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主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
淺析構建浪費人監護制度的必要性
劉香主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西安710122
摘要:浪費人源于羅馬法,是指吸毒成癮、酗酒成性或賭博成習等任意揮霍財產,致使自己或家庭可能陷于貧困的自然人。由于浪費人不能獨立判斷行為的利害后果,欠缺意思能力,且揮霍行為影響家庭及社會的有序發展,因此應構建浪費人監護制度。
關鍵詞:浪費人;監護;意思能力
一、浪費人的認定標準
《十二表法》規定浪費人是指家父揮霍通過無遺囑繼承而取得的祖產,在古典法中,祖產的范圍擴大,也包括遺囑繼承而取得的財產。隨著家族制度的衰落,從后古典時期開始,揮霍祖產以外的財產也被認定為浪費人。德國沿襲了后古典時期的規定,仍然是指浪費任何財產,在認定上采用了列舉方式,是指酗酒成癖、浪費成習或麻醉藥品中毒而限于貧困的人。此種認定方法明確具體,但不能涵蓋所有浪費人。與此不同的是,根據《法國民法典》規定,浪費人是指揮霍浪費、紈绔不羈、游手好閑,有可能自陷貧困或影響履行家庭義務的成年人。這種抽象界定雖然全面,但在實踐中難以運用。在國內的立法研討中,根據《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浪費人是指“沉溺于吸毒或賭博的自然人,其行為嚴重危害家庭共同生活”。[2]該建議稿雖明確了行為方式及后果,但對象僅包括吸毒者、賭博者,與德國立法例相比范圍略顯狹窄,且“嚴重危害家庭共同生活”在實踐中難以認定。
綜上,吸取國內外經驗,采用內涵揭示和外延羅列相結合的方法,浪費人是指吸毒成癮、酗酒成性或賭博成習等任意揮霍財產,致使自己或家庭可能陷于貧困的自然人。具體而言,浪費人的認定包含兩方面:在行為上,浪費人的表現是吸毒、酗酒、賭博,或者是任意揮霍財產的其他行為;在后果上,其行為致使自己或家庭陷于貧困。同時符合行為和后果兩個要件時,才可以被認定為浪費人。
浪費人監護制度是指對吸毒成癮、酗酒成性或賭博成習等任意揮霍財產,致使自己或家庭可能陷于貧困的自然人,設定專人監督、保護其人身和財產利益的民事法律制度。
二、構建浪費人監護制度的必要性
(一)浪費人欠缺意思能力,符合監護前提
意思能力,即能夠獨立判斷自己行為的性質及其利害后果從而審慎行事的能力。[3]意思能力的有無是事實判斷,而非價值判斷。法律對這種能力加以確認,賦予民事主體以自己的行為設定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即是行為能力,因此,意思能力是行為能力的前提,有意思能力才有行為能力。浪費人不僅在賭博、購買毒品過程中揮霍大量財產,還往往為了獲取錢財而為所欲為,通過與善意第三人進行交易而處分家庭財產。由此可見,浪費人身不由己地揮霍自己或他人財產,在從事民事行為時缺乏理性及控制能力,難以判斷行為的利害后果,這是欠缺意思能力的表現。浪費人意思能力的欠缺直接導致其行為能力受限制。在法律上,若民事主體的行為能力受限制,其人身和財產利益就會受到損害,監護制度正是為保護其利益不受損害而設置的制度。因此,應將浪費人納入監護范圍,通過監護人的監督保護,彌補浪費人行為能力的不足,充分保護其合法利益。
(二)維護法律的秩序價值的需要
秩序是讓人們的行為合乎規律,以達到社會關系的有序狀態,是法律所追求的重要價值。亞里士多德強調,法律“其本質就在謀求一個城邦的長治久安”[3],旨在追求有序化的社會生活。浪費人揮霍財產,既敗壞社會風氣,掀起奢靡之風,又可能造成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家庭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因子,若法律不能有效規制浪費人,則影響家庭乃至社會的安定。另外,浪費人沉溺于吸毒、賭博或酗酒,無心工作,這勢必通過詐騙、挪用公款等方式獲取他人錢財,引起社會秩序的混亂。因此,將浪費人納入監護范圍,由監護人進行說服教育,這有利于社會的有序發展。
(三)實踐的需要
目前,酗酒、賭博、吸毒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鮮見。以賭博為例,據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我國法院裁判賭博糾紛案件7452件,為賭博而籌集資金也引發了大量的的詐騙、民間借貸或挪用公款案件。根據韶關市中級法院(2015)韶中法民一終字第851號判決書顯示,郭某作為教師,多次去澳門參加賭博,為了籌集賭資,郭某向丈夫徐某騙取大量錢財,向朋友何某等多人借款約68萬元,并將家庭唯一房屋抵押貸款。經家人及單位多次勸說,郭某仍沉溺賭博不知悔改,最終造成家庭破裂,被單位解聘。由此可見,賭博給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為了懲治賭博,我國刑法第303條和《治安處罰法》第70條均對此作出了規定,給予賭博者有期徒刑、拘役或拘留的處罰,但這均是事后懲罰措施,對賭博者的預防作用較小,無法保護賭博者的財產利益,因此需要民法為其設定監護人,將浪費人的民事行為納入法律的保護范圍。
(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需要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私人財產雖受憲法保護,但浪費人任意揮霍財產的行為與我國優良傳統相悖。由監護人監督浪費人處分財產,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體現。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韓松.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A].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李其瑞.法理學[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235-01
作者簡介:劉香主(1991-),女,河北衡水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