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學芬
甘肅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中國農村環境問題及法律對策研究
閆學芬
甘肅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近年來,新農村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農村經濟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之相伴農村環境問題愈發嚴重。美麗鄉村建設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其核心,從反面凸顯出了嚴峻的農村環境問題。本文從中國農村環境現狀入手,分析農村環境中產生的主要問題,并探討了其形成的原因,從法律層面提出對策,以促成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農村環境;法律;對策
一、中國農村環境普遍存在的現象
我國是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大國,農業不僅承載了我國數億人的生活所需,而且為工業資源與能源的供應提供了保證。并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各界對農村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農村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使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必須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大力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對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處理進行統籌安排,推動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
(一)農業生產廢棄物污染
農業生產廢棄物,主要指農田和果園殘留物,如作物或果樹的秸稈、枝條、雜草、落葉、以及農副產品加工后的剩余物等。廢棄的農用地膜污染是農村生產廢棄物污染之首。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農用地膜量達到2294536噸。由于設施農田在營造各類溫室、塑料棚時對農用地膜的需求量大,農用地膜的使用量在逐年增加。但目前,對廢棄殘膜的回收利用度較低,一般情況下,大塊的殘膜被就地焚燒,造成空氣污染;而小塊的廢膜就被埋于田間地頭,因為地膜采用的是高分子聚乙烯化合物以及樹脂所制造而成的,很難腐爛與分解,因此在自然狀態下地膜可以在土壤中存留上百年,對農業生產以及環境帶來的副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二)禽畜養殖造成的廢棄物污染
近年來,隨著專業化、集約化及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在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所導致的畜禽糞便污染及污水污染等眾多環境問題也暴露無疑。因為大多數的養殖場都沒有足夠的能力完全處理糞便與污水,并且有很多已經實行規模化的養殖場也沒有建設起相應的垃圾處理設施,導致了養殖場所產生的糞便、污水等往往都是在沒有經過直接處理就進行露天堆放或者是排放入農村環境中,對農村的水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嚴重的時候不僅僅造成大氣的惡臭,還會使地下水遭受嚴重的污染。
(三)農村生活垃圾污染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王寧介紹,我國農村有6.5億常住人口,年產生活垃圾約1.1億噸,其中有0.7億噸不做任何處理,占總量的63.6%。由于農村綜合設施不夠完善,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不齊全,以及受農村居民環保意識的制約,農村居民在日常生活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垃圾在道路河流旁、田間地頭亂堆亂放,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農村環境的污染。部分設有垃圾填埋場的鄉鎮,存在選址不合理、清理不及時等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垃圾處理技術的限制,城市將大量未經處理的垃圾轉移到農村地區,進行簡單的填埋、焚燒,加重了農村生態環境的負擔。
(四)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
農藥和化肥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有很大的作用,為了增加農產品產量,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據上海市農科院生態所介紹,目前我國的化肥、農藥總施用量約占世界總消費量的30%,是世界上化肥、農藥施用量最高的國家。但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趨嚴峻,在農業生產中所施用得大量的化學肥料,除了被作物吸收的部分外,大部分揮發到空氣,少部分殘存在土壤中,最終進入水體,在化肥使用過程中造成大氣、水體、土壤嚴重污染;此外,我國農藥真正有效的用量不到40%,其余60%左右的未利用的農藥進入生態環境,一方面導致土壤有機質降低、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這部分農藥通過徑流造成污染,加劇了湖泊和海洋的富營養化等。
(五)工業污染
農村工業化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對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無以量化的貢獻,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然而鄉鎮企業在促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也日益顯露了對農村環境所帶來的巨大危害。隨著對城市環境的重視,一些污染工業采取“上山下鄉”模式,大規模向鄉村轉移,工業“三廢”的直接排放,使田園遭受污染,水質遭到破壞,工業污染已成為農村環境的最大污染源。
二、造成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環境保護機構的不完善
首先,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涉及部門較多,例如農業局、水利局、交通局等,沒有統一至一個部門,各部門之間利益不協調,再出現問題時容易互相推諉,效率低下。此外,當前最為基礎的環保系統是在縣一級,而在縣一級之下就沒有專門設置環保機構以及人員,同時縣一級的環保局名義上是“綜合管理部門”,但對于農村環境和農村生活涉及不多。
(二)扶持措施不力,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缺乏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都沒有真正重視農村環境的監管與污染防治,尤其是在基層政府層面,因為缺乏環保經費來源渠道,導致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相當滯后,使許多地區成為污染治理的盲區。此外,農村污染治理方面缺少優惠政策與扶持措施。在城市污染治理中,污水處理廠建設享受征地低價或無償、運行中免稅免排污費等優惠政策。而在農村環境治理方面,由于農村環境保護責任主體難以判別或責任主體太多、公益性很強等原因,農村沒有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三)農村相關主體環保意識薄弱
