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風 孫 敬
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
離婚救濟制度之完善研究
周林風孫敬
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1
摘要:離婚救濟制度是離婚訴訟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當事人一方離婚后的合法權益和一般經濟生活水平。自2001年在婚姻法的修訂中增設了離婚救濟制度以來,我國離婚制度中有關對當事人的救濟制度方面有了很大的完善。目前我國的離婚救濟制度由三部分組成,《婚姻法》第四十條的離婚時的補償權、第四十二條的離婚時適當幫助義務和第四十六條的損害賠償請求權。隨著我國離婚率的升高,對于離婚訴訟中對弱勢一方或者無過錯一方的保護問題愈加重要,但是在實際訴訟過程中仍有很多的的問題存在爭議。本文僅結合當代離婚訴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我國現有的三種離婚救濟制度方式,對于如何完善我國離婚救濟制度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離婚救濟制度;補償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我國的離婚救濟制度解決的是為在離婚過程中受到權利損害或遇到經濟困難的當事人一方提供的權利救濟以及困難幫助的方式問題。離婚救濟制度的確立,體現了我國離婚救濟制度所突出的夫妻人格平等,以及公平對待的法治理念。但是針對我國離婚率上升以及在婚姻訴訟中雙方當事人的種種訴求來看,我國離婚救濟制度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需要我們不斷的完善。
一、家務勞動補償制度
我國婚姻法中規定的離婚時補償權,又稱為家務勞動補償制度。該制度規定的前提是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的情況下,如一方因為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情況下,在離婚時才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該規定實際上限制了離婚經濟補償的請求的條件,只有在夫妻約定財產制的情況下,付出較多的一方才能提出經濟補償的請求,這顯然是對付出較多一方不利的。在我國,無論是從歷史婚姻制度上還是人們對婚姻的看法上,約定夫妻財產分別婚姻制度一定程度上在生活中是很少見的,更多的是夫妻共同財產制度,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這樣對于離婚時的家務勞動補償便是很大的限制。不利于付出較多的一方申請救濟。再者,在離婚訴訟中很難認定何為付出較多的含義,在此,就要對我國婚姻法中的付出較多義務中的“較多義務”作出理解,根據我國婚姻法法條規定中的這些義務,在一定的意義上都減輕了另一方應負擔的義務。說明此處的義務指的就是“受益”較多的一方也應承擔的義務。
只有滿足這樣的條件,“受益人”才承擔勞務勞動補償責任。那么在此處,如果付出較多一方若要申請勞務勞動補償就需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該婚姻為約定夫妻財產分別制,其次付出義務較多的一方所付出的義務,也必須是對方也應承擔的義務。滿足這兩個條件才可申請補償。顯然,這個限制阻斷了大多數本應該申請補償救濟的離婚弱勢一方。二在此制度的缺陷認定上,我們可以用離因補償制度取而代之。離因補償是指在離婚時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財產,以彌補對方因離婚而遭受的損失,支付標準以維持婚姻存續期間的生活水準為參照,但僅限于必要的生活水準,不包括奢侈性消費。設立離因補償制度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可以保障離婚當事人的生活水平,減少離婚給當事人以及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二是請求權人無須負擔對他們來說幾乎是難以取得的他方有過錯的證據責任,只要負責舉證離婚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或遭受了某種損害即可,是否應當給予補償,則由法官根據具體情節裁判確定。
二、離婚時適當幫助義務
我國婚姻法對離婚時適當幫助義務做出了規定,在一方生活困難的情況下,另一方應從個人住房或其他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有下定按下頂,協定不成的由法院判決。可以看出,在此類情況下申請幫助的條件是“一方生活困難”,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生活困難進行了解釋。所謂生活困難,是指依靠個人財產和離婚時分得的財產無法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而且一方離婚后沒有住處的,也屬于生活困難。司法解釋并規定對生活困難者進行幫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權或者房屋的所有權。筆者認為,我國對于離婚時適當幫助義務在認定應對兩點予以明確,首先對于一方對于生活苦難者提供的住所權問題,在此處并未提到提供的房屋居住權的期限問題,是屬于長期住所權還是短期住所權。如果一方提供給了生活困難者居住權,而生活困難一方本身沒有勞動能力或者惡意不進行勞動,在此時是否應當繼續提供住所權,提供多久的住所權在法律中并未作出解釋。
