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彬
華東交通大學,江西 南昌 330100
?
簡論《刑法修正案(九)》對未成年人刑事保護的完善
張彬
華東交通大學,江西南昌330100
摘要:虐待未成年人、性侵幼女、猥褻、拐賣未成年人以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為屢禁不止。《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簡稱《刑九》)的出臺,以嚴厲的刑罰進一步規制侵害未成年身心健康的行為,嫖宿幼女罪被廢除;虐待未成年人犯罪,自訴公訴相結合;校車超載超速入刑;收買被拐賣兒童刑罰加重;猥褻客體范圍擴大,體現了對于未成年男性的人身權和生命權的保護,這一系列規定彰顯了刑法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核心價值。但是,單純的刑法保護難以起到全面保障的作用,因此,針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應當構建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法律保護相互結合的未成年人權益保障體系,在見證立法、司法進步之余,應當意識到當前對于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還存在不可突破的空間領域,因此,對于未成年人權益的保障依然任重道遠。
關鍵詞:刑法修正案九;未成年人;刑事保護
一、廢除嫖宿幼女罪,體現了刑罰科學性
《刑九》廢除了原刑法三百六十條第二款嫖宿幼女罪,既解決了科學性原則與合法性原則在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中相悖的局面,體現了對幼女性權利的保護,彰顯了刑事立法的進一步完善。
我國《刑法》第236條第2款規定的“奸淫幼女”的幼女的意思表示“同意”不應當理解為“積極追求”或者“清晰知曉”。盡管《關于行為人不明知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愿發生性關系是否構成強奸罪問題的批復》被2013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廢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文件(第十批)的決定》以“與刑法規定相沖突”為由廢止[1],但是該司法解釋存在充分的學理依據,基本精神仍然適用,僅需要對“同意”做狹義性解釋,并且此處的被害人的同意并不與原嫖宿幼女罪中幼女的主觀意思表示相矛盾。
但是,嫖宿幼女的行為主體存在未成年犯罪的特殊情形。嫖宿幼女的行為主體為16周歲以上的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那么就存在16周歲到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嫖宿幼女罪的情形,而我國民法規定16周歲以上18周歲以下如果欠缺獨立的經濟來源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那么換言之就存在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犯嫖宿幼女罪的情形。盡管刑法的歸罪不以民事行為能力的有無來確定,但是在刑事責任的承擔上由于嫖宿幼女罪的最低刑為5年,也就意味著16周歲到18周歲的未成年人將承擔超過強奸罪最低刑3年以上的重罰,這與罪責刑相適應的原理相悖。另外,由于許多情況下存在被侵害客體自身發育較為成熟,虛假身份證明導致行為人抽象事實認識錯誤,盡管符合違法性構成要件要素和有責性構成要件要素,但是在量刑上不應當一概而論。嫖宿幼女的行為以強奸罪論處不會降低該行為加重情節的處罰同時法定刑起點由5年轉變為3年,體現了對于幼女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對未成年行為人權利的保護。
二、虐待罪刑事立法強化未成年人權利保障
兒童由于身心發育不完全,一旦遭遇虐待會導致其身體受到極大傷害同時在心理上留下巨大的陰影,尤其是幼童當遭遇恐嚇、威脅等外力干擾下,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告知能力,導致虐童行為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被發現時往往兒童的身心已經遭受巨大的摧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未成年監護、看護個人或單位中的監護、看護人員存在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的現象,例如2012年的浙江溫嶺教師虐童案,2015年南京虐童案,2016年安徽碭山虐童案等典型案件頻頻發生。由于我國刑法在第二百六十條第三款規定:“第一款罪,告訴的才處理”,將虐待罪放在親告罪的范圍之內,除非導致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情形,這樣就無形中提高了虐待行為立案的門檻,導致被害人往往處于不能獲得救助的境地。《刑九》從五個方面進行刑事立法完善,強化對虐待罪客體權利的保障。
(1)在處理虐待罪的訴訟方式上,《刑九》第二百六十條第三款規定若被害人沒有告訴能力,或者受到強制、威嚇無法告訴排除在親告罪范圍之外,《刑九》的補充性規定對于保障虐待罪中被害人的權利是一種極大的進步。(2)增加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犯罪,規定了被監護、看護的客體為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明確了被監護人的范圍。(3)擴大了犯罪主體的范圍,將單位犯罪納入到刑事處罰的范圍之內。(4)對于情節惡劣的行為人加重刑事處罰,第二百六十條新增條款規定對于情節惡劣的情形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這樣從法定刑上就高于普通的虐待罪的量刑。(5)規定了虐待罪與其他犯罪的想象競合的情況,按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解決了虐待罪與其他犯罪的競合問題。
三、校車嚴重超載、超速入刑,凸顯未成年人身權利保護
近年來,校車超載、超速事故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傷痛,2011年甘肅正寧縣幼兒園校車事故,核載9人的幼兒園校車實載64人,最終事故造成21人死亡含19名幼兒。2012年江蘇省徐州市“12.12”重大交通事故通報,由于一輛校車的超速行駛,因躲避不及發生側翻,導致15名學生死亡,11名受傷。2012年江西貴溪幼兒園班車墜水事故,由于黑校車超載,超速行駛,導致面包車翻入水塘,導致11名兒童死亡,4人受傷。校車嚴重的超載、超速行為對于學生的生命安全帶來巨大的危險。公安部交管部門多次嚴查校車超載、超速行為,但是由于行為人的逐利心理和僥幸心理驅使,導致校車事故頻頻發生。當一個行為嚴重危及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或者對社會公共利益帶來巨大損失的時候,需要最嚴厲的法律予以制裁,因此,《刑九》將校車超載、超速行為明文納入到第一百三十三條危險駕駛罪中,以抽象危險犯的方式規定,只要行為人實施超載、超速行為就可定罪處罰。
