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煒庭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
論智能移動設備系統軟件用戶界面的保護
單煒庭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當前世界經濟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各種大小企業都把互聯網市場作為主攻,而對軟件用戶界面的創新設計能極大的吸引消費者。當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對軟件用戶界面的保護進行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一些可行的經驗。目前國際上對用戶界面的保護主要采用著作權和專利權這兩種模式。我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
關鍵詞:軟件用戶界面;著作權保護;專利權保護
一、用戶界面的簡介
(一)軟件用戶界面的定義
軟件用戶界面是用戶和軟件之間通過符號和動作的方式實現信息交換、進行人機對話的媒介,當前廣泛應用的圖形用戶界面(GUI)是以窗口(Windows)、圖標(Icon)、菜單(Menu)和指點裝置(Pointing device)為基礎的WIMP界面。①屏幕顯示,又稱用戶界面,在程序中,由若干條命令或語句、函數及數據(或數據變量名)組成能產生屏幕顯示的程序,經運行程序生成軟件和用戶之間人機進行信息交換的屏幕顯示,是軟件設計者用程序實現軟件與用戶溝通和交流的一種方法。②用戶界面是軟件、硬件、人等多方因素參與的活動,當前國際上對計算機軟件保護的通行做法是采用版權保護的形式。所以對用戶界面形式的軟件業可以采用版權的保護模式。
(二)用戶界面的特征
1.限制性:每一個用戶界面被設計開發出來都具有某一目的,相應的設計者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就會開發和限制一些功能。這些都對設計開發者和用戶的空間進行了相應的限制。同時,先前開發出來的軟件由于長期推廣具有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廣大用戶對這種主導軟件的操作方式和命令都已經熟悉并形成了操作習慣的依賴。所以后研發者為了避免用戶產生對新軟件的不熟悉感,就會采取與前者相似的操作方式。這些都限制了軟件的創新,從而導致了目前出現的用戶界面設計模式化現象。
2.簡便性:一款很知名的APP,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簡便,讓新用戶在初次接觸時對其軟件界面上的符號、指令等功能鍵很快就掌握,使消費者在眾多同類產品中能夠迅速區別避免發生混淆。在圖形用戶界面發展以后,不同的軟件開發者會采取差異化模式,使得自己的用戶界面具有創新設計的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在用戶腦海中留下印象。
3.易變性:軟件用戶界面變化比較快,一方面是大眾的審美觀會變化,所以為了贏得市場,在商業競爭中能勝出,軟件開發者會及時的設計出相應的產品界面。二是隨著計算機軟件的不斷更新換代,作為軟件組成部分的用戶界面也會隨著軟件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傳統的表格式界面到現在的圖形交互界面以及未來的3D等更高級別的界面。從傳統的鍵盤輸入式界面到鼠標、語言控制輸入以及到未來的視網膜等輸入技術,這些都要求軟件用戶界面必須經常改變。
二、國外用戶界面保護的概述
(一)歐洲
在2002年的《歐盟共同體外觀設計條例》中,歐盟規定對計算機程序不采取保護,所以對于軟件用戶界面的保護也不能適用外觀設計保護條例。2009年修訂的《歐洲計算機程序指令》強調保護“計算機程序的任何表現形式”。但構成程序任何要素包括程序界面的基礎的思想和原則不能依據指令獲得版權保護,同時規定邏輯、算法和程序設計語言屬于思想或原則不受指令保護。③所以,從以上法律的文本和立法史來看歐洲僅對程序的文字部分提供保護。而在版權保護方面,各國根據自己國內的情況各自制定了法規。如法國,其著作權規定受保護的作品不但要求是作者獨立創作,還要求有作者個性的表達,計算機程序作為具有固定模式的應用性作品,是很難達到這一要求。
(二)日本
日本為了扶持產業的發展,加強對科技企業的保護力度,對圖形用戶界面的保護采用外觀設計保護的方式。目前日本隊圖形用戶界面的保護主要是通過《意匠法》。同時,在日本還存在《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日本頒布的《意匠審查基準》增加了對含有圖像的外觀設計的保護并設立了四項要求。一是所適用的產品必須是《意匠法》所認可的產品。二是該設計顯示的是產品實現其功能所必需的內容。產品內裝載的軟件運行所呈現的界面不能成為外觀設計權的客體。三是在該狀態下產品的功能可以實施,而不是正在實施。四是界面設計必須與產品共同使用,與產品共同使用的范圍包括通過產品自帶的顯示功能進行顯示以及通過與該產品共同使用的顯示設備進行顯示。④不過,盡管日本《意匠法》加強了對界面設計的保護,并嚴格把界面設計的保護控制在“與產品共同使用”“在該狀態下產品的功能可以實施”的圖形用戶界面范圍之內,但外觀設計專利要求較嚴格。
三、我國用戶界面的保護模式
(一)用戶界面的著作權保護模式
對用戶界面采用著作權保護的模式是知識產權保護中的早期模式,這是受到軟件屬于著作權傳統保護理論的影響。盡管采取著作權保護會有一些局限性,但是現在仍然是我國很重要的方式之一。
1.如何確立用戶界面的獨創性判斷標準
用戶界面在互聯網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圖形用戶界面進行著作權保護的核心是確定該用戶界面屬于著作權中的“作品”。那么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型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所以,對于作品這一概念,其核心又是在于“獨創性”。對用戶界面是否具有獨創性的判斷標準應該與其他作品大致相當,我們當前可以從兩個方面對用戶界面是否具有獨創性進行判斷。一是構成的要素。比如,目前手機中有兩種手機屏幕切換模式,一種是采用橫掃然后畫面向左或向右移動,手機桌面上的軟件接著就會發生變化。另一種手機是采用了螺旋式轉動,隨著螺旋變大或變小,手機桌面的軟件發生更換變化。盡管變化不大,但是不可否認后者具有獨創性。二是要素的組合。幾種沒有很大獨創性的元素通過結合藝術、心里邏輯等有序的排列組合,使得這一設計達到“獨創性”的要求。當然,并非所有圖形用戶界面均具有獨創性。對于某些功能性特征的設計,我們不能予以版權保護。例如,僅以常見矩形框與文字作為用戶界面的設計不應被認定為具有獨創性。
