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亮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盟委黨校,內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6
?
論法治中國建設中的人人平等原則
聶亮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盟委黨校,內蒙古阿拉善盟750306
摘要:法律確認和保護公民在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方面處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點,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曾經提出過,但作為法制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來的。但是,因為歷史原因我國在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我國法治化建設的重要性又有哪些影響呢?本文就這一問題談談粗淺看法。
關鍵詞:法治;人人平等;原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經驗基礎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指出: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準確理解并在現實生活中切實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觀念在我國的歷史發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思想真正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并不長,我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歷史,由于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政策扼殺了明清時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我國并沒有遵循人類社會的一般發展規律自然而然的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而是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中,除了君主之外,其他的都是臣民,我國雖然有著完備的封建法典,但是并沒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清末民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的思想觀念由當時的進步思想家從西方引入中國。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先生領導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次寫入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的原則第一次在我的憲法中出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政權也一直肯定這一原則。革命根據地時期施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反映了中國工農階級的愿望,寫入了“在蘇維埃政權領域內,工人、農民、紅色戰士及一切勞苦民眾和他們的家屬——在蘇維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954年憲法是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有一次確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這樣一條基本的原則。但從上世紀50年代后期這一原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成了批判的對象,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均取消了這一原則。直到1982年,法律平等原則才重新寫入憲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我國的歷史發展表明:這一憲法原則在我國已經深入人心,但是該原則的貫徹實施還受到各種影響,所以,對這一原則的探討并促進該原則的貫徹落實在我國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中,意義尤其重大。
二、我國目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現實狀況
(一)我國在貫徹實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方面的成就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民主政治進程的加快,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在不斷增強。各級政法機關積極也在不斷的轉變觀念,依法行政,規范執法,公正司法的的氛圍在不斷改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正在得以有效的貫徹執行。近幾年一些高官的伏法,不僅反映了黨中央進行反腐敗的決心和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法律平等原則正在被重視和正在被貫徹執行。人們從這些事件中看到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希望。
(二)我國貫徹實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方面仍然存在的不足之處
勿庸諱言當前我國在貫徹執行法律平等原則方面還有許多不到位之處,法律平等的原則并沒有被嚴格執行的情形仍然存在,產生原因主要是:
1.公民的法治意識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受幾千年封建思想影響的中國社會仍然是人情社會、熟人社會,真正的市民社會并沒有形成,公民的權利意識在覺醒,但是法律知識不足,對法律缺少信仰和敬畏之情,只是將法律當作工具使用,注重法律的工具價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遇事先找關系的大有人在,利用人情和關系處理法律事情和法律問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貫徹當然是阻力重重。
2.部分工作人員思想中的特權意識仍然沒有完全消除,服務意識沒有完全樹立起來,行政主體在行政過程中有法不依、濫用自由裁量權的現象沒有完全的清除,行政干預司法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有時候某位領導一句話,立案的案件被迫擱淺,該追究刑事責任的嫌疑人被強令放掉,不僅使法律遭到嚴重褻瀆,也造成了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更有甚者,個別執法人員在辦案中“看人下菜碟”,“辦關系案、“人情案”,不能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隨意行使自由裁量權,不是“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準繩”,而是看當事人地位的高低,身份的尊卑,金錢的多寡。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平等”受到人為的嚴重損害。
3.法律是調整人的社會行為的規范,在法律面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資格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應當無條件的遵循法律的規定?,F實中,開脫民企的“原罪”給予最大的寬容,賄賂所得用于公益事業就判為無罪,依法該判死罪的減輕懲處,都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相容。法律面前任何開恩、施恩都是對法制和紀律的褻瀆。中國的事情之所以搞不清,弄不明,是因為歸根結底沒有解決好法律針對誰的問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有任何游離于法律之外的特殊人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不允許公權力任性和恣意妄為,公權力的行使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
三、貫徹落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幾則建議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講話指出:要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同成長進步的機會?!甭鋵嵑拓瀼胤擅媲叭巳似降?,就要以習總書記講話和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為指引,建設社會公平體系,實現每一個中國公民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其背后的支撐點是規則公平。
首先要求科學立法、立法現行。立法工作必須擇善如流、求真務實、堅持真理、修正謬誤。我國的《物權法》上的幾易其稿、充分醞釀、聽取專家學者和大眾的意見,力求體現時代的真諦,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就是追求高質量立法的范例。這幾年的立法聽證,向全社會征詢意見和建議為我國的法律體現社會的意愿都是最大程度提高法律質量的有力措施。
其次,要求在制度上保證法律觀念深入每個公民,成為公民的共識。盧梭說過:“一切法律當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的,也不是刻在銅表上的,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的。老百姓是真正相信這法律的,這個時候才能去守法,這個國家的法律才有希望”。通過加大普法力度,科學普法、形式多樣的普法,不斷提高公民法治意識,進而提升法治思維的水平的,廣大民眾真正崇尚法律,敬畏法律之時,公民能夠依據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能夠依法監督國家公權力機關,同時每個公民又能自覺接受法律的約束和監督及法律評判之時,法律紀律面前人人平等局面的實現為時不遠了。
再次,必須毫不猶豫地堅決貫徹依法辦事,依法行政,依法辦一切社會事務的法治精神。各級各類領導干部,各級各類社會組織,每個法人單位每個法人代表,每個自然人惟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實現法治社會的最大社會效能。
四、結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從尊重法律、尊重制度入手,縱觀西方發達國家,沒有哪一個國家是在司法不公,執法不嚴的情況下崛起,都是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起。建立法制化國家是我們的必經之路。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跳過法制化建設的過程一步走向現代化,中國也不能例外,所以我國法制化建設的道路將會任重而道遠。從根本上來說建設法制化國家的關鍵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就使得所有人都能自覺不自覺地尊重法律、維護法律。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10-23.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206-02
作者簡介:聶亮(1978-),男,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人,法學本科,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盟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