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對《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的解釋分析為角度"/>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趙 宇 王戴超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01
?
論國際刑事法院的屬地管轄權
——以對《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的解釋分析為角度
趙宇王戴超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01
摘要:國際刑事法院自建立以來,在懲治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嚴重危害人類的犯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法院的運作也面臨著與各締約國以及非締約國的司法管轄權沖突等問題。國際刑事法院的建立過程充滿了曲折,在籌備過程中,被各代表團討論的最重要的問題即是法院的管轄權性質及范圍問題。本文通過對羅馬會議上各代表團對《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討論的分析研究,認為該條款中的“有關行為”應當被解釋為“犯罪行為”,即當國際刑事法院有管轄權的犯罪行為之全部或部分發生在締約國領土范圍內,國際刑事法院即對此犯罪擁有管轄權。
關鍵詞:國際刑事法院;屬地管轄權;羅馬規約
《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規定:“對于第十三條第1項或第3項的情況,如果下列一個或多個國家是本規約締約國或依照第三款接受了本法院管轄權,本法院即可以行使管轄權:1.有關行為在其境內發生的國家;如果犯罪發生在船舶或飛行器上,該船舶或飛行器的注冊國”。規約并未對第1項中的“有關行為”一詞的含義作出明確界定,由此導致國際刑事法院的屬地管轄界限沒有明確的標準。為避免法院將來的運作中可能出現的障礙,筆者結合國際刑事法院現有判例以及學者著作,試圖對此問題進行說明。
一、國際刑事法院“屬地管轄權”的定義
因為國際法庭或國際法院并非主權實體,所以它們的管轄權的定義非常復雜。根據國際刑事法院在Lubanga案中的表述,它的管轄權是指法院“處理《羅馬規約》規定下的犯罪問題的資格能力”。①因此,“屬地管轄權”一詞將在這里用來討論《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定義的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的地域范圍,也因此,本文將不會討論在規約第十三條第(二)款情況下聯合國安理會提交情勢時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地域范圍問題。
二、2008-2009侵略罪工作組對相關問題的討論
根據《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的規定,在締約國提交情勢或檢察官主動進行調查時,當“有關行為”發生在締約國境內時,國際刑事法院可以行使管轄權。規約該條款的含義并不清晰,并給法院將來的行動帶來了較大的解釋空間。因此,該條款的解釋以及在國際法下如何使用屬地管轄權定位法則將是本篇討論的重點。
為說明此問題,學者們在著作中曾舉出一個案例:導彈從一個非締約國境內發射并在另一個非締約國境內爆炸導致大量人員傷亡,導彈僅在這之間穿越了締約國的領空。②國際刑事法院在將來的工作中可能遇到更加有挑戰性的法律問題。例如:一項犯罪的主要罪行發生在非締約國境內,但其幫助行為、教唆行為或準備行為發生在締約國境內。比如這樣一個案例:主要犯罪發生在了非締約國境內,但用于支持犯罪的資金(或購買武器行為)是通過瑞士或列支敦士登得以完成的。
在這些案例中,使用資金的行為是否足以構成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中的“有關行為”,從而使得國際刑事法院能夠對案件行使管轄權?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規定的法院屬地管轄范圍究竟有多大?
從政策角度看,面對遠程武器投送系統以及電子交易技術的進步,確保國際刑事法院的正常運作比可能引起法院管轄權沖突風險要更重要,這一點顯而易見。接受二者擇一將會給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體系留下巨大的漏洞并形成免予追究的情形。③
羅馬會議之后的討論顯示,各締約國對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界限以及影響十分關注。在2008年11月的締約國大會侵略罪工作組會議上,該問題被第一次正式提出。工作組報告指出:“考慮到對侵略罪負責任的領導者行為很可能發生在侵略國境內,提出的問題是該犯罪是否可以被認定為在感受到結果、也即受害國境內發生。”④對于此問題,一些代表團作出了相當肯定的回答,另一些代表團則認為需要進一步的以《羅馬規約》或《犯罪要件》的修正案的形式對相關問題進行法律規定,此外一些代表團認為需要更多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⑤
相關問題在2009年2月的工作組會議上被再次回顧,各代表團認為需要提出建議以便明確條款規定的界限。⑥有建議提出增加條款,以致明確“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中的‘行為’概念包含有關行為及其結果。”⑦盡管此建議得到了廣泛支持,但也有建議提出“盡管以屬地原則為基礎的管轄權與行為本身發生的地域以及結果發生的地域相關,這一建議得到了廣泛支持,但也有代表團持觀點認為這一問題最好留待國際刑事法院自身決定”。⑧最后,很重要地是注意到在早些時候的特別工作組會議上,有觀點強調規約第三十條在該問題上也應當被考慮。⑨
最終,與會者沒能達成一致意見并且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并未被2010年的回顧會議修改。因此,筆者將在下文中討論國際刑事法院在決定其管轄權地域范圍時可能需要用到的素材以及在何種案件嚴重程度之下,法院可以聲明行使管轄權。
三、對《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中“有關行為”進行解釋的規則說明

正是國際刑事法院上訴庭的判例將《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主要解釋規則融合進了ICC的法律系統,該規則在本文的分析中將居于中心地位。