校車的超載、超速行為是存在現實危險的行為,針對的對象是雙重對象,一是特定的危害客體學生人身安全,二是對于公共安全的危害。因此,對于該危險行為不能以是否侵害法益來評價,而是只要滿足行為的違法性與行為人主體的有責性,就應當按照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這體現了國家對于校車管理的嚴格,也體現了對學生生命安全的保障。
四、猥褻罪客體擴大,覆蓋未成年人
由于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男性未成年人不在我國刑法規定關于猥褻罪被侵犯的客體保護范圍之內。近年來,男童性侵案件頻繁發生,導致未成年男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2009年貴州習水案件發生后,以2006-2008年媒體公開報告的340例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案件為基礎又發布了一個專題報告,后來對2009-2014六年間媒體公開報道的1065個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案件又進行調研分析,提出的建議之一就是擴大保護對象,加強對男童遭受性侵害的保護力度[2]。
對于未成年男性的猥褻行為具有與猥褻兒童同等的危害性,甚至比其更甚,多處案例表明,多數未成年男性在遭受暴力、脅迫后對于猥褻行為保持容忍的態度,這樣不僅助長了行為人對法律的藐視,同時使得自身處于長期被侵害的境地。《刑九》取消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改為強制猥褻侮辱罪,一方面擴大了猥褻罪的保護主體范圍,將已滿14周歲的男性包括在內,體現了對于未成年男性人身權利的保護,同時體現了刑法的嚴謹性和嚴密刑事法網的要求;另一方面,在量刑情節上,擴大了加重量刑情節,第二百三十七條第二款明文規定,“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此處“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作為刑法的彈性條款就給了司法審判預留了自由裁量的空間,保證了刑事規范的可操作性,避免了刑事規范的僵化。
五、提升收買拐賣兒童行為人刑事責任
在拐賣兒童犯罪的立法上,對于收買人的定罪處罰一直以來是刑法學界關注的焦點。張明楷教授認為,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主要是基于收買行為本身的危害性,將人作為商品隨意買賣,作為交易的任何一方都存在行為的客觀違法性,另外,收買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拐賣人實施犯罪行為,有買才有賣,犯罪分子正是因為有利可圖才更加肆無忌憚的實施該行為,現實中也存在先找到買方再實施犯罪的情況[3]。因此,在拐賣婦女、兒童犯罪中,對于買受人的處罰不能以其對被害人的照顧、看管等感情因素作為衡量標準,在《刑九》未出臺之前,我國刑法中針對收買人的處罰規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愿,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該規定,明顯的降低了收買人的責任,但是要求收買人不阻礙解救,同時不存在虐待行為。該規定的不追究責任是不追究其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的責任,在收買期間存在其他的犯罪行為的依然要追究其他的刑事責任。原刑法條文的規定有其特殊的價值,一方面立法之初,國內存在較多的被拐賣的婦女、兒童,該規定的實施,對于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有積極地意義,但是近年來,公安部打拐辦著力解決了大量的拐賣婦女、兒童案件,針對下一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拐賣行為的出現成為刑法學界進一步考慮的問題。《刑九》針對收買人責任的加重和不追究責任條款的刪除,正是適應了這一趨勢。
《刑九》對于收買人責任的提升,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刑法對于拐賣婦女、兒童行為的打擊力度的強化,有利于從源頭上遏制拐賣婦女、兒童行為,加大行為人犯罪的成本;另一方面刑法的嚴厲性也體現了對于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人身權益的特殊保護。
六、結語
《刑九》的制定體現了我國刑法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核心價值,同時,也依據當前的犯罪發展形勢,對于定罪量刑進行了適當預期性的設定。關于未成年人的刑事保護方面,《刑九》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完善,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還有一些領域由于刑法原定的處罰空間難以突破,比如網絡對未成年人心理的影響與日俱增,網上色情信息的傳播,暴力型游戲等對于未成年人的誘導。另外對于原有犯罪的構成標準問題的再審視,比如遺棄罪的構成標準問題,尤其是針對兒童的遺棄行為的定罪問題,關于猥褻罪的主體責任與年齡判斷標準問題等。刑法的完善一方面要具備其嚴謹性,體現“嚴而不厲”的刑罰結構,符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同時要防止情緒性立法和社會輿論干擾下的立法,保證公正理性的立法。
[參考文獻]
[1]馬克昌.百罪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6.
[2]張雪梅.<刑法修正案九>對于未成年保護的六個變化[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06).
[3]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7.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092-02
作者簡介:張彬,華東交通大學,2014級刑法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