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希
內蒙古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
對兩大法系及折中主義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比較研究
王佳希
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要:當代主流觀點認為,世界上主要存在兩大法系。還有學者認為,以日本和意大利為代表的折中法系正在發展。以日本和意大利為代表的國家,證據規則既保留了大陸法系成文的,邏輯性較強的法典,自二戰后也吸納了美國判例法證據規則的諸多內容,成為了一種包容并濟的折中主義,充分發揮了兩大法系的優越性。
關鍵詞:英美法系;大陸法系;折中主義;刑事訴訟;證據制度
當代主流觀點認為,世界上主要存在兩大法系,即以美國等國家為代表的英美法系,也被稱作普通法系,海洋法系;以及以德國等國家為代表的大陸法系,也稱羅馬法系,日耳曼法系。還有學者認為,以日本和意大利為代表的折中法系正在發展,這種介于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法系,兼具兩大法系的優勢和特點,本文將以兩大法系及日本和意大利刑事訴訟證據制度做簡單的比較研究,淺析其中的區別與聯系。
一、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證據法的基本特點與區別
兩大法系的證據規則都有其各自的基本特點,而這些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證據規則的之間的區別,考量它們的特點,分析它們的區別,可以讓讀者們對兩大法系的證據規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兩大法系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兩大法系證據法內容上的差異
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規則具體且龐雜;而大陸法系國家的證據規則抽象且簡單,這樣內容上的主要包括如下兩方面:其一,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規則數量龐大,而大陸法系相較而言略少。其二,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規則大多都是判例,這一個個判例是英美國家證據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陸法系國家的證據法通常都以獨立的成文法形式存在,盡管存在一些判例,但判例并不是大陸法系國家證據規則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考量和研究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法,不僅要面對一個復雜的證據規則體系,更要面對數量龐大的法院判例,例如誕生于美國的“米蘭達警告”規則和“毒樹之果”規則等。①但分析研究大陸法系證據法時,只需了解其立法過程的相關規定即可。
(二)兩大法系邏輯上的差異
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體系邏輯性比較混亂;而大陸法系國家的證據法體系具有較強的整體性與邏輯性,正由于兩大法系立法理念與方式不同,才產生了這樣的區別。在英美法系國家,證據規則是在數百年的審判實踐中不斷積累而成的,法官用零散的方式將其以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呈現于世,很難成就一個完整而有邏輯清晰的體系,雖然隨著時代變遷,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規則有走向成文化的趨勢,但仍以判例法規則為基礎,因此仍然保持了原來“不成體系的體系”。在大陸法系國家,雖然其證據規則同樣是司法工作實踐的歸納,但通過理論上的精簡和總結,并通過“造法者”全面的排列和加工,其自然就形成了邏輯清晰內容完整的證據法體系。而以日本和意大利為代表的國家,證據規則既保留了大陸法系成文的,邏輯性較強的法典,自二戰后也吸納了美國判例法證據規則的諸多內容,成為了一種包容并濟的折中主義,充分發揮了兩大法系的優越性,在稍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部分我們將做詳細評述。
(三)兩大法系證明規則的方法的差異
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明規則和方式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認識事物的規律和方式不同。這種差異的內容主要表現為:第一,在司法證明過程中,許多有證明價值的信息都被認為的排除在認識活動之外;第二,在司法證明過程中,證據的提出和使用,在方法和程序上都必須嚴格遵守規則,而這些規則往往會局限證明主體的認識能力,甚至令主體失去證明能力。而大陸法系國家的證明規則和方式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常用的認識事物的規律和方法相似,證明方式類似于證明活動的本質屬性、自然規則。所以有人這樣說,在英美法系國家,不了解證明規則和程序的“門外漢”是無法進行司法證明活動的,這就衍生了美國CSI調查員,此類專門上庭作證的職業司法證明人員。
二、兩大法系與折中主義國家在刑事證據采納問題上的異同
(一)證據采納標準
通常情形下,大陸法系國家的證據采納標準比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采納標準寬松許多。按照大陸法系國家的司法傳統,法律不會對證據的采納做過多的限制,也就是說,只要對案件事實有證明價值,則都可以成為訴訟中的證據。但英美法系國家則在證據規則中對證據的采納標準做出了明確的限制,不僅有從正面規定的,也有從反面規定的,即證據排除規則。證據的“可采性”是證據被采納的標準,一個證據具備了“可采性”,意味著訴訟雙方或其他相關人員向法庭提交的證據,遵循了證明規則的程序和方法,法官通過判決準許其進入訴訟程序后,陪審團將審查這些證據,并作為他們評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一個證據是否具有“可采性”,一般從兩個角度分析:首先,分析該證據與案件事實有無相關性;其次,是分析該證據有無合法性。②
有關證據的關聯性,在英美法系中,《聯邦證據規則》第402條規定:“除美國憲法、國會立法、本證據規則或最高法院根據成文法授權制定的其他規則另有規定外,所有關聯性證據均可采納,無關聯性證據不可采納。”③在以日本和意大利等為代表的折中主義國家中,也明確的規定了證據的關聯性法則。如本身是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意大利《刑事訴訟法》第190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及日本刑事訴訟中,認為只有具有能夠證明在訴訟中有某種事實的證明力,才能作為“關聯證據”納入刑事訴訟范圍。④折中主義法系既保持了大陸法系國家對證明者證明的寬松,又為這種寬松的證明標準做了適當的限制,使得其在司法實踐中可以提高案件準確判決的正確率。