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應對住所權問題做出更加詳細的解釋。而在婚姻法法條中,對生活苦難者提供房屋所有權問題,房屋所有權在現實意義上是價值比較大的財產內容,如果基于幫助的含義而提供給生活困難一方,這在某種意義上超出了對生活困難方的“幫助”行為意義。其次在給生活苦難一方提供幫助時,應該考慮到生活困難一方的主觀問題,若是生活困難方在離婚訴訟中本就是“應受責難的人”,那么此時讓婚姻受害者給其提供幫助便是不公平的。再者,即使生活困難一方不是離婚訴訟中“應受責難的人”,在另一方為其提供幫助時,生活困難的人如果在主觀上存在著惡意,例如困難一方在另一方給其提供住處后之后,不做任何努力或者存著其他惡意的行為,這在法律實踐中應該是不被允許的。筆者對于該離婚時的適當幫助義務,認為應該強調“適當”二字,對于需要明確的部分,法律一個給出解釋予以說明,真正做到切實維護離婚雙方的利益。
三、損害賠償請求權
我國設立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本質上在于保護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無過錯方的利益。對弱勢一方的保護。具有填補無過錯方精神損害、撫慰受害方、制裁過錯方的三重功能,在一定意義上,有利于維護離婚訴訟中的受害方的利益,減少受害方的痛苦,達到一定的精神撫慰。但是,我國《婚姻法》規定下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在一定的立法技術上仍然存在著可提升的空間。首先在對過錯的認定上,我國采用的是法定過錯制度。我國《婚姻法》中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導致離婚的,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是重婚的,二是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是實施家庭暴力的,四是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我國婚姻法司法解釋規定,如果雙方都存在上述的過錯情形的,一方或者雙方向法院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法院不予支持。但在實際的婚姻中,導致離婚或者在婚姻中受傷害的情形并不止此處所列舉的的情形,而我國把該“過錯”用法律條文詳盡列舉,在一定意義上局限了受害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不利于受害方主張權利的。其次是對于某些過錯的舉證應由過錯方提供。在此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按照過錯推定規則,如果原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律上就推定他有過錯并確認他應負民事責任。例如涉及到隱私權的舉證,過錯方既然存在過錯,便不會輕而易舉的把證據留給受害方,就如同對于受害方來說,舉證對方有與他人重婚行為就比較困難,也很難拿到有力的證據。因為這涉及到另一方的隱私權問題,而舉證本身就需要耗費精神和一定的物質,這對于受害方無疑是困難且具有負擔的。再次在離婚損害賠償的彌補損害制度上,應當加入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因為離婚對于受害一方所形成的不僅是物質方面的損害,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傷害。
有學者指出,家事訴訟的特殊性,使得家事訴訟的程序有著不同于一般民事訴訟程序的價值取向。在家事訴訟案件的審理中,更應該注重客觀真實的發現,需要法官發揮自由裁量權去探明事實真相。在離婚救濟制度上,我國應秉持著在婚姻法所維持的基本原則上,建立一套更加完整的體系,力求公平和平衡,盡量削弱離婚對于雙方所帶來的傷害,尤其是在婚姻中付出較多的一方。
[參考文獻]
[1]巫昌禎,夏吟蘭.<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之我見[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3,21(1).
[2]王衛國.過錯責任原則:第三次勃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3]卓冬青.民事訴訟中家庭暴力之證明[A].夏吟蘭,龍翼飛.家事法研究(2012年卷)[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67.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197-02
作者簡介:周林風(1992-),女,漢族,河南周口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法律(法學)碩士;孫敬(1991-),女,滿族,河北唐山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