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敏
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171
?
安全生產事故中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認定
郭曉敏
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天津300171
摘要:安全生產領域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認定具有行業的特殊性、發生的偶然性和操作的復雜性。司法實踐中,認定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時存在判斷尺度不統一、司法隨意性較大等問題。分析行為人的職務行為、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準確認定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嚴格追究安全生產事故中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維護司法公信力。
關鍵詞:安全生產事故;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
天津港“8.12”某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后,檢察機關對天津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等有關單位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玩忽職守罪進行立案調查,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安全生產事故中的因果關系極其復雜,不能簡單根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否認真履行職責進行認定。準確界定安全生產事故中玩忽職守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
一、安全生產領域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的特征
玩忽職守行為通常表現為行為人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判斷行為人是否構成玩忽職守罪,我們需要綜合分析行為人的職務行為、危害結果、職務行為與危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而做出準確判斷。安全生產領域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具有行業的特殊性、發生的偶然性和操作的復雜性,有必要進行專門研究。
(一)行業的特殊性
在安全生產領域,與安全生產有關的監管部門包括各級人民政府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有關危險化學品的監管部門還包括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衛生主管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郵政管理部門等。只有對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實施安全監督管理的各部門均依法認真履行自己的監管職責,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一旦有一個環節出現漏洞,安全隱患便可能存在。
(二)發生的偶然性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不作為或者亂作為,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概率,但并不必然導致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發生。如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照法律規定全面履行自己的職責,提前發現并排除安全隱患,及時制止違法違規行為,并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則安全生產事故可以得到更大限度地避免。安全生產事故不是必然發生的,它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三)操作的復雜性
安全生產事故中,危害結果發生的因果鏈條非常復雜,常表現為多因一果。實踐中,玩忽職守行為經常與以下多種介入因素相結合共同導致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例如企業負責人的違規命令行為、工作人員的違章操作行為、工作人員的疏忽大意行為、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及其他不可預見的因素等。在判斷玩忽職守犯罪中職務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時,不僅要考慮玩忽職守行為與諸種中介因素之間的關系,還要考慮諸種中介因素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①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二、安全生產事故中認定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安全生產事故中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認定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司法實踐中,在判斷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時,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認定因果關系時主觀臆斷明顯
判斷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的關鍵在于分析安全生產活動中行為人的履職行為、履職程度、履職可能性及履職的準確性和全面性等。我國《安全生產法》和《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對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的監督管理責任做了明確規定。但是,安全生產事故的影響范圍非常廣泛,涉案部門之間的關系盤根錯節,是當前法律法規所不能窮盡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認定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時,多根據個人的工作經驗做出判斷,主觀隨意性較大。
(二)不當擴大玩忽職守罪的認定范圍
并非每個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都存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玩忽職守行為,并非每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玩忽職守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均存在因果關系。在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后,如果不能透過紛繁復雜的案情準確分析相關責任人的職務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鏈,而是簡單粗暴地認定只要有危害結果發生,負有監管職責的人便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就會不適當地擴大玩忽職守罪的認定范圍,違背懲治犯罪、守護正義的法律初衷。
(三)混淆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的界限
我國《公務員法》第82條規定,“領導成員因工作嚴重失誤、失職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社會影響的,或者對重大事故負有領導責任的,應當引咎辭去領導職務”。該法條所規定的領導成員的“領導責任”為純粹意義上的政治責任,是從政治上督促領導成員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并不是因玩忽職守行為觸犯刑法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實踐中,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極易出現混淆,領導成員的引咎辭職行為并不必然意味著其職務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更不意味著其必然承擔刑事責任。
三、安全生產事故中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的準確認定
根據2012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印發第二批指導性案例的通知》,“如果負有監管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沒有認真履行其監管職責,從而未能有效防止危害結果發生,那么,這些對危害結果具有‘原因力’的瀆職行為,應認定與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的認定主要涉及三個因素:職務行為、介入因素和危害結果。筆者認為應綜合原因說、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和因果關系中斷理論,對這三個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全面分析,以便準確認定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
(一)職務行為與介入因素
原因說主張在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眾多條件中,選擇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條件作為原因。②在認定安全生產事故中的玩忽職守犯罪時,司法機關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分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否正確履行行政管理職責,并從中選擇與介入因素極具關聯性的職務行為作為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原因。(1)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是否對不符合條件的生產經營單位違規核發安全生產、使用或經營許可證,是否及時發現并排除安全生產隱患;(2)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對危險化學品的運輸許可和安全管理是否做到認真履職;(3)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儲存、經營、運輸單位核發營業執照時是否嚴格依照法定程序;(4)其他不履職或不正確履職的行為。
(二)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
相當因果關系理論主張,在危害結果的幾個條件之中,某個條件足以發生危害結果時即構成因果關系。③自然事件、意外事故、第三人行為、被害人行為等介入因素是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直接原因。在判斷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時,可以采用相當因果關系理論,以危害結果發生時的客觀存在為基礎,依據社會經驗和法律事實判斷某介入因素是否足以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對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進行客觀有效的分析,是判斷職務行為與危害結果的因果關系的基礎。
(三)職務行為與危害結果
在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發展進程中,介入了第三人的行為、被害人行為及其他因素,應當利用因果關系中斷理論,通過判斷介入因素出現的異常性大小、行為人的職務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等因素,分析職務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介入因素出現的概率較高,行為人的職務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較大,則職務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中斷,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介入因素出現的概率較低,且該異常的介入因素可以獨立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則職務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斷,二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判斷安全生產事故中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是追究相關責任人刑事責任的關鍵。全面、客觀地分析職務行為、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三者之間的關系,對于準確認定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減少司法的任意性、維護司法權威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任晶晶.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認定之三步拆解法[J].人民檢察,2015(3).
②任晶晶.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認定之三步拆解法[J].人民檢察,2015(3).
③陳小煒,殷妮,張鑫,馬春艷.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法律問題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中圖分類號:D924.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159-02
作者簡介:郭曉敏,女,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辦公室,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