證據的合法性規則,即參與訴訟的當事人向法院提供的證據,需要符合法律的相關規定,才能成為審理時的評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對證據的合法性規則作出正面規定的國家很少,意大利是其中之一,其《刑事訴訟法》第190條第一款與第191條第一款分別對此做出了規定。⑤大多數國家的證據規則還專門對一些類別的證據具體制定了合法性標準,比如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中都有規定的自愿供述原則,不遵循此項原則所取得的證據一律不予采納。
(二)兩大法系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從反面進行規定的證據采納規則,是對證據合法性規則的補充,是被多數英美法系國家認可適用的一項規則。所謂“非法證據”,是指不遵守法律規定收集或提取的證據,也叫作“瑕疵證據”。非法證據的概念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上的非法證據有三類:(1)取證主體有瑕疵;(2)取證形式有瑕疵;(3)取證的程序手段有瑕疵。而狹義的非法證據只指第三類,即取證程序和手段有瑕疵,即違反法律規定和法律程序收集和提取的證據。
英美法系國家之所以很早就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因其法治文明程度較高,且素有遵循程序正義的傳統。比如,美國在1791年頒布的《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對此有了相關的規定。⑥所以,在法庭審判時不得使用違反這一規則所取得的證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設立的目的是為了限制國家司法人員的公權力,保護公民人身財產的私權利。在震驚全美的黑人橄欖球巨星辛普森殺妻案之中,由于警方取證時程序手段不合法,這就相當于“有毒的樹”,所以當日取得的許多書證物證一并被作為非法證據排除,因為這是有毒的樹結出的有毒的果實,是不能食用的。這些決定性證據的缺失,加上律師團隊高超的辯論技巧,最終使辛普森被敲定為無罪。可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做為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關鍵一環,早已經深入人心。
在大陸法系國家中,雖然也存在一定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但排除不是絕對的也不是必要的。如1994年4月6日,在法國最高法院審判的一起刑事案件中表明,訴訟雙方以不合法程序取得的證據可以被使用,只是可能影響到該證據的證明力。⑦在評定證據是否被采納使用時,法官通常要權衡較量使用該證據的多種后果和影響,如打擊犯罪的需要、社會輿論的評價、對人權的侵害程度等等。在理論中,大陸法系法官會要求控方證明為何必須要采納此項證據,即控方需要為使用非法證據承擔舉證責任。
意大利作為折中主義法系的代表則是全面禁止非法證據的使用。1988年,意大利通過立法絕對的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卻遭到了這個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法官的抵制,法官認為該規則侵犯了法官對證據的自由裁量權,因為自由心證是一個基本的證據評斷原則。而二戰后日本依舊保留了自由心證原則,使用證據補強等方法強化“瑕疵證據”的效力。德國西班牙等國家通常還禁止采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作為單一證據定罪量刑,主要是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權的保護,也是對警察筆錄的真實性的合理懷疑。在1987年,歐洲人權法院的一項判決中也適用了大陸法系這一規則,證明兩大法系在非法證據的問題上逐步的趨同。
以目前的發展形勢,兩大法系各有所長,也有各自缺陷,結合社會實際和本國的發展需求融匯貫通,使二者皆為本國所用,才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注釋]
①何家弘,姚永吉.兩大法系證據制度比較論,“米蘭達規則”是犯罪嫌疑人沉默權的規則,“毒樹之果”是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②[美]米爾杰·達馬斯卡.漂移的證據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③何家弘,張衛平.外國證據法選擇(下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10:593-596.
④[日]松尾浩野.日本刑事訴訟法(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9.
⑤意大利<刑事訴訟法>第190條第一款規定:“證據必須是合法的,”第191條第一款規定:“在違反法律禁令的情況下獲取的證據不得采納.”
⑥1791年<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明確規定:公民人身、住宅、文件以及財產不受任何無理的搜查和扣押.
⑦余昕剛.法國刑事證據法評介[A].證據學論壇(第一卷)[C].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603.
[參考文獻]
[1][美]米爾杰·達馬斯卡.漂移的證據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何家弘,張衛平.外國證據法選擇(下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10.
[3][日]松尾浩野.日本刑事訴訟法(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余昕剛.法國刑事證據法評介[A].證據學論壇(第一卷)[C].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
中圖分類號:D915.2;D91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088-02
作者簡介:王佳希(1994-),女,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大學,2015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