相關主體環保意識薄弱,突出表現在基層干部對保護農村環境不夠重視,一些鄉鎮干部的環保意識差,法制觀念淡薄,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中優先發展經濟,只重視招商引資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招商企業對當地環境的造成的負面影響;此外,在長期自給自足的農耕生產方式,使農民自身環保意識較差,認為環境的破壞與己無關;而一些鄉鎮企業為了片面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在生產過程中重開發輕保護,對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
(四)農村環境保護法制體系不健全
我國現行的環境法規諸多,有《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基本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法律體系。但由于這些環境保護法主要是針對城市和工業環境問題,對于農村環境問題涉及很少。現階段,農村環境問題的管治主要依據國家環保部門制定的一些計劃、條例。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存在立法層次低,法律不健全問題,農村環境保護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
三、改善農村環境問題的法律對策
(一)盡快完善保護農村環境的立法
環境立法是環境法制建設的基礎的基礎性工作,而目前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完善,給農村環境的依法整治造成困難。只有通過法制建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農村面臨的環境困境。因此,當前應結合我國實際,建立起有利于農村環境保護與防治的立法體系,構建適應農村現實情況的法律法規制度,做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并依法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
1.樹立環境法治理念,推動公民環境權入憲
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中,應當樹立環境法治理念,推動公民環境權入憲。環境權即人們享有在健康、優良的環境中生存的權利。環境權,在保護農村環境中法律中表現在農民的環境使用權、環境知情權、環境監督權、環境損害請求權等,是基本人權的一個方面。在憲法中明確保護農民的環境權,有利于樹立環境法治理念,促進形成以農民環境權保護為核心的農村環保法律體系。
2.修改與完善環境法律法規以適應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
建議盡快制定《農村環境保護法》或《農村環境保護條例》,作為國家農村環境保護的基本法規。應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土壤環境調查、檢測、修復,防治工業污染轉移,防治農業源污染,以及廢棄物的處置等方面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需要盡快確立在環境保護法中補充有關自然資源保護的原則規定,彌補環境保護基本法不足,為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提供法律依據。在立法過程中注意提高立法質量,切實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
3.加強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立法,完善相應的法律體系
想要從根本上讓農村環境污染得到治理,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基礎。為此需要構建起一個較為完整的、獨立并且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農村環保法律體系。在該體系之中應該有以下的幾個部分組成:(1)憲法中對農村環境與資源法的規定;(2)農村環境與資源保護相關的基本法;(3)農村的環境標準;(4)其他的部門法中與農村環境與資源保護相關的法律規范。這樣為農村環境保護提供指導性、可行性較強的相關法律法規,有利于農村環保發展建設有序地進行。
(二)加大農村環境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
首先,要加強保護農村環境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力度,讓環境權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政府職能部門應利用已有的權利,整合資源,向居民提供多種形式的宣傳,普及保護農村環境的法律法規,明確自身的權利義務,讓農民知法、懂法;再次,培養維權意識,在周邊環境遭到破壞時,能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讓破壞農村環境的惡劣行為受到法律制裁。最后,職能部門應為農民維權提供便捷的途徑,避免出現維權無門的情況,保障宣傳效果。
(三)加大保護農村環境的法律法規的實施力度
古語說,“徒法不能自行”。與農村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只有在實踐層面得到切實的落實,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但在現實中,我國農村環境防治有關的法律法規的實施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等問題,亟待解決;為此,必須在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與防治法律法規的實施體系和保障支持體系的基礎上,要保證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首先,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探尋如何快速推廣并實施農村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其次,需要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農村環境法律法規的執法隊伍,改善執法能力;要在基層形成晚上的執法機構,對執法條件進行改善;對于執法人員必須要嚴格的考核,推行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并枸杞撿起執法監督制度。最后,促進司法和行政程序與農村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實施的結合。把與農村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的實施納入行政程序,并建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政府首長責任制和有關制度,保障行政行為符合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原則。
[參考文獻]
[1]“十三五”規劃建議[R],2015-10-29.
[2]易波,張莉莉.論地方環境治理的政府失靈及其矯正:環境公平的視角[J].法學雜志,2011(9).
[3]謝根成.加入WTO后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的思考[J].中國環境管理,2003(2).
[4]呂忠梅.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的環境法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5]方慧.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法制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9(3).
[6]任曉東,高新才.中國農村環境問題及政策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0(3).
中圖分類號:D922.68;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138-02
作者簡介:閆學芬(1992-),女,漢族,甘肅永靖人,甘肅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