2.用戶界面“思想——表達”劃分
“思想——表達”二分法是著作權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支撐了整個著作權法的制度體系。根據著作權法的立法原理,著作權法只保護表達,而不保護表達所呈現出來的思想。而在軟件的著作權保護當中,著作權保護軟件具體的編程碼,但是不保護開發軟件所包括的思想、相關算術和操作方法等,這就是著作權保護表達而不保護思想的原則。一般來說,思想包括概念、術語、原則、客觀事實、創意等,同時實用性的功能、程序、工藝、系統、操作方法等也是屬于思想的范疇,表達則是體現思想的形式或者方式。但是對于軟件用戶界面來說,很難去區分其什么是思想什么是表達。在軟件用戶界面中,每一個元素選取、布局設計、畫面選擇都是為了實現其功能性價值,也就必不可少的包含著設計者的思想,不可能進行區分,但是這同時又屬于表達。所以采取這種分法只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軟件用戶界面進行拆分后,軟件用戶界面幾乎全部成為思想,沒有表達的存在,這顯然是存在邏輯障礙的。二是軟件用戶界面拆分后,軟件用戶界面不再具有思想,只是為了實現軟件自身的功能而進行的一種數據表達,這將難以解釋對于現代軟件用戶界面的問題。美國對軟件用戶界面的保護,最初也是采用“思想——表達”二分法,但是隨著實務中出現的問題,美國在司法實踐中總結出了“抽象——過濾——判斷(對比)”三步測試法。按照這種方法,其要求一個軟件用戶界面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所保護的范圍,需要先對軟件用戶界面中的思想進行抽象,將軟件用戶界面中的思想本身“抽象”出去,再把屬于共有領域的部分“過濾”掉,然后用所剩余的部分去“判斷”是否是著作權法所保護的范圍。
(二)用戶界面的專利保護模式
對用戶界面采用專利保護方式在不少發達國家逐漸開始盛行,并成為主要的保護方式。但是我國對軟件用戶界面可不可以授予專利權這一問題還有很多爭議。我國目前對用戶界面進行外觀設計保護有一些法律障礙:一是根據《專利審查指南》和國家專利局的相關解釋,我國保護產品外觀設計的固有部分,而軟件系統用戶界面是一種時有時無、不是固定的圖案,該產品要通電后才能顯示的圖案不是產品外觀固有的圖案,不受外觀設計所保護。這樣就完全把軟件用戶界面排除在外觀設計保護之外。二是我國《專利法》規定申請外觀設計保護要求有工業產品為載體。對于我國規定通電才顯示的圖案不受外觀專利保護這一規定筆者是不贊同的,未來的世界是互聯網電子世界,移動智能設備的發展普及以及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如果這樣的規定不修改,這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限制,因此,“產品的固有狀態”應該擴大解釋為使用時的狀態。對于第二個法律障礙,這也是我國特有的,在外國,很多國家會區別規定外觀設計和工業產品,我國相關部門把計算機顯示器不視為工業產品是不適當的做法。我國對一項設計是否可以授予外觀設計專利有三方面的要求: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一個申請外觀專利的產品與現有的產品有區別,并且與現有技術存在不同,就達到了符合新穎性的標準,而軟件用戶界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與現有軟件用戶界面具有可識別性,因此在這一點上沒有問題。對于創造性而言,隨著軟件產業和軟件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軟件用戶界面的設計糅合了設計學和人體工程學等知識,達到了在技術上實現差異化,因此,軟件用戶界面的設計符合創造性的標準。另外,外觀設計專利中最基本的要求是申請主體能夠促進社會工藝技術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達到實用性,軟件用戶界面在現代互聯網經濟模式中的巨大作用已經共所周知,所以也滿足這一要求。最后,從可專利性的價值論方面來考慮是否授予用戶界面專利權。反對授予專利權的學者認為當前只用著作權對用戶界面進行保護即可,這樣可以防止優勢軟件研發企業形成技術壟斷,并且也可以降低消費者學習成本。對于反對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對用戶界面授予專利保護是很好的方式,當前著作權在軟件用戶界面保護中顯現的不足已經證明了軟件用戶界面的專利保護的意義。對于說授予專利權會造成技術壟斷和增加消費者學習成本,筆者覺得這只是暫時的現象,這些現象在其他專利客體領域中也同樣具有,這是對任何創新者進行保護的必然結果。但是想法正式通過這種技術的壟斷,從而能夠更好的激發后者的創新和改革,最終促進整個社會的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
[注釋]
①董士海,王衡.人機交互[J].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8.
②黃荔.屏幕顯示法律保護的幾個方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3).
③2009年歐洲計算機程序指令前言Recital(11)及Art.1(2).
④管育鷹.中日關于產品界面設計法律保護的比較研究[J].專利法研究(2009),2010.
[參考文獻]
[1]董士海,王衡.人機交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8.
[2]黃荔.屏幕顯示法律保護的幾個方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3).
[3]陳霞.計算機用戶界面版權保護的困境與出路[J].知識產權,2013(10):68.
[4]2009年歐洲計算機程序指令前言Recital(11)及Art.1(2).
[5]管育鷹.中日關于產品界面設計法律保護的比較研究[J].專利法研究(2009),2010.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118-02
作者簡介:單煒庭(1989-),男,湖南衡陽人,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法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