四、《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中的“有關行為”應當解釋為“犯罪行為”
《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對于第十三條第1項或第3項的情況,如果下列一個或多個國家是本規約締約國或依照第三款接受了本法院管轄權,本法院即可以行使管轄權”。因此,在解釋第十二條時,筆者認為應當參考第十三條第1項和第3項,即締約國提交情勢和檢察官主動調查的啟動機制。



再參考“有關行為”一詞以及它在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體系中的位置,很明顯“有關行為”指的是規約第十三條第(一)款中所表述的“一項或多項犯罪行為”,也即規約第五條詳細規定的犯罪行為,并且該罪行出現的情勢已被締約國提交或檢察官按照規約第十五條已進行調查,因此“有關行為”指的并不僅是某個特定“行為”。在這種上下文語境下,如果參照規約其他條款、特別是第三編關于一般原則的規定,將會對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系統的有效運行造成嚴重損害。


綜上所述,《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中“有關行為”的解釋不應當將其與結果、環境相分離而解釋為某個“行為”,否則將引起對國際刑事法院管轄地域范圍的巨大爭議。“有關行為”應當解釋為法院管轄權內的一項或多項完整的犯罪行為,并以此來確定其屬地管轄權。
五、將《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中的“有關行為”解釋為“犯罪行為”符合國際法原則以及“犯罪行為”的認定

基于此,筆者認為,將《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中的“有關行為”解釋為“犯罪行為”屬于國際法允許的將管轄權適當擴大的行為,該解釋符合國際法。至于“構成要素”一詞的含義,筆者認為應當參照《羅馬規約》以及《犯罪要件》的規定。鑒于《犯罪要件》對屬于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內的犯罪的構成要件有著詳盡規定,因此,當《犯罪要件》規定的某項犯罪的某一構成要素發生在一國境內時,即可認定“有關行為”——也即“犯罪行為”發生在該國。
六、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羅馬規約》第十二條第(二)款第1項中的“有關行為”一詞的理解,應當參考其在規約體系中的位置并結合上下文條款作出解釋。“有關行為”系指規約第十三條第(一)款中的“一項或多項犯罪”行為。對“犯罪行為”概念的界定則應當參照《羅馬規約》和《犯罪要件》的規定,限定在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內的犯罪。
[注釋]
①Prosecutor v.Thomas Lubanga Dyilo,Case No.ICC-01/04-01/06-772,Judgment on Appeal against Decision on Defense Challenge to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pursuant to article 19(2)(a)of the Statute of 3 October 2006,24(Dec.14,2006).
②Markus Wagner,The ICC and its Jurisdiction - Myths,Misperceptions and Realities,7 Max Planck U.N.Y.B.409,485(2004).
③Ibid.
④Assembly of States Parties,Report of the Special Working Group on the Crime of Aggression,ICC-ASP/7/20,Annex III,28,Seventh Session of the Assembly of States Parties(Nov.14-22,2008).
⑤Ibid.
⑥Assembly of States Parties,Report of the Special Working Group on the Crime of Aggression,ICC-ASP/7/SWGCA/2,38-39,7th Session of the Assembly of States Parties(Second Resumption)(Feb.9-13 2009).
⑦Ibid,at 38.
⑧Ibid,at 39.
⑨Ibid,at 28.
⑩Situation in Dem.Rep.Congo,Case No.ICC-01/04,Judgment on the Prosecutor’s Application for Extraordinary Review of Pre-Trial Chamber I’s 31 March 2006 Decision Denying Leave to Appeal,33(July 13,2006).








y 5,2004).










[參考文獻]
[1]Prosecutor v.Thomas Lubanga Dyilo,Case No.ICC-01/04-01/06-772,Judgment on Appeal against Decision on Defense Challenge to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pursuant to article 19(2)(a)of the Statute of 3 October,2006.
[2]Situation in Dem.Rep.Congo,Case No.ICC-01/04,Judgment on the Prosecutor’s Application for Extraordinary Review of Pre-Trial Chamber I’s 31 March 2006 Decision Denying Leave to Appeal.
[3]Situation in Darfur,Sudan,in Prosecutor v.Ahmud Harun and Ali-Kushayb,Case no.ICC-02/05-01/07.
[4]The letter of the Prosecutor to President Kirsch of December 22,2004.
[5]Kenya Authorization Decision.
[6]Prosecutor v.Delali? et al(Celebici),Case No.IT-96-21-T,Judgment,Trial Chamber,424-5(Nov.16,1998).
[7]S.S.Lotus(Fr.v.Turk.),1927 PCIJ(Ser.A),No.10,23.
[8]Markus Wagner,The ICC and its Jurisdiction - Myths,Misperceptions and Realities,2004.
[9]Assembly of States Parties,Report of the Special Working Group on the Crime of Aggression(Nov.14-22,2008).
[10]Daniel D.N.Nsereko,Triggering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4 Afr.Hum.Rts.J.256,267,2004.
[11]Williams & Schabas,M.Ch.Bassiouni,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2003.
中圖分類號:D99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009-04
作者簡介:趙宇(1993-),男,滿族,北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國際法;王戴超(1991-),男,河南許昌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國際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