
[4]吳曉光.淺談網絡融資業務在我國的發展與監管[J].浙江金融,2011(06).
中圖分類號:F832.4;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032-03
作者簡介:余涵,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警官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本科生,主要研